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头村铝土矿矿体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08 11:53: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西头村铝土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290°方向, 直距约20 公里处西头村一带,本文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 地质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总结了该区域 的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 :临汾市,沉积型铝土矿,矿床成因

  1 区域地质

  1.1 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属山西地层分区吕梁山小区,发育较为齐全。自下 而上主要出露有下古生界奥陶系和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 新 生界新近系、第四系地层。

  下古生界奥陶系为一套稳定的陆表海碎屑岩—碳酸盐岩 建造。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于区域中部。上部为灰色薄 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灰黄色粉-细晶白云、角砾状泥灰岩 ; 中部为青灰色中厚-厚层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云斑灰岩夹 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角石化石,地貌为陡缓相间 ;下 部为青灰色厚层云斑灰岩、含云灰岩夹少量粉细晶白云岩, 其顶 部的奥陶系中统峰峰组被石炭系本溪组铁铝岩段平行不整合覆 盖,最大出露厚度为213.70m。

\

 
  主要分布于区域内山脊两侧与西北部山区。总厚约 620.8m ~ 720.30m。主要地层有 :本溪组 :褐红、灰褐色山西式 铁矿、铁质粘土岩 ;灰白、灰黄色铝土岩 ;太原组 :灰、灰黑、 灰黄色泥(页) 岩、碳质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白、灰黄、灰红色(长 石)石英砂岩、灰黑色生物屑灰岩、燧石结核灰岩及煤层(线)等; 山西组 :灰黑、灰黄色泥(页) 岩、碳质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灰 黄、灰白、灰绿色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线) ; 泥岩中含锰铁质结核, 砂岩中发育小型交错层理 ;下石盒子组 : 灰黄绿色中厚-厚层中细-中粗粒(含砾) 长石石英砂岩、长石 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粉砂质页岩, 局部含锰铁质结核 ;上石盒子 组 :暗紫红色、兰紫色泥岩夹灰黄色砂岩、含砾砂岩,杏黄、灰 黄、黄绿、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黄、黄绿色长石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鲕状紫斑铝土质泥岩、锰铁质岩。

  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均为松散堆积物。沿区域西南角— 北东角一线东南汾河平原区域广泛分布,另外在区域西南部和 北东部基岩裸露区较大的沟谷及沟谷两侧也有零星分布。

  1.2 区域构造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吕梁太行断块,吕梁山块隆,勍香—太林南北向褶带的南端。确切位置在吕梁块隆的南部(三级),紫荆 山断裂带(离石大断裂南段) 向南东转折部位的北部,罗云山断 裂的西部。

  总体构造格架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晚侏罗世晚期在 NW - SE 向水平挤压下,区内形成了一系列以北北东、北东和 近南北向为主的构造线。区域上较大的构造有乔家湾-枕头复 式向斜、姑射山背斜和称沟巨正断层。该褶皱近在本区域的西 北角穿过,属吕梁山汾西-尉庄板拗构造区规模较大的复式褶 皱,槽部地层为二叠系石盒子组,岩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为 6°~ 8°。两翼为石炭系-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及奥陶系,岩 层倾角在 10°~ 15°之间,发育一系列彼此平行或呈雁行状斜 列的次级背、向斜。总体为开阔平缓的复向斜,受晚期NEE 向、 NW 向断层的干扰、叠加, 形态不完整。

  姑射山背斜 :姑射山背斜主体发育在临汾土佳坡-姑射 山-峪口-王庄一带吕梁山南段山前的寒武系、奥陶系中, 延伸 长约 30km,轴迹呈北东向,背斜核部为寒武系、奥陶系,两翼为 奥陶系,两翼倾角较陡,局部呈陡立甚至倒转,两翼基本对称。 褶皱转折端部位宽阔平直, 岩层产状平缓, 而两翼外侧岩层产状 则在短距离内突然变陡至直立,呈现出在剖面上的膝状弯曲的 挠曲形态, 空间上整体呈一典型的 Ω 型褶皱。

  1.3 区域岩浆岩

  区内无岩浆岩出露。

  1.4 区域矿产

  区域矿产较丰富,主要有煤、铝土矿、硬质黏土矿、铁矾土 矿、山西式铁矿、石灰岩等。

  (1) 煤。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地层中,含多层可采煤层,各煤层有分叉变薄现象,稳定程度较 差,以薄煤层为主。区域内太原组煤层以中灰、高硫贫煤、瘦煤 为主,少量焦煤 ;山西组煤层主要为中灰、低硫焦煤、瘦煤,其 次为贫瘦煤。

  (2)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一段(C2b1) 中,矿体呈层 状、似层状,层位较稳定,分布面积较大,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区域内铝土矿矿区主要位于区域西南和中北部,到目前为止尚 未大规模勘查和开发。

