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的背景特点,研究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现状,如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强、创新创业能力素养不够等,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路径,如培养“互联网+”思维、改革授课模式、试点推行“导师制”、第一课堂与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融合教育、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等,以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可行性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素养;导师制;能力评价体系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Study on the Promotion Path
CHENG Chao
(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Shanxi 030009)
【Abstract】:In the era of"Internet+",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nternet+"era background,the research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udent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status quo,such a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 is not strong,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literacy is not enough,etc.,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promotion path,such as training,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of thinking of"Internet+",pilot implementation of"Tutorial System",the first class and second class activitie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education,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undertaking ability,etc.,thought that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novative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Key words】:"Internet+";major in computer scienc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tutorial system;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新时期如何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如何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思维、技术、理念的革新与学生的专业、学科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之路,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推进创新创业在高校落地转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亟待解决。
1“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1“互联网+”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同传统各行各业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互联网+”时代已全面到来。“互联网+”代表着跨界融合,创新驱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在实践中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推进“互联网+”过程中,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信息化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将有利于经济产业向多个方向延伸,在重塑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流程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关注“互联网+思维”,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1]。
1.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互联网+”的本质之一便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1)互联与融合。互联是互联网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融合指在互联网的渗透下,互联网同传统各行各业相融合产生了众多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格局,它表现出了更大的潜力。(2)开放与共享。互联网上无国界,高开放性、全球化是它的特点,共享成为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理念在技术架构层面上具有互联性、开放性、共享性、兼容性等特点,这些特性也与社会文化中的“自由”“开放”“共享”等因子一起打造了“网络之魂”,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
1.3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的新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呈现以下新变化。(1)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更加明显。在网络空间,知识产权的载体表现为数字信息,这些资源的无形性和不确定性更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冲击。在网络空间,带有知识产权的数据可以极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更容易被不同法律环境中的主体所接受和使用,网络空间的“无国界性”给传统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造成巨大冲击。(3)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更难实现。在网络空间,信息一旦上网就变成公开、公知或公取的信息,而且信息的传播不再依赖传统物理载体,很难再被权利人控制。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的新变化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启示,即要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借鉴他人成果,也应注重个人创新创业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2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现状
2.1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当前,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体现在不主动了解创新创业相关资讯;不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项目,对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类讲座兴趣不高,没有主动深入学习的意识等。由于缺乏内驱力,很多学生对国内外互联网行业巨头及信息技术领域最新科技成果没有深入了解的意愿,缺乏“互联网+”思维,对常见的文档、图片编辑软件使用掌握不够,能力欠缺,从而不利于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2]。
2.2创新创业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方面构建不完善,首先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指导课,配备专职创业指导师。创业指导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不可或缺,同时可以从社会上引进有资格认证的创业指导师,使其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其次不能创新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养培训。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完全可以将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单独编班,成立“创新训练营”,对他们进行长期、专业的指导。
3“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提升路径
3.1改造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
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互联网+”思维,(1)开设“互联网+”创新思维专题讲座。每月确定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互联网创业家,以使学生得到持续的浸润和启发。(2)在专业课中增开“互联网+”思维头脑风暴这一教学环节。在头脑风暴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课上自由发表对“互联网+创新”见解,分享好的项目点子,课后对所有点子进行汇总,并共享给班级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迸发个性思维。(3)组织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定期去互联网、科技型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信息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互联网+”创业大潮的热情。通过以上三个渠道,可以有效地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互联网+”思维[3]。
3.2引入创新创业教学案例,改革计算机课程授课模式
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授课过程中可引入创新创业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通过学校层面遴选的校内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计划书,也可以是优秀毕业生校友的创业实例。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对优秀校友创业事迹的收集、整理,这些学生群体的榜样也可成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引入到课堂中来。如学校可将计算机专业优秀校友创业的事迹拍成视频片段,以适当的方式引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授课当中,以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素养教育的融合。
3.3试点推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专职创业指导师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可考虑按比例为他们配备专职创业指导师,为他们提供创业咨询、创业素养提升、创新创业指导培训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为高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在试点“导师制”方面开辟一条新路。在专职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既可从企业引进专业人员,也可让校内工作人员在获得专业专业证书后转岗。高校制定严格的、可量化考核的创业指导师咨询辅导体系,在试行期,创业指导师接受同学们的咨询,并答疑解惑;每学期开设固定次数的创新创业指导讲座,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学期末必须对每个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细化、完善工作台账,详细记录开展创业指导咨询工作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期末学生对其的评价,给予量化考核,并与其绩效工资挂钩。通过以上举措,使创业指导师这一特殊的“导师”队伍真正发挥其作用,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也可进一步促进高校双创事业实现质的飞跃。
3.4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
可实施制度化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模式。具体来说,即将计算机专业理论课与校内的创新创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以“第二课堂”检验“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他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诸如创业计划书设计大赛、创意“金点子”征集大赛、创新创业活动周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征集等活动赛事,这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一课堂”的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项目,将在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计算机思维”与“互联网+”思维融合,迸发出具有颠覆性的创意点子。同时,高校应对学院或系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素养培养模式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并且为了确保效果,还需从社会上引入第三方评价,以便进行纵向对比,持续改进[4]。
3.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养,高校还应建立起完备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以动态追踪、反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具备的要素,按照培养目标的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的量化系统。其基本框架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知识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按学年度予以赋分。此外,可借助软件平台导入上述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录入相关学生的个人信息。通过该评价系统,学生在校内所有关于创新创业活动的记录都会在系统中呈现,并于每学年度自动生成相应的分数。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每个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档案,以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重要依据。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在高校构建起闭环的双创育人体系,对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具有持久深远的促进意义[5]。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由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更是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要主动融入“双创”大潮,发挥生力军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背景特点,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现状,提出了新时期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改革路径,希冀为其他高校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1]牛鹤璇,胡萍,宋宇虹.“互联网+”视域下黑龙江体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技,2019(9):249-253+256.
[2]冯洋洋.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科教刊,2020(31):69-70.
[3]张肖杰.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0(18):123-124.
[4]谢瑞霞,王金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现代商业,2020(17):112-113.
[5]周克荣.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13-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3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