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内科学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基于“整合医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改革策略,包 括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 医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医 学生临床思维,使医学生学习由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 过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普遍 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散,教学 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传统教学模式暴露 出不少问题,如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状、临床成 了检验、医师成了药师、心理和躯体分离,以及重治疗 轻预防等。而整合医学教育旨在从医学生整体出发, 将医学各领域的知识理论和各专科的实践经验加以 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情况进行修正、 调整,使之更适合医学教育[1]。整合医学教育不是简单 的学科组合或专业叠加,也不等同于全科医学,它是 将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共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 探索中发现的技术聚合成医术,从而形成整合医学。 整合医学教育是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 展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能够帮助学生培 养临床思维、形成知识体系[2] 。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 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 导向,根据结果导向反向设计教学体系,并进行持续 改进的教育理念[3] 。下面本文拟对基于“整合医学教 育+OBE”的内科学教学改革加以探索。
一、内科学教学现状
(一) 临床和基础学科联系不紧密
多年来,我国传统医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将医学 课程分为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习三 个部分,每门课程的教师都独立开展教学工作,虽然 有利于学生按照学科分类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 的交叉渗透,造成了医学知识的碎片化,学生很难建 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内科学来说,大部分基础 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故而在理论课教学中缺少对 相应临床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临床教师则由于远离基 础环境及长期处于高强度医疗工作压力下,缺少对基 础理论的深化和研究,以致在教学中缺乏与基础医学 的连接[4],由此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 知识相融合,不能形成较强的临床思维。
(二) 内科学各三级学科之间隔绝严重
目前,医学领域专业细化、专科细划的情况日渐 突出[5] 。 内科学是运用内科手段进行疾病诊断、治疗、 预防和康复的临床医学必修课,下设三级学科,如呼 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及 中毒等,但患者往往存在共病现象,或者一个疾病逐 渐演变出现多系统累及,故常常需要将内科学各三级 学科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传统内科学课程的设置以三 级学科的单系统教学为主,学生局限于某个系统,会 不自觉地把患者看成“器官”,只关注器官病变,缺乏 整体观,在治疗单独“器官病变”中,可能会影响、损伤 其他器官, 这是目前临床教学的痛点所在。
(三) 医学人文、思政教育欠缺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疗中时有医患关系紧张、医 患矛盾突出的情况[6] 。若内科学教学只强调对疾病的 认知和诊疗,忽视诊疗过程中的双向沟通,会导致学 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较弱, 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医患沟 通和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教师普遍不重 视医学人文、思政教育。
(四)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内科学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学校 的理论教学,二是在医院的实习教学。传统的理论教 学以教师为主导,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 解程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有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学 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过度依赖教师讲解,自 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学习效果 易受到影响[7];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大 部分时间只能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单一, 而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很难将其与临床实际相联 系。因此,在实习阶段, 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学到 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二、基于“整合医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改 革策略
基于“整合医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改革以 学习目标为导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 为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技 能培养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 注重学生规范化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8] 。该教 学模式旨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多学科知识进行 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其对基础 和临床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可促进其临床 思维的构建及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关怀能 力的培养,是有利于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新型教 学模式。
为解决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符 合新的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师可从教学观 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方 面入手,对当前教学进行改革。与传统教学相比, 基于 “整合医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不仅将教学的重 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同时将基础与临床学科 及内科学各三级学科进行整合,期望通过灵活多样的 教学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 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让新的教学模式达到理 想效果,首先要转变观念,主要涉及教师、学生两个 方面。
1.教师观念。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多数 是在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医学教育模 式下培养出来的,对整合医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知 之甚少[9] 。因此,教师需要主动转变教学思维和观念,可以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及参加与整合医学教育相关 的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途径,充分认识和 理解整合医学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相关培 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树立宏观认识、系统整合、交 叉互联的整合医学教育观念[10]。
