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下的网络安全治理措施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10:25: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于气象业务信息化系统属于国家级别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推动我国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提升气象网络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还导致网络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基于此,本文在气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气象网络安全隐患,最后则在气象业务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几点网络安全治理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气象业务;信息化;网络安全;治理措施

  Research on Network Security Governance Measure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Business Informatization

  YU Lu

  (Shenyang Meteorological Network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Shenyang Liaoning 100168)


  【Abstract】:As the meteorological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 belongs to the key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t the national level,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meteorological network,but also leads to the further aggrav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dden dangers of meteorological network secu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security status of meteorological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Finally,based on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meteorological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this paper gives several network security governance 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rsonnel engaged in relevant work.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operation;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twork security;governance measures


  0引言

  对于气象业务信息化系统来说,其属于国家级别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提升气象网络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了气象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特征,进而引发了各种类型网络安全问题。作为传输和共享气象数据的基础平台,只有确保气象网络的安全性水平,才能确保气象业务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各级气象部门信息系统网络主要包括气象业务网、局域网,不同级别气象部门实现互联互通的业务专网、在政务外网基础上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由于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虽然在建设气象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因气象云和气象大数据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对于气象业务信息系统安全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做好网络安全治理显得极其重要。

  1气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及安全现状

  自2016年开始,CIMISS系统(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全国业务化,促进了国家级业务单位内部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集约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气象云提供了基础条件。根据《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的部署方案,自2017开始建设气象云工作将全面展开,可确保气象业务和政务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增强,而同信息化工作相关的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科研等工作将迈向新的台阶,进而实现气象的“智慧性”特征。2019年气象信息化工作的“主角”则是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作为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全面升级换代,云平台在继承CIMISS标准基础上进行全面技术革新,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和“应用烟囱”,成为支撑气象业务系统的后端数据环境,促进全国气象业务的协同。

\

  为尽快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气象业务空地一体化网络业务传输格局,需要将以下三方面安全建设工作做好。(1)构建较为完善的边界安全防护和内部安全审计管理平台。将边界隔离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部署在全国气象宽带网、互联网、外联网等主要通信网络接入边界;在安全审计、入侵防御和主机防护系统部署在重要业务系统边缘和办公系统出入口。为了保证气象业务系统防护的安全性水平,初步构建起了传统安全纵深防御体系;(2)气象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合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针对气象核心应用系统,如全国气象通信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全国气象资料检索服务系统、突发预警平台等实现了等级保护要求备案、整改、测评工作;(3)初步构建安全事件预警通报机制。结合公安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及安全厂商等不同渠道发布系统的安全威胁和相关漏洞,并将其与专业工具溯源安全设备检测预警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网络攻击事件和有关漏洞的通报工作。另外,在管理上重点落实《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新增“信息孤岛”“应用烟囱”,促进业务建设统筹集约发展。在技术上重点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落地,支撑观测、预报、服务业务高效协同,支撑研究性业务试点以及气象业务统筹集约发展,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化在气象事业高效优质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1]。

  2气象网络安全隐患

  结合国内及国外有关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法访问、平台信息非法盗取、病毒、黑客攻击则成为了气象网络平台的主要安全隐患,这些在阻碍气象平台日常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还会影响期限信息网络平台和系统安全。气象网络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气象网络平台的专业度不高

  当前,我国气象网络信息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直接造成国内大部分气象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的专业水平不高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部分基层气象部门在建设气象信息平台中缺少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器系统、缺乏气象管理人员、气象网络技术开发人员专业性不足,使得气象网络信息平台中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长期以往会造成网络平台安全程度进一步下降,降低了气象网络安全水平[2]。

  2.2计算机病毒入侵

  结合当前实际,病毒入侵是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威胁最大的安全隐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强,各种计算机病毒开始出现,并通过安全漏洞和隐患的方式存在,通过气象网络信息平台安装、下载、更新、管理等方式侵入病毒,影响其正常运行,严重的情况下则会造成平台崩溃。

  2.3网站遭受非法入侵

  自互联网出现以来,就注定了其是在现实世界独立且高度开放的虚拟空间,只是该虚拟空间的准入门槛偏低,不管以何种身份都可以通过虚拟身份从互联网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若是在后期管理和技术开发中有漏洞问题存在,极易造成不法人员和黑客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入侵、攻击,通过任意手段篡改气象网络平台信息,不利于气象平台持续稳定运行。

  2.4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各级气象部门来说,在管理和维护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过程中,缺少较为严格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如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擅离职守,本身交由专业网络管理人员负责的工作,则随意交给其他非专业人员负责,允许其通过管理后台开展对应的操作,直接导致平台信息及相关数据出现泄漏或损害,为非法人员违规操作提供了便利。

