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画家图像创造策略与人工智能视觉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9 16:26: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艺术史可以看成无数的艺术工作者行为的合集,艺术史的走向也由艺术家的集体行为和策略选择推动。本文通过分析现有人工智能图像制造工具(GAN)的语言逻辑和图像生成方法,比对传统绘画图像生产模式,研究画家面对工具变革所 选择的应对策略。同时本文尝试探索在人工智能爆炸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像制造正在失去人的专属制造标签的可能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绘画 ;GAN

Artist's Image Creation Strate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sion Technology

WANG Qiao
(Aba Teachers University, Wenchuan Sichuan 623000)

【Abstract】: Art history can be regarded as a collection of the behaviors of countless artists, and the trend of art history is also driven by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trategy choice of artis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guage logic and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of the exis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age manufacturing tool (GA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image production mode, study the coping strategies that painters choose in the face of tool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age manufacturing is losing the possibility of peoples exclusive manufacturing label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ainting;GAN

1 图像创造的生产属性

1.1 画家控制着视觉图像创造的话语权


画家这个身份从普通劳动者身份中剥离出来并不是 遥远的事情,在西方绘画历史中发生于数百年前的文艺 复兴时期。画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掌握着图像制造的话语 权。塞尚的后印象派风格画作对于其后来的画家产生了 巨大影响,其作品奠定了立体主义的总体风格样式。他被如毕加索、布拉克这样的年轻画家奉为现代艺术之父,其创造的几何化图像话语权会通过各种社会结构不断地下放到社会其他层面中去,影响着整个 20 世纪初期的西方绘画的图像样式。

1.2 作画工具对画家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

绘画工具的演进历史是漫长的,也是随着人类科学 技术进步而革新的。从石器时代到工业革命之前,绘画 的工具变化并不是很大。赭石在数十万年前就被用作颜 料进行绘画,旧石器时代欧洲原始人用赭石涂抹身体或在埋葬死者时撒在墓堆周围进行祭祀。而 17 世纪荷兰 画家伦勃朗仍然用同样的矿物质颜料赭石来绘制油画。 工业革命之前色料主要是矿物质颜色和有机颜色,种类 稀少。这是导致传统绘画颜色较为单纯,注重色调统一 感和色阶细腻感的重要物质限定条件。进入 19 世纪, 众多的化学家开始利用化学原理发明各种颜料,并逐渐 开始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画家便可以以低廉的价格选择 各种颜料进行绘画创作,间接地推动了印象派绘画的出 现。牛顿在 1666 年就用三棱镜分解了色光,奠定了印 象派光色理论的基础。但是画家们用大胆的用颜色来表 现光的极致变化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印象派才开始 的绘画艺术实践。色料的不断丰富和成本的不断降低使艺术生产的成本不断降低。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才 有了物质基础。艺术的创造总是被工具限定在某种框架 下,只是艺术家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不断追求无限的精 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的无限性反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获得心理上自我实现的体验。

1.3 摄影和现代印刷术的出现是图像制造工具一次重大的发展

传统绘画作品的生产都是手工的,但是摄影让图像 的获取趋向于机械复制,现代印刷术让图像的转化实物 过程也趋向于机械复制。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作品》[1] 中所言摄影的出现 :“这一新事物很快 压过了石板印刷,对于图像的再生产来说,照相术远比手工劳动有效率,它把艺术家的手解放了出来,只需要 眼睛对准了取景框即可。”这种高效的图像制造能力导 致整个社会很快就遍布着各种摄影图像。那种 19 世纪 早期雷兰德的模仿绘画的“画意摄影”很快被各种报纸 媒体和书本配图上的纪实摄影所取代。一种追求现实力 量的审美趋向开始出现在摄影中并很快影响到绘画领 域,基里科的油画《梅杜萨之筏》、德加 1874 年油画作 品《The Ballet Rehearsal on Stage》都是参考照片创 作的。摄影虽然作为这些画家的借助工具的存在着,但 是一个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是摄影开始成为图像制造生产 的主流形式而不是绘画了。这和 19 世纪以前纸面媒体 的配图主要以版画为主对比起来是巨大的变化。这种浪 潮很快就会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构建起全新的图像汪洋, 各种图像变得唾手可得,随之而来的就是画家作为图像 创造者的话语权渐渐稀释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因此 20 世纪初期,绘画失去纪实功能,开始了形式化转向。