2.学生观念 。我国医学生由高中直接进入医学院 校接受医学教育,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自学能力相对不足。此 外,部分学生存在重临床轻基础、重专业轻人文、重理 论轻实践等传统观念。对此,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专题 讲座、教育培训、校内宣传等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整合医学教育的必要性,进而在掌握整合学习特点、 规律的基础上,主动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从被 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摆脱重临床轻基础、重专 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等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树 立基于社会、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整合的学习观、 医学观和健康观。
(二) 完善教学资源
面对基于“整合医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改 革,如何将改革彻底落到实处,是目前医学院校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培养师资力量 。对于以内科学各三级学科为基 础的整合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 这就要求各三级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 知识,而且要熟悉其他三级学科及相应基础医学的知 识。各三级学科的教师队伍需要进行整合,但是大部 分基础医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临床知识较为 生疏,而相对于基础知识,临床教师也更熟悉临床知 识,还有部分临床教师只熟悉自己专业的知识,进而 导致部分教师在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时,不能将 基础和临床知识及内科学各三级学科知识进行有机 结合,可能出现课程拼接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提高 自身整体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同时探索灵活运用多 种教学方法的策略。基于此,医学院校定期进行师资 培训和组织教师间协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培养 出具有医学教学热情、综合素质过硬、能适应整合教 学模式及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优秀教师。整合课程教 学前,教师应集体备课、商讨,根据预期学生学习成果 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并制定教学大纲,同时在教学过 程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并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
2. 改革教材 。整合教学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 与,且教材、课件、教学大纲等都需要重新设计。基于 此,2013 年,全国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 整合课程与 PBL 教学案例教材评审委员会成立,并于 2015 年出版了第一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11] 。而对 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施 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工作并没有固 定的模式,因此各院校可以联系自身教育资源、课程 整合特点,自行设计与整合课程相配套的教材、课件 及教学大纲等。
(三) 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内科学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以分系统、 分专科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从整体角度联系 临床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思维,不能将基础与临 床及内科学各专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建 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内科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心及 成败的关键。
1.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 。 以器官系统为 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 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其旨在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相互 割裂的壁垒,以器官系统为线索,将相关的解剖、生 理、生化、病理、病理生理、药理、诊断及内科和外科 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微观和宏观、生理与病 理、功能与形态、诊断与治疗等多种知识体系的有机 联系,从而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12]。
目前, 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逐步开展以器官系统为 基础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例如,中南大学以器官系 统为主线构建了基础临床整合课程体系, 并基于综 合性大学优势推进理、工、文、医学科交叉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医学思维和 整体素养都得到了增强[13];重庆医科大学以五年制临 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 基础的整合课程教学,结果表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的整合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思 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上海交 通大学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融形态与功能、 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整合课程体系, 有利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科研训练与 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15];华中科技 大学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以“器 官系统-PBL”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及发现、分析 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6]。
多所医学院校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 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成效,这表明该教学模式对学 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均有积极促进 作用,是值得提倡推广的教学模式。
2. 内科学各三级学科的整合课程 。为解决目前学 科间隔绝的问题,笔者将内科学各三级学科进行整合, 一方面,基于“整合医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内 容,强调“慢病管理+整体观”的重要性,这是内科学中 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健康中国 2030”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基于 OBE 理念对内科学课程的考核进行 整合,采用 Bloom 目标教学理论评价教学效果,这是 一次临床医学教育的有益尝试,课程中注重以学生为 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践行者,参与教学创 作、讲授,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社 会效益。
3. 医学人文和思政教育的渗透 。医学人文教育的 目标并不只是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知识 融入医疗实践。因此,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 入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医疗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的传授过程。
