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新形势下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9 11:40: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的 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持,因此对矿产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开 采。在新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取消了地质勘查资质审批, 且矿产勘 查工作、勘查报告和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工作不再强制要求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国家对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及中国加 入矿产储量报告国际委员会的新形势,对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 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安徽省为例, 针对新形势下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安徽省,新形势,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研究

  现阶段,我国针对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体系进行了一系 列深入研究和分析,政府部门、地质队、国有及民营地勘企业、 评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纷纷加入此项研究,并总结了一系列资 料内容。对于此方面工作的进行,主要是以座谈会、调查问卷以 及走访调研的方式进行, 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积极听取了 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明确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保障体 系现状及技术人员在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体系中的情况,进 而保证整体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的有效性,本文以安徽省的 实际情况为例, 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
 

  1 安徽省矿产资源概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部,属于中部地区省份,地理坐 标为东经 114° 45′~ 119° 45′, 北纬29° 24′~ 34° 38′, 与长江三角洲毗邻,交通情况便利。据研究调查显示,安徽全省 总占地面积为 13.96 万平方公里,人口 6593 万人。地跨长江、淮 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处在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地貌特征多 样。大别山山脉耸立于西部,南部为皖南山区,中部为江淮丘 陵,北部为淮北平原,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储量丰富。在大 地构造上,全省跨中朝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三 大构造单元, 区内自太古代至第四纪各时代地层都较发育。岩浆 活动频繁,岩浆岩出露面积达 1.3 万平方公里,其中侵入岩占一 半以上,各岩类均有发育,其中以燕山期岩浆岩最为重要。地质 构造较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方向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北北东 向、北东向,次为南北向和北西向。依据地质构造单元及成矿地 质条件,全省划分为三个Ⅱ级成矿区带,即中朝(华北) 准地台成矿区、秦岭地槽褶皱系成矿区、扬子准地台成矿区,并依次相应划次级成矿区带。此系列构造过程易形成多种矿产。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安徽省已发现矿产种类为 161 种(包含 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数据的矿产种类为 125种(包含亚矿种), 其中能源矿种 6 种,金属矿种 23 种,非金属矿种 94 种,水气矿 种2 种。矿产资源相对来说更为丰富的是煤炭、铜矿、铁矿、硫 铁矿、石灰岩等。

  2 新形势下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1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管理有关政策文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国民收入水平也在 稳步提升, 而这主要得益于矿业的快速发展, 矿业发展是促进我 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可持 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对矿产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开采,在实际开 采之前需要对矿产资源的储量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矿产资源储 量的数据,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并对数据进行整体和 统计, 最终形成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为后续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保证矿产资源开采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对 于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来说, 需要对报告质量进行把关, 在对报告 评审过程中需要按照我国出台的规范文件进行,保证储量报告 整体评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保证了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的质量。

  我国针对此项内容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文件,分别是《矿产资 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国土资发〔1999〕205 号)、《关于印发 <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工作有关规定 > 的通知》(国土资厅发〔 2000〕54 号)、《关于调整 < 矿业权价款确认(备案) 和储量评审 备案管理权限 >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66 号)、《自然资源 部办公厅关于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自 然资办发〔2020〕26 号) 等政策文件,为整体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评审工作进行管理以及约束。而在实际对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进 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 此,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规范 文件以及标准。在安徽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安徽省矿产 资源储量管理办法》(安徽省政府第 289号令) 以及《安徽省自然 资源厅关于规范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皖自 然资矿保函〔2020〕177号) 等文件,这些法规和文件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管理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 为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2.2 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情况分析

  安徽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研究调查显示, 在2016 年~ 2018 年之间,安徽省评审各类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共 计 414 份,其中储量核实类报告 94 份,勘查类报告 135 份,建设 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 162份, 闭坑类报告23份。按照报告 类型进行区分, 大型 82份, 中型 170份,小型 162份。

  2.3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2.3.1 地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为了解当前地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相关人员 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主要通过调研座谈会、实地调研或者 是发放调查表的方式了解当前地勘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此种 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调查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现阶段, 大部分地勘单位为了保证管理质量,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也考虑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进 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此外, 各地地勘单位 也编制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含质量手册、管理手册、程序文 件、质量记录表、作业文件等。

  首先,成立项目组,项目组执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成立了 以项目负责人、野外技术负责人、作业组长组成的项目质量管 理,定期对阶段性资料进行自检和互检, 针对每次检查过程中查 出的问题, 项目组及时按照检查意见进行整改, 全面保证项目各 项工作质量。其次,地勘单位的二级单位或事业部的总工,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项目大小的实际情况, 分别组织检查, 在成果 形成后在项目组检查基础上,由二级单位或事业部对项目进行 认真校对和审核, 在此基础上提交或由公司总工办进行审查。最 后地勘单位总工办对各项地质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管理,同时 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确保项目工作质量。