\
 

  3气象业务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为了确保气象业务信息网络的安全性水平,应将气象数据信息被窃或盗用的概率降到最低。对于不同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来说,其在对修复系统安全漏洞或病毒查杀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实现。有些技术会对计算机自身系统进行巩固修复的方式来实现安全保护,有些技术会将信息加密作为重点,利用密码技术对信息安全进行保护,还有一些技术则会通过病毒查杀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3]。由此不难看出,只有对安全防护技术进行多方、综合考量,通过合理配合及共同使用,将气象信息网络各方面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总的来说,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系统安全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这里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3.1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是最为直接、简单的安全保护方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方案,将杀毒软件安装到气象业务信息网络中,可以监督和扫描网络客户端的使用状态,而网络管理员则能借助于杀毒软件监控端口了解网络内部的安全状况。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为了加大对网络终端的监控力度,避免病毒潜入或大规模爆发,应对病毒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将安全隐患和风险降到最低。

  3.2防火墙技术

  相较于杀毒软件,防火墙技术的综合性特点较为突出,通过对网络间的防护进行控制,可避免外部数据库或非法用户登录到内网进行非法操作,以实现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始终确保网络内部操作环境具有稳定性水平。针对特殊网络设备来说,选择防火墙技术最为简单,可以通过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对网络数据包进行检查,可查看网络间的通信情况,以实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现阶段,为了避免黑客对系统数据产生干扰,大部分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中都安装有杀毒和防火墙软件,因病毒和黑客技术的不断增强,病毒查杀和防火墙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攻击防火墙外的其他途径,在对其进行防护时显得束手无策,即使借助于防火墙技术,也不能有效避免内部用户带来的安全隐患。若是一些文件已经感染病毒,而防火墙又不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辨别隔离,也就很难预防数据驱动攻击信息网络的现象[4]。

  3.3加密技术

  安全保护技术除了包含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外,还包含网络加密,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天然的开放性水平,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是网络加密的重点所在。经过相关实践经验结果表明,网络加密技术的可行性较强,操作方便简单,可以在很多软件中进行应用,具有高效灵活性水平。由于网络加密在气象信息网络中使用频率较高,其包含的身份识别技术是计算机最早应用的安全技术,在盘查通信双方身份后,将用户ID地址输入进去识别用户身份。另外,存储权限控制也是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中较为常见的防护技术,需要与生物识别结合后运用,不能单独使用,以实现不同身份用户享有不同级别操作权限,为管理人员开展分级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4气象业务网络安全治理措施

  4.1积极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提升专业水平

  为了确保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可从社会中公开招聘专业水平高的网络技术人员,并尽快组建成专业网络技术和后台管理团队以对专门的网络信息服务器系统和平台进行积极开发,以提升该平台使用中的专业性水平,将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干扰进行阻断,提升业务人员防范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推动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工作顺利推进[5]。

  4.2加强硬件设备防护

  为了有效降低不安全因素对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和平台的侵害,为其提供正常、安全的运行环境,应确保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的专业和稳定性水平得到提升,全面保护系统平台硬件设施的安全性。在借助于气象网络信息平台对气象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硬件设备有故障问题出现,将会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产生阻碍。因此,气象部门应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应急措施,降低人为和外部因素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破坏能力,不断增强硬件设备自身防护能力,保证气象信息网络平台可以持续稳定运行。

  4.3阻止病毒和非法入侵

  将防火墙安装到气象信息中心,通过防火墙技术来准确记录本系统内不同网段内使用者和信息端口的IP地址,以第一时间检测到网络上非法入侵的行为,进而将网络平台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网络防火墙来说,不仅可以确保气象业务信息平台安全运行,还能提升信息传递中的抗风险能力。在防火墙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尽快解决气象网络信息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技术人员对危险信息来源的位置进行准确判定,以为技术人员解决漏洞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支持,同时还能使非法人员、黑客入侵网络系统平台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提升该平台的安全性水平。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发普及,各种新型病毒的出现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的危害不断加剧,传统杀毒方式很难对新型病毒进行抵御。各级气象部门应根据防御互联网病毒现状,尽快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病毒防御和查杀系统,以对全网实现统一升级、查杀及管理,有效过滤入侵到网络中的病毒,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否则会使后期防御难度进一步加大[6]。

  4.4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针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安全性不高方面的问题,除了对专业性水平较高的网络技术开发团队进行组建外,还要从根本上保障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进程,也就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完善。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不断增强业务人员的责任和安全意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保证业务人员在日常气象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中严格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将气象信息和相关数据泄露的风险降到最低。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气象业务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开始逐渐普及。在各级气象部门内部系统中,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将气象数据和雷达图像产品等发送到使用者手中。另外,由于计算机在气象系统中的普遍使用,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气象人员对网络通讯系统的依赖性较大,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或者是病毒入侵,均会造成气象系统网络异常,进而引发气象网络安全问题,气象部门应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基础上,将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下的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做好,切实保障气象网络安全,促进现代化气象事业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邓鑫,田征,李楠,等.浅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在气象网络中的实践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5):139-140.

  [2]陈虹,林廷柄.网络安全技术在气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4):203-204.

  [3]庄海,黎道武,何玮.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其防护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4):134.

  [4]王海涛.当前气象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有效防御[J].移动信息,2015(11):21.

  [5]郑炜,须文波.物理隔离网闸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5(25):131-134.

  [6]郑治斌,陈仁芳,李国梁.信息化时代省级及以下气象业务服务体制改革探讨[J].气象科技进展,2019,9(4):74-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510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