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网(www.lunwensci.com):
关于微生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其实在国内还是比较薄弱的,一方面是微生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研究的人才比较少,大多数生物学毕业的人才都是转向了更加商业化的方向和领域;另一方面在微生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方向,国家层面的科研基金投入较少,这使得这项研究是十分艰苦的。其实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所讨论的,
东方科学更加注重利用科研成果去创造经济利益,而西方科学更加注重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培养。
今天也是一篇关于昆虫的文章,当然刚刚小编为大家分享过一篇昆虫授粉的文章《
传粉机器人是拯救传粉昆虫危机的利器还是毁灭者》,而此文不同的是作者也是昆虫学研究的,但对于生物分类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引子,来自生命科学->动物学->动物系统及分类学方向谢强的文章,
以下为全文:
不知不觉间,从事昆虫系统学研究已经近20年了。像朱朝东老师一样,我的视力也在不断下降、开始眼花了-_-';和朱老师不一样的是,我的知识面一直比较窄,很少了解动物系统学以外的知识。最近偶然看到一篇细菌分类学的研究论文,再联想到近年来大家时常提及的分类学的困境,忽然觉得好像有些感触。虽然只是浅见,也权且记录下来。
简单地说,这个困境就是,在以
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常规评价标准的时候,分类学研究相对比较弱势,作为发表动物的经典分类学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期刊,Zootaxa和Zookeys的影响因子通常都在1左右。相比之下,作为微生物领域发表新分类单元的主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的影响因子则常年都在2以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这篇论文中的一个表吧。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为了证明所分离出的菌株是一个新属,一共需要在20余项条目中给出对应的信息,并与同一科中的其它属相比较。也就是说,虽然16S的序列差异和基因组杂交(分子生物学实验或数字化模拟)是原核生物分类的2个金标准,但是有20余项其它的潜在的重要指标也在全世界微生物学家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共识。
这样的清单式的做法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在一个标准化的描述框架下,一个类群的研究结果对于其它类群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会有一定提升,不同原核生物类群的分类学研究之间互相借鉴、参考的机会自然地增多,引用的增加自然带来相应期刊和研究领域影响因子的提升。
第二,一个标准化的清单会让新入门的研究生很快了解到进行研究和撰写投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第三,一个标准化的清单会让审稿更加高效、客观。
如果上述的猜测是客观的话,那么昆虫分类学研究是否可以借鉴呢。目前已知的昆虫物种数量庞大(地球上每两种已知的物种中有一种是昆虫),并且通常认为未知的昆虫物种数量依然庞大;那么如果昆虫分类学研究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描述体系而提升不同研究之间参考的机会,整个动物分类学研究成果的引用很可能都会大幅度上升。
不论在世界上还是中国,同时进行经典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昆虫分类学家越来越多,但是分子系统学并没有成为经典分类学研究(描述新的分类单元)的固定组成部分,并且似乎从来没有哪个期刊规定说一项昆虫经典分类学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对昆虫的哪些身体部位进行形态学描述。如果昆虫分类学的同行(或者至少某个期刊的编委会)也能达成共识,给出一个必须描述的形态特征的清单(非鉴别特征也要完整描述),要求必须给出线粒体基因COI和核基因ITS的序列,要求必须有基于形态特征或者COI的分支分析研究结果,或许昆虫分类学期刊甚至学科整体的影响因子也能常年高于2吧。
痴者愚见,请大家轻拍^_^。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
SCI论文修改润色、
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