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金属材料增材制造中支撑结构专利技术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7 09:17: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对金属增材制造中支撑结构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进行分析,从中国、全球的专利申请量、申请人的分布等多方面 统计分析,阐述了金属增材制造中支撑结构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发展趋势,追踪了金属增材制造中支撑结构技术领域的发展脉 络,重点针对块状支撑、柱状支撑、网格支撑以及复合支撑四大典型支撑进行研究,对其技术方向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脉络进行 了梳理。针对重要申请人通用电气的技术进行分析, 并对该龙头企业的前沿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 :金属 ;增材制造 ;悬垂 ;支撑结构

增材制造技术又称“3D 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其采用材料 累加层层制造的成型方式,直接通过 CAD 数据制成三维实体产 品,这种“做加法”的加工方式不再利用模具、刀具和工装卡具 便可快速而精密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模型,颠覆了原 有的“做减法”的传统制造方式 [1]。

增材制造技术根据具体的快速成型工艺来分,主要有光固 化快速成型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或熔化技术、激光近净成型技 术、直接金属烧结技术、3D打印技术、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等,当 前 3D打印成型技术领域中采用最多的就是选择性激光烧结或熔 化技术, 德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是这类设备的主要制造商之一 [2,3]。

增材制造中工件存在悬垂结构,但其没有铸型和模具支撑 约束,成形过程中容易塌陷、挂渣,发生严重变形,甚至中断 成形。因而需要设计支撑。即使部分成形技术有粉末或液体支 撑约束,但其强度不够,仍然需要设计支撑。合理的支撑设计 对顺利成形和保证工件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支撑设计依赖于成 形工艺、成形材料、工件特征等多种因素,是增材制造的工艺 难点之一。

本文通过准确的 CPC分类号B22F2003/1058、文献量较大的 IPC 分类号B22F3/105、B33Y30/00、B33Y40/00与比较准确的关 键词支撑结构、支承结构,转库检索、incopat数据分析等检索策 略相结合, 获取初步结果后将检索文献中的明显噪声清理, 最终 得到 423 项中文数据、600 项外文数据,共 1023 项有效数据,并 利用 S 系统的统计命令和Excel对该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和 全球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1  专利申请概况

1.1  申请量趋势分析


该技术的专利申请出现于20 世纪初,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 :一、2001 年至 2012 年 :该阶段的专利申请量较少,呈平稳趋势, 笔者推测, 增材制造成型件悬垂结构的表面质量与 支撑结构息息相关, 故支撑结构与成型件连接处要求较高, 而支 撑结构的设计发展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离散运算能力的突破,因 此该项技术的研究在计算机运算速度没有大幅度提升前一直没 有大规模地展开。二、到2013 年后 :该阶段随着计算机运算速 度大幅提升且技术已发展地较为成熟之后,使得金属增材制造 中支撑结构技术的研究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1.2  中国专利性分析

在2014 年之前,专利申请量稀少,几乎没有,此时说明该项 技术还未引入我国,2014 年之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还不 大 ;在 2014 年 ~2018 年期间,处于技术发展期,中国市场需求 逐步打开,申请量增长迅速,处于发展高潮阶段。中国专利申请 中, 申请量排名前 3位的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 可以看出, 国 外申请人已经对中国开展了一定的布局,但其数量与国内申请 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 也反映出国内对于该技术也已进行了相当 数量的研究, 专利申请主要分布比较平均, 在广东、北京、江苏、 浙江、陕西、上海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1.2.1  申请人排名

以中国作为目标市场的主要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通 用电气公司数量排名居于首位,几乎是第二位吉林大学的两倍, 由此可见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竞争实力最强, 显 示出其在该领域具有超强的研发能力和大规模的专利布局 ;同 时,虽然美国申请数量达到 62 件,但最多的通用电气公司只有 17 件,故并未有突出的某一家公司进行大量申请,可以推测,美 国国内该领域中的申请人数量较多, 申请数量分布比较平均, 竞 争应较为激烈。

1.2.2  专利申请有效性分析

授权率是体现发明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除去正在实质审 查的专利外,该领域的实际授权率接近 70%,有效维持率 75%, 说明该领域的专利质量较高, 技术比较先进, 而且有效维持率高 也体现了该领域的专利中垃圾专利较少。

1.3  全球专利性分析

全球范围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 10 位的申请人,其中以德国 和美国的公司为主,10 位申请人中有 4 家来源于德国,3 家来自 美国,其中,通用电气的申请总量占据榜首,为该技术领域中 的主导企业,其次,西门子、CL产权管理有限公司、DESKTOP METAL INC、SEIKO EPSON CORPORATION、CONCEPT  LASER GMBH 等公司的 申请量分布较为平均,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 ;这几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比较接近,技 术实力相对均衡。
在 全 球 内 排 名 靠 前 的 西 门 子、DESKTOP METAL INC、 SEIKO EPSON CORPORATION、CONCEPT LASER GMBH、 MTU 发动机联同涡轮机慕尼黑有限公司等公司,其技术发展较 早,且在通用电气公司对于该技术专利进行垄断后, 这些公司在 该领域的研究也逐步增加,但这些公司的技术申请并没有大举 进入中国市场。

2  技术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金属增材制造中使用的支撑结构通常可按支撑结构形状分 为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网格结构以及复合结构四大技术分支, 其中,块状结构技术是所有技术的基础,属于早期技术,目前已 很少采用该技术,本文不作分析,柱状支撑结构申请量最大,属 于目前主流技术, 研究出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网格支撑是新兴技 术,但其数量并不大, 是因为在其基础上复合支撑结构具备更加 优异的效果, 从支撑效果和节省材料成本综合考虑, 复合支撑将 成为未来的主流支撑结构形式。