  2.3.2 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

  当前地勘单位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较为完整,并且使 质量管理体系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提升了矿产资源储 量报告的质量, 为后续的矿产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各地勘单位制定了相关规定以及文件 等,并建立了三级验收制度。据调查显示,部分地勘单位安排专 人从项目设计、施工到报告编制全程进行监督管理。此外,在实 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总工及项目质量监管) 以 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所有成果资料均严格把关,所有成果资 料的最终提交均经过项目负责人 - 总工办 - 总工多重把关,反复 审核完善, 确保成果质量。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首先,部分地勘单位 质量管理体系职责不够清晰,且缺乏适用性 ;相关部门的工作 人员需要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保证责任到人,并加强 统筹管理,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在实际进行管理的 过程中,也需要保证严格的工作态度,进而提升管理质量。其 次,现阶段,各地勘单位对储量报告质量管理的落实情况不一 致,发展不平衡 ;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 性,并由专业的审查人进行审查,最终经过总工程师把关,这 样才能提升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再次,部分地勘单位储量 报告质量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多以报告主编负主责 ;需要规范 工作流程,针对初审进行严格掌控,保证报告质量,同时也需 要保证内容的精准性, 而对于内审来说也需要加强管理和控制, 保证内审的规范性。此外,项目负责人也需要参与到矿产资源 储量报告编写过程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报告的全面 性以及完整性, 同时也需要对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进行审查校对。 最后,受到技术能力限制,对于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质量管理 落实不到位,而且专业人员工作内容较为混乱 ;需对专业技术 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专业人员比例, 保证专人专职, 提 升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

  2.4 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2.4.1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归口

  对于国有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的管理来说,二者发证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国有 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发证单位为安徽省人社厅或上级主管部 门,出现一般质量问题由本单位追究责任, 而民营企业专业技术 人员发证单位为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或省人力资源与社会 保障厅。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 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严 谨的工作态度, 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以及质量, 如发生重大责任事 故,一般由发证单位吊销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违法的则 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4.2 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现状

  根据调查样本统计分析,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主要以地质类 为主,少部分人员为其他专业。地质类专业主要为矿产地质勘 查、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地质工程、煤田 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地球化学等专业, 其他专业为环境工程、 土木工程、资源与城乡规划等专业。其中,地质类专业人员占比 93.07% ;其他专业人员占比 6.93%。从专业分布可以看出,专业 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地质领域, 采矿、选矿专业人员较缺乏。

  从专业技术职称方面的统计来看,正高级职称占比 3.96% ; 高级职称占比 37.62% ;中级职称占比 54.46% ;初级职称占比 3.96%。根据职称分布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具有中高级 职称, 整体职称级别较高, 专业素质整体较好。

  2.4.3 专业技术人员责任追究措施

  当项目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因非客观因素导致项目延 期,或存在经费使用不当导致经济损失时, 由项目负责人承担主 要责任。一般责任追究措施有 :取消其项目负责人资格 ;取消 其年度绩效考核奖 ;影响其职称评定、职级晋升 ;对出现造假, 或重大过失引起报告质量问题,对国家或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 失的, 由行业主管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一专业工作中发生质量问题时,要承担 相关责任。一般责任追究措施有 :取消其编写储量报告资格, 取 消其年度绩效考核奖,影响其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对出现造 假,或重大过失引起报告质量问题, 对国家或企业造成重大经济 损失的, 由行业主管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2.4.4 专业技术人员责任分工现状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担任地质报告主编, 分不同专业组成报告编制小组, 制定报告编制计划。报告主编是 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报告中各种原始资料的审核, 确保数据 准确性,对提交资源储量的资料进行书面承诺。以项目为主体, 分专业明确各个专业人员的责任,各专业技术人员对各自范围 的质量负责。单位总工办负责内部初审, 总工程师对出具的储量 报告负总责。一些地勘单位制定了内部质量管理制度, 如某单位 制定了《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度》 等办法制度,根据管理办法和制度追究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责任。 野外勘查作业质量责任一般按三级划分,责任范围具体、明确, 并贯彻到勘查工程的每个环节、每个工序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作 业员对组长负责, 作业组长对项目负责人负责, 项目负责人对单 位负责, 单位总工办负责对勘查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与验收。

  3 提高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的措施建议

  (1)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 法规严重滞后,现行《矿产资源法》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 前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管理, 需要加快矿产资源法的修改进程。

  (2) 建立具有地勘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行的质 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对地质勘查行业针对性 不够,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结合地勘单位的工作特 点进行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认定。

  (3) 建立统一的储量报告质量标准。目前的质量标准可操作 性、可检查性差。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没有统一的储量报告 评审标准, 亟需针对各项地质工作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涵盖野 外施工、采样化验、报告编制等环节, 标准应简化、具有操作性、可检查性。

  (4) 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对勘查过程进行监督。目前地勘单 位的质量监管很大程度上是本单位自己的事情,地勘质量的责 任人也是地勘单位集体承担。由于勘查资质的取消, 地勘市场主 体变得复杂与多样,地勘工作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野外工作质量监管难、由探到采周期长、探采储量有变化等特点, 建议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进行过程监督及工程验收。

\
 

  (5) 建立储量报告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编 制单位及个人的惩罚措施,项目(报告) 实行终身负责制。应尽 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对有轻微造假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通 报批评 ;对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应将其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 在一定年限内不许进入地勘行业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 关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和刑事责任, 禁止进入地勘行业。

  (6) 建立地勘行业诚信体系。明确报告编写人员和内部审查 人员的责任范围, 推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倒查机制。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列入诚信体系黑名单, 违法的追究法律责任。

  (7) 强化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是报告质量 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技术人员应依据相关设计和规范规程开展 工作, 对勘查工作和报告编制工作质量负责,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 员质量意识和法律责任的培训和教育。

  4 结语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在实际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一 定要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并将此作为核心内容, 开展一系 列的工作, 并加强对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管理和过程控制, 这样 才能够在最大效果上提升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质量,以及相关数 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563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