  (3) 硬质黏土矿。赋存于铝土矿之上,似层状产出,呈灰白 色、灰色、褐黄色, 致密状、粘土质结构、块状或薄层状构造, 质 软性脆。

  (4) 铁矾土矿。赋存于硬质耐火粘土矿、铝土矿之下,似层 状产出、呈灰色、灰红色, 粘土质结构, 薄层状构造, 质软。

  (5) 山西式铁矿。赋存于铝土矿、铁矾土矿下部、奥陶系侵 蚀面之上, 局部或沿倾向深部山西式铁矿相变为黄铁矿, 山西式 铁矿或黄铁矿多呈透镜状、窝子状产出,其规模小,连续性差, 分布面积广, 区域内有少量民采点。

  (6) 石灰岩。区域内广泛分布有奥陶系中统地层,该地层中 的石灰岩可用作熔剂、水泥原料, 亦是建筑业的最佳材料。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O2), 上古生界石炭系(C),二叠系(P) 和新生界第四系(Q),现由老 至新分述如下。

  2.1.1 下古生界奥陶系(O)

  区内仅出露中统峰峰组(O2f) 地层。该套地层为区内铝土矿 层沉积基底, 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夹泥质岩建造, 岩石组合相 对单一,在区内南、东南和东部各大沟内广泛分布,总体走向北 东,倾向北西,倾角 1°~ 35°下部岩性主要为角砾状泥灰岩、 白云质泥灰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中厚层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 岩 ;上部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 质白云岩。本组地层厚 15m ~ 45m。

  2.1.2 上古生界石炭系(C)

  区内出露有中统本溪组(C2b) 和上统太原组(C3t)。

  (1) 中统本溪组(C2b)。区内中南、中东、东北部及西部均 有出露,与下伏奥陶系峰峰组(O2f) 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走向 230°~ 350°,倾角 3°~ 10°,由下至上可分为两段 :一段 (C2b1) 为山西式铁矿及 G 层铝土矿的含矿层位。岩性为铁铝质 岩层组合 :下部为褐黄色-褐红色铁矿、铁质泥岩 ;上部为灰 白色、灰色粗糙状、致密状铝土岩及硬质粘土岩。该段横向厚度 不稳定,呈蜂窝状、透镜状产出。本段地层厚度 0m ~ 17.66m。 二段(C2b2) 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灰褐色细砂岩、碳质页岩 夹煤线及 0层~ 3层畔沟灰岩。本段地层厚 0.92m ~ 25.07m。

  (2) 上统太原组(C3t)。区内中南、中东、东北部及西部均有 出露,与下伏本溪组(C2b) 地层整合接触,总体走向北东,倾向 北西, 倾角 5°~ 35°, 9+10+11号煤层出露较少, 且连续性差。 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泥(页) 岩、碳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 夹灰白、灰黄色细-中粒石英(杂) 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燧石 条带灰岩及煤(碳质泥岩) 等,本组地层厚 18.63m ~ 70.19m。

  2.1.3 上古生界二叠系(P)

  区内出露有山西组(P1s) 和下石盒子组(P1x),主要分布于 区内北西部坡头村 - 南羊沟村一带、中部牛王岭村 - 红岭沟村一 带以及中西部后掌村西北侧山梁部位。

  (1) 下统山西组(P1s)。该组地层倾向 250°~ 320°,倾角 5°~ 32°,2 号煤层出露非常少,不连续,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泥(页) 岩、碳质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砂岩、煤层(线) 等, 泥岩中见菱铁矿结核,砂岩中发育平行层理、斜层理。本组地层 厚度 33.2m ~ 92.99m。

  (2)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该组地层倾向 40°~ 100°, 倾角 4°~ 18°,下部岩性为层位较稳定的灰黄色、黄绿色巨 厚层状含砾中细粒 - 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 屑石英杂砂岩(骆驼脖子砂岩 K8),厚度横向不稳定,一般厚 0.5m ~ 21.0m, 具槽状、楔状交错层理, 横向上多呈大型透镜体, 多与下伏泥岩呈冲刷接触 ;中部岩性为黄绿色中薄层状细砂岩 夹薄层灰黄、灰绿色泥岩, 碳质页岩及2层~ 3层薄煤层(线)等; 上部岩性为灰黄色、灰绿色厚层状 - 薄层状(含砾) 中细粒 - 中粗 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中夹灰黄、灰绿 色砂质泥岩、泥岩,水平层理,砂岩具槽状、楔状交错层理,粉 砂质泥岩、泥岩含植物化石。本组地层厚度 57.04m ~ 87.69m。 2.1.4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3)出露于较大沟谷的中上部,主要集中在矿区东北部西头村 一带及中西部后掌村 - 麦角村一带,是一套洪积、湖积相的棕黄 色亚粘土夹多层古土壤, 且亚粘土中富含钙质结核。下部岩性为 砾石层、砂层与浅棕红色亚粘土互层。