2.1  柱状支撑结构

柱状支撑结构技术是目前支撑结构的主流技术,其具备支 撑效果好、节省材料的共同优势,针对柱状支撑结构相较于传 统的块状支撑存在支撑接触面积小、支撑效果差的缺点,其发 展路线基本可以概括为经历了对柱状支撑结构进行支撑、改进 柱状结构的上端形状、以及改进整体支撑结构三个方向的技术 改进。2014 年起,对柱状支撑进行交错式的支撑以提高其支撑 效果的专利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WO2015/019070、 WO2015/145346、CN106180708 等 ;2016 年起,开始出现树枝状 的支撑结构,其中,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的 CN106853527包括柱状支撑主干 1、沿支撑主干圆周均匀分布的 一级分支2,沿每个一级分支的圆周均匀分布的二级分支3,2017 年成都优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CN107856311 一种用于 3D 打印 的树形支撑结构,具有树干,在树干顶部具有至少两根树枝,在 树枝的顶部设有插入零件的上插入部,上插入部的长度为打印 层厚的 1 ~ 4倍。通用电气公司针对柱状支撑结构进行了大量的 申请, 代表性的有 CN106853527、EP3205423A1、EP3205426A1、
US20180141122A1、WO2018106371A2、US20180154441A1、US20190009368A1、EP3205422A1。

2.2  网格支撑结构

网格支撑结构技术属于新兴技术,对其进行的研究经历了 网格本身——梯度网格——实体网格复合的路线 ;2017 年,西 安国宏天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支撑结构包括若干个在 同一平面上呈阵列布置的支撑单元 ;每个支撑单元包括若干个 支撑单体, 支撑单体为水平方向设置的空管结构, 以空管的长度 方向为X 方向,若干个支撑单体在Y 方向和 Z 方向上均呈阵列 设置, 相邻支撑单元通过空管管壁相互连接形成支撑单元, 空管 形成支撑单元的侧向出粉通道, 设置生成时, 直接对支撑单元进 行加强保证了其支撑效果 CN107598167A。2018 年之后, 随着申 请量的大幅提高出现了多种梯度网格支撑结构,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有,CN110802837 提出了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层支撑区域,每层所述支撑区域具有网格结构,且下层所述支撑区域网格间 距大于上层所述 支撑区域网格间距。根据支撑结构的尺寸参数 确定FDM 设备的打印参数,使用逐层渐变式网格支撑结构,有 效节省支撑结构的材料、减少打印支撑结构消耗的时间,同时, 能够对打印产品起到支撑作用并保证打印产品不塌陷。采用网 格支撑结构技术的专利申请还有 CN110435143、CN109434106、CN108724698、CN109332692、CN109382516、CN109570504、CN109501249、CN208324240、CN208628433。

2.3  复合支撑结构

复合支撑结构技术是目前最前沿的支撑结构,其是从网格 支撑结构发展而来的,综合了实体支撑和网格支撑的优点,其 将成为未来增材制造中支撑结构的主流形式。2017 年,提出了 两种改进,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进 一步提出一种抑制薄壁结构变形的辅助支撑结构 CN108145161。 该辅助支撑结构包括固定连接的网格支撑部分和实体支撑部 分,即辅助支撑结构采用生长方向截面呈“网格 + 实体”形式且 实体部分与网格部分相固连的整体式辅助支撑 ;所述的网格 支 撑部分的下端支撑在实体支撑部分上,在薄壁结构的悬空端与 实体支撑部分间形成支撑 ;所述的网格支撑部分采用薄片式或 “山”字型结构形 式 ;所述的实体支撑部分的上端支撑在网格 支撑部分下端面,下端支撑在成形基板上 ;所述的实体支撑部 分采用“山”字型或“Y”型结构形式。CN107471651A 提出的支 撑结构包括使用第一材料打印的实体部分和使用第二材料打印 的非实体部分,所述实体部分包括网格结构,所述网格结构的 每一个网格单元内及网格单元外均填充有所述非实体部分 ;其 中,所述第一材料的硬度较所述第二材料的硬度大 ;所述网格 结构的网格密度在打印平面内存在变化,和 / 或所述网格单元 的连接边的横截面的面积,沿垂直于所述打印平面的方向存在 变化。该支撑结构不同部位的强度存在差异, 从而能有效防止支 撑结构进行固化过程中或之后受到应力的作用时的应力集中现 象导致的支撑结构开裂的不利影响。具备复合支撑结构技术的 专利申请还 有 CN106475561、CN208615318U、CN209206458U、 CN210755171U、CN111318703。

\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属增材制造中支撑结构技术的 研发具体集中在美国和德国,尤其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代表的美 国企业一家独大, 而德国公司呈现集中蓬勃发展的态势, 目前通 用电气申请量趋于相对稳定,该公司在金属增材制造中支撑结 构技术领域异军突起, 而且已经在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布局, 足 以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但其他国家申请数量偏少, 研究数量 不多,目前中国在该方面技术也有一定量的研究,但在申请量 方面以及研究深度方面都尚未达到一定规模 ;从目标市场申请 量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还是很有发展潜力, 中国申请人也应多研究和借鉴通用电气公司的该领域的前沿技 术,增强我国该方面技术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杨铁军,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 18 册)——增材制造,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2]  Deckard Carl R.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Parts by Selective Sintering:United Stats Patent Office,4863538[P].1989.
[3]  苏功鹤, 中国 3D 打印产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344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