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中使用以病 例或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 进行详细分析讨论,并融入医患沟通、政策法规、医 学伦理等医学人文问题,还有如爱伤观念培养、患者 隐私的保护等课程思政内容也可以融入其中。此外, 还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 了解患者的语言、文化及医疗观念,并思考医疗过程 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策略,这样不仅可以 提高学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能增强学 生对患者及家属的同理心,进而能进一步增强为患 者服务的意识。
通过在内科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和思政教育, 可培养既能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 好人文素养的新型医学人才。
(四) 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课程教学严格遵 循规定的进程、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很大 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17]。为了更好地发挥基于“整合医学教育+OBE” 的内科学教学内容改革效果,教师可以探索各种教学 方法,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 PBL) 、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CBL) 、 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 、翻转课 堂、慕课及双语课堂等,同时以 OBE 为导向,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 力的培养。
近几年,由于 PBL、CBL、TBL、翻转课堂、慕课和 双语课堂等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被积极应用于医学教 学,不仅能使医学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同时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 于临床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理论与实践相 脱节的情况。
(五) 改进教学评价
目前,国内对整合医学教育的效果评价研究较少。 事实上,要想判断整合医学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 效果,以及能否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医学教育环境,对 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18] 。在传统教学模 式中,常以期中、期末试卷考核等终结性评价作为考核 方式,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对整合医学教育的评价。目 前,国内对于整合医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考核方 式和评价体系,大部分医学院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和考核成绩统计分析法,方法较为单一,而且因为我 国很多医学院校实施的整合医学教育没有统一标准, 使得实际效果难以客观评价。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目标 明确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对学生基础与临床及内科 学各专科知识融合掌握程度的评价、对临床实践能力 的评价、对医学和人文精神的评价及对临床思维的评 价等内容。因此,需要整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具体可以基于 Bloom 目标教学体系评价教学效果[19]。 在内科学教学中,亦可运用 D×R Clinician 临床思维训 练及评测软件将考核标准模块化,从多维度考核学生 的临床思维,及时了解班级学生总体的临床思维能力 的分布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式、进度, 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语
整合医学教育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传统教育相比,整合医学教育能促进基础课程之间、临 床课程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医学知识与人文 教育等多方面知识的整体融合。基于此,以 OBE 理念 为导向,将内科学整合教学与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 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运用、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医学思维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的个人 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目前仍存在很 多不足,但相信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基于“整合医 学教育+OBE”的内科学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的 医学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J].医学争鸣,2012.3(2):3- 12.
[2] 樊代明.整合医学:医学发展新时代[J].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2): 1713- 1718.
[3] 张男星. 以 OBE 理念推进高校专业教育质量提升[J].大学教育科 学,2019(2):11- 13.122.
[4] 朱井玲,袁武梅,李冬妹,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 与思考[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184- 185.
[5] 樊代明.整合医学教育之我见[J].医学争鸣,2018.9(1):1-8.
[6] 苏强, 吕帆,林征. 医学人文教育的危机与重塑[J].高等教育研究, 2016.37(4):66-70.
[7] 刘龙,何航帜,王蕾,等.基于 OBE 导向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创 新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18.35(5):793-795.
[8] 黄攀,王琪,任才芳,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与学生评价[J]. 医学与社会,2022.35(2):119- 123.
[9] 陈戈,杨洋,彭斌,等.从国家临床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层面谈整 合医学教育改革[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766-771. [10] 张守华,秦宇彤,黄建军,等. 院校整合医学教育改革形势及策略 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11):1091- 1095.
[11] 任牡丹,王渊,和水祥,等. 临床医学“器官— 系统”整合课程改革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69-70.
[12] 胡建国,甘晓玲.基于整合医学教育模式理念的泌尿生殖系统 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5):178.180.
[13] 马方宇,殷朝阳,刘绍辉,等.综合性大学推进整合医学教育的实 践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10):1141- 1144.
[14] 欧阳南,沈清,周超.OSCE 评价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 式在医学本科生泌尿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9):78-79.
[15] 钮晓音,苏懿,郁松,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J]. 中 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1-3.
[16] 程桂荣,刘丹,许浪,等.医学教育整合课程改革现状及建立评价 体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8):148- 149.
[17] 姜文霞,余莉, 陈小平,等. 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 程的构建与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9):652-656.
[18] 谭飞, 万宝俊,舒涛,等. 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思 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9):94-97.
[19] 李青,赵豫梅,黄波,等.关于 Bloom 目标教学理论在内科学实习 中运用效果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6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