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近年来,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在要求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课堂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与传统教学的优化与整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与学生就业需求接轨,使学生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对此,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训练的具体方法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训练的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出发,阐述如何让语文课堂训练与学生就业需求接轨。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就业;训练
Skillful us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ake Chinese classroom training in line with students'employment needs
Mao Shengf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Wein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Bijie Guizhou,553199)
Abstract: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a main force in promoting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almost ever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as require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pecific classrooms.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can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In the proc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the use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abilit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applied writing,and humanistic literacy.In this regard,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room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room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and expounds how to make Chinese classroom training in line with students'employment needs.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the language;employment;training
在中等职业学校课堂上,特别是在理论课堂上,学生易出现倦怠现象。近年来,各专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课堂学习面貌。笔者认为,如果能将计算机科学技术融入中职语文课堂中,将会使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在要求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课堂中,但传统的语文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学生的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训练有待优化。在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水平,与学生就业需求相接轨,使学生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一)巧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注重课堂导入环节
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传统的导入多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呈现。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像、音频等于一体,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例如,通过导入与本课程相关的视频课程,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视线,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视频上。关于如何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引导学生注意力转到语文课程上来,诱发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愿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发挥导向、调控作用,巧妙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成功地敲好这“第一锤”[1]。
(二)利用PowerPoint手段,展现专业知识
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最常用的软件之一,它不仅能插入文本与图片,使抽象知识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还可以展现视频图像,使理论课堂变得妙趣横生。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相关专业知识,PPT能做到更好地展现。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其多元化的功能为阅读内容的呈现开拓了空间,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深入领略知识大意。
(三)运用Word文档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阅读理论可知,阅读过程不是一个机械被动
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复杂主动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据此,如果能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Word文档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阅读环节中,将使一些只对图文感兴趣的中职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以训练阅读技能为目的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阅读环节内容编辑成Word文档,在学生QQ群、微信群等进行分享,以达到阅读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2]。
二、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高语文课堂训练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时多,语文课时少,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专业特点更具实用性。(一)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进行口语训练有以下两点益处,第一,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交际需要;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配合现行课程标准,通过语文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效整合,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重点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可遵循由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口若悬河,笔底生花”的五分钟演讲训练。通过计算机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在“课前五分钟演讲”中,学生可以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沟通显得格外重要,只靠教师单向输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个人获取信息也很有限,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可以架构立体的网络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学生能积累素材,锻炼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让以前怕写、怕说的学生相互间耳濡目染,互相启发[3]。
(二)应用文写作训练
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应用文写作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必需的应用文文体训练。例如,在第一学期训练便条、单据、启事、书信的写法,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请假条开始训练,掌握各种单据、书信的格式,让学生模拟自己丢失了贵重物品或捡到财物的场景,编写各种启事。其间,要求学生规范请假条的写法,养成向他人借钱借物写借条的习惯。从第二学期开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讲解通知、通报、日志的写法。随着总结、计划、海报、请示等应用文体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也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补充。到第三学期则训练合同、各种规划的写法。对中职生来说,掌握合同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合同有多种类型,一是就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二是就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经济合同。经济合同对双方需承担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书写格式、措词造句及标点方面,具有严格的标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一方遭受巨大损失。在课堂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各种聘用合同的写法及相关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到第四学期,则可训练学生求职信、自荐书、就职辞、演讲词的写法。就业时的自荐书书写要规范,而且要能够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三、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当下,语文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早已厌倦了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时教师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以此适应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理解、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只停留在理解和吸收的层面上,对于创造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互联网媒体模拟真实场景的课堂,让学生在进入课堂的第一分钟起就进入某一角色的设定。例如,由于年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差异较大,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学习时往往难以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因此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教师可以在讲解人物经历时,在PPT中加入一些符合情境的音乐,通过视听两方面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VR虚拟技术为学生创设专属的古人形象,学生在参与了这一教学环节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样式,逐渐进入个人角色中,然后学着古人儒雅的方式进行交谈。教师也可以运用计算机科技创造一个“虚拟形象”,让学生与“虚拟角色”进行交流,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感情的真谛,并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味。
当下,语文课堂的教学主体依旧是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对被动。对此,教师应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落实语文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互联网和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器材,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及时为学生纠错。教师将一部分的教学职能转移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会让学生觉得教学模式更加新颖,更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语文阅读课程的学习为例,学生在阅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分析文本的阅读技巧,更要注重掌握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同时要注意手、脑、口的运用。比如,在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让同学把阅读与反思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念出来,然后加入自己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接着进一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层次进行划分,包含情感、节奏、断句、发音等多个层面。这时,信息技术可以发挥辅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作用,对学生的朗读和发音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在学生朗读完毕之后,还会形成一份文字形式的检测报告,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朗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加入了个人的情感,因此对重点断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并将学生的回答通过语音转换成文字,同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示,就能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最后,教师将教师的答案显示在电子白板上,与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思维的漏洞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职教工作者的努力,在职校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应有效整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语文课堂,坚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拥有广阔的就业创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黄永才.计算机基础[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顾沈明.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4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