\

 
  3 矿体地质特征

  经以往查明区内铝土矿零星分布,含矿性差,主矿种为硬质 黏土矿、铁矾土矿。

  3.1 矿体特征

  3.1.1 含矿层

  矿区含矿层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一段(C2b1),呈层状、 似层状产出,整体呈缓波状起伏,大致为北东走向,北西倾斜,倾 角3°~ 10°,其形态、规模受中奥陶系古侵蚀面形态控制。含矿 层厚度分布较为稳定,连续性较好,在垂直方向上,自下而上的 一般沉积顺序为山西式铁矿、铁矾土矿、铝土矿、硬质黏土矿。

  3.1.2 矿体形态及规模

  矿区内铝土矿零星分布, 共发现 5个矿体, 均为单工程控制, 各个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

  L01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西头村东侧,出露边界被剥蚀,呈 不规则状,铅垂厚度 0.60m,矿体平均品位Al2O3 含量 70.82%, SiO2 含量 7.63%, A/S值 9.28.L02号矿体位于矿区东部漫滩村西 北侧,出露边界被剥蚀,呈不规则状,铅垂厚度4.35m,矿体平均 品位Al2O3 含量 66.44%, SiO2 含量 13.33%, A/S 值 4.98.L03 号矿 体位于矿区北部石窑上村西北,出露边界被剥蚀,呈不规则状, 铅垂厚度 1.00m矿体平均品位Al2O3 含量 59.57%, SiO2 含量 8.85%, A/S值 6.73.L04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红岭沟村西南侧,出露边界 被剥蚀,呈不规则状,铅垂厚度 1.10m,矿体平均品位Al2O3 含量 72.07%, SiO2 含量 8.28%, A/S值3.70.L05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后 掌村东侧,出露边界被剥蚀,呈不规则状,铅垂厚度 1.10m,矿体 平均品位Al2O3 含量62.04%, SiO2 含量 13.49%, A/S值4.60.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粗糙状为主, 次为致密状 ;构造以块状为主。 3.2.2 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1) 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中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次 为高岭石及少量铁质矿物。一水硬铝石 :呈半自形柱状,大 小 一 般 0.001mm ~ 0.01mm, 部 分 0.01mm ~ 0.02mm, 少 部 分 0.02mm ~ 0.05mm,杂乱分布,集合体常不规则状堆状、透镜状 分布。为矿石之主体部分,含量 75% ~ 80%。高岭石 :细小鳞片 状, 片直径一般 0.001mm ~ 0.01mm, 部分 0.01mm ~ 0.02mm, 少部分 0.02mm ~ 0.05mm,部分星散状分布、部分集合体似同 心层状定向分布。为矿石次要组成成分, 含量 15% ~ 20%。

  (2) 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矿石中主要化学成份为 : Al2O3、SiO2、TiO2、Fe2O3 四 项,一 般 占 矿 石 化 学 成 份 总 量 的 85% 左 右。全 区 平 均 Al2O3 含 量 65.15%, SiO2 含 量 13.73%, Fe2O3 含 量 2.98%, TiO2 含量 2.44%。据组合分析结果,矿石 中 各 组 分 的 含 量 :S 为 0.009% ~ 0.178%、平 均 0.067% ;P2O5 为 0.061% ~ 0.177%、 平 均 0.12% ;CaO 为 0.030% ~ 4.48%、 平 均 0.948% ;MgO 为 0.12% ~ 1.33%、 平 均 0.33% ;K2O 为 0.12% ~ 0.666%、平 均 0.33% ;Na2O 为 0.002% ~ 0.178%、平 均 0.0357% ;CO2 为 0.142% ~ 4.55% ; 平 均 0.833% ;Ga 为 0.0014% ~ 0.040%、平 均 0.0027%。其 中 有 害 组 分 S、P2O5、 MgO、CaO 等含量很低, 不影响矿石的工业生产性能。

  3.2.3 矿石类型

  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本区铝土矿矿石自然类型可分 为致密状和粗糙状两种, 主要矿石自然类型为粗糙壮, 次要矿石 类型为致密状。

  (1) 粗糙状矿石。呈灰白、灰黄色,浅灰色等,结构较致密, 断面粗糙不平,质地坚硬,体重大小不一。据镜下鉴定矿石主要 由碎屑、鲕粒、胶结物组成。碎屑成分为铝土矿屑, 以砂级为主, 含砾级,呈次园状、透镜状,长轴平行定向,碎屑< 60%。少量 鲕粒椭圆形成透镜状,明显拉长,核部高岭石,外圈为一水硬铝 石微晶,孔隙、空洞发育,少量被高岭石、粘土充填,胶结物成 分为一水硬铝石微晶和泥铁质隐晶组成。

  (2) 致密状矿石。呈灰白、浅灰黄色,土状光泽,致密结构, 块状构造,摩氏硬度 5 ~ 7.含少量深色碎屑状物质,受风化作 用空洞明显可见,与粗糙状结构相似。镜下呈泥质、碎屑状结 构,块状、层纹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隐晶质一水硬铝石和少 量片状粘土类矿物高岭石及细粒褐色铁质氧化物组成。一水硬 铝石呈隐晶及粒径小于 0.005mm 的泥晶, 高岭石为鳞片状。

  3.3 共(伴) 生矿产

  与铝土矿共生矿产有硬质黏土矿、铁矾土矿、山西式铁矿、 煤,伴生矿产金属镓、稀土元素。现分述如下。

  (1) 硬质黏土矿。硬质黏土矿一般赋存于铝土矿或铁矾土

  矿之上,直接顶板多为粘土岩,呈较为稳定的层状或似层状产 出,整体呈缓波状起伏,产状变化较小,大致为北东走向,北 西倾斜,倾角 3°~ 10°共发现硬质黏土矿矿体 12 个,铅垂 厚度 0.95m ~ 3.06m, 平均 2.56m。矿石品位(熟料) Al2O3 含量 40.43% ~ 54.38%, 平均 47.46% ;Fe2O3 含量 1.19% ~ 2.60%, 平 均2.09%, 耐火度 1731℃~ 1817℃, 平均 1771℃。

  (2) 铁矾土矿。铁矾土矿一般赋存于硬质黏土矿或铝土矿之 下,直接底板为山西式铁矿或含铁质粘土岩,呈较为稳定的层 状或似层状产出,整体呈缓波状起伏,产状变化较小,大致为北 东走向,北西倾斜,倾角 3°~ 10°。共发现铁矾土矿矿体 9 个, 铅垂厚度 1.06m ~ 3.20m, 平均 1.75m。

  (3) 山西式铁矿。山西式铁矿赋存于铁矾土矿之下,奥陶系 灰岩侵蚀面之上。因古地形起伏影响,形态极不规则,呈透镜 状、窝子状,连续性差,且本次勘查工程间距比较大,因此在满 足工业指标见矿的工程中,采用单工程控矿,共圈定了23 个小 型山西式铁矿矿体, 铅垂厚度 1.00m ~ 5.50m, 平均2.69m。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加里东运动使整个华北地区抬升,经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 准平原化地形,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受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钙红 土型风化壳,到本溪期地壳开始缓慢下降,发生海侵,此时风化 壳大多数遭到破坏,仅少数地段(地形较平缓、低凹的地带) 有 部分风化壳残留形成风化壳型铝土矿。

  随着海侵逐渐向前推进,古风化壳由近及远地遭到破坏,位 于海侵边部的古风化壳以铁质为主的上部物质首先被地表水及 潮水呈机械状态(或部分被溶解) 近距离搬运到近海盆地中接受 沉积, 形成了山西式铁矿或铁质粘土岩, 表现出岩石物质成分不 均匀、呈团块状、无层理、厚度变化大的特点。然后是风化壳内 以铝质为主的物质被碎解、搬运、再沉积,形成铝土矿。最后是 风化壳中较软的硅质的碎解、搬运、再沉积,形成粘土岩及硬质 耐火粘土矿, 从而形成了由下到上的Fe-Al-Si垂直层序。

  4.2 找矿标志

  (1) 矿体露头标志 :矿体露头可直接指示矿产存在的位置 和矿石质量的优劣。

  (2) 地层标志 :铝土矿均产于本溪组一段(C2b1) 含矿层中, 一般只要有一段含矿层存在,就有可能成矿,且含矿层厚度越 大,矿体厚度一般也大。

  (3) 颜色标志 :本溪组一段(C2b1) 含矿层从下而上,由于沉 积条件的变化,颜色从黄褐 - 灰色。优质矿石多为浅灰色,所以 从颜色上可判断含矿层的含矿情况和矿石质量。

  (4) 风化淋滤带 :后期风化淋滤作用,使矿石去硅、去铁而 褪色, 这是寻找优质矿的重要标志。

  (5) 矿石的结构构造 :粗糙状、致密状矿石, 一般质量较佳。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556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