\

2 人工智能(GAN)图像制造模式

2.1 人工智能视觉技术能部分替代人类大脑的图像创造功能

传统哲学中认为生产工具和生产者是分开独立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的绝对权威,但是新的人工智 能图像技术正在改变这个事实。由 Goodfellow 等人于 2014 年引入的生成对抗网络(GAN)通过强制生成的 图像在统计上几乎与真实图像几乎无法区分,从而能够 生成相当逼真(符合目标语义)的合成图像。GAN 主 要由生成模型、判别模型两个部分组成,其算法和逻辑 在数学上具有收敛性,能通过生成和判别模型的多重对 抗达到博弈的纳什均衡,不断提高输出图像的模型收敛 性和准确性。这种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提供足够多 样的大数据资源,程序能通过一段文字自动生成相应的配图,能根据二位图像数据生成各种语义前提下的三维 模型 [2]。中央美术学院和微软的合作项目(人工智能实 验室)女性主角“夏语冰”进行了许多绘画创作和诗歌 创作,能在互联网平台自如的和粉丝进行交流。

2.2 人工智能图像制造已经具有浅层的创造属性

“创造”不只是技术问题,也是个复杂的哲学追问,更是涉及到人类脆弱的自尊心的问题。卷积神经网络的 图像生成逻辑是基于模仿的,其主要用到的数学工具是 最大似然估计。通俗的讲就是“什么图像元素使这张照 片最像这张照片”。GAN 的生成器能模仿大量图片间的 相似几何概念语义。卷积神经网络的发明本身就参考了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笔者作为一个画家可以肯定人 类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数据学习,这些数据学 习内容就是某个方向的传统绘画图像或日常生活中的图景,中国画学习中“师古人、师造化”的要求就是各种 图像的采集学习。只是人类的数据库学习是一个更庞大 综合的模糊系统,具有更强的生物属性。但画家群体此 次面对的工具革命和任何其他几次的工具革命是完全不同 的,因为它革命的对象是人的大脑功能、人的主体性。

3 人工智能视觉技术与画家群体的艺术策略博弈

3.1 画家群体的艺术策略博弈基于画家的个体实践


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开篇就写 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绘画艺术作为开放复 杂系统会受到各种力量的冲击,这种冲击作用的受力单元 是艺术的实践个体画家。画家作为图像制造的代言 者,其现实生存利益和其所处时代的艺术价值标准是深 刻绑定的。画家有维护艺术价值系统稳定的动机。维持 艺术系统内部的稳定是画家生存需要所决定的。当安格 尔这样的古典艺术家面对印象派这样的后辈画家的冲击 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刻板是可以理解的。不同代际的 画家希望自己构建的语言体系拥有话语权,这关系到艺 术家维护艺术内部价值体系不崩溃的重要使命。

面对越来越快速的生产工具革新,画家对艺术的价 值和图像生产之间关系的判断就越发充满矛盾与博弈。 同一种风格或者流派的艺术家聚集成群体,共同维护该 流派所认同的艺术的价值。技术不断改造着图像制造的 工具,但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建构逻 辑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如今我们在生物属性上的演化速 度远远小于工具的演化速度。这就必将导致艺术史的变 化不是线性的,如同量子力学一样,它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就是艺术实践的个体人。

3.2 人工智能时代画家的图像创造博弈策略

不断发展壮大的人工智能图像制造能力,会对画家的社会功能和身份认同制造巨大的危机。相机在图像制 造上带来的影响力曾经迫使画家处于极弱势的地位。从 古希腊绘画一直到印象派绘画整个西方绘画艺术的美学 支撑都是基于摹仿论的。画家塑造视觉上的真实图景一 直以来是最主流的绘画艺术准绳。绘画不仅具有美学的 价值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记录、教化、娱乐等众多的社会实用功能。因此画家是没有主观上的动力去改变这种现 实价值的,直到新的技术手段彻底消解了绘画的实用功 能以后画家才因生存上的危机而感受到艺术上的危机。 如果说相机的图像复制功能彻底消解了绘画图像的信息 记录功能并为画家集体转向形式化探索的艺术方向提了 动力的话,那么人工智能视觉技术会直接逼迫画家将绘 画作为人格修养和自我完善的手段。画家会失去图像创 造的话语权。

画家在此背景下采用的策略是不断的重申人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来探索绘画的独立 存在意义,并不断贬斥图像生产的工具属性来强化绘画 的精神价值。美国著名的抽象画家汤伯利的作品《无 题》画了六排绕圈圈的白色曲线却在苏富比拍出 7050 万美元的高价,这些艺术事件表明无论是画家个体还是 后来的大众都希望通过无意识的随机性艺术实践来对抗 愈加发达智能世界的强大理性秩序力量。但不可避免的 是画家却面对着各种人工智能数码图像的包围构建起来 新的第三手社会图像景观。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多画家采 用数码图像进行绘画创造,默默的改变着原有的美学法 则。因为画家无法左右社会这个“大数据库”,艺术总 归要来源于生活。画家试图对抗人工智能所创造的图 像,因为这没有“艺术价值”,潜台词是艺术价值是艺 术家给定的。这里面有很有趣的博弈,动机是画家不想 失去所剩不多的给图像下定义的话语权。画家习惯于寻 找新图像工具所造图像的弱点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

3.3 画家的博弈最终会走向与新图像景观趋同

面对人工智能的图像制造画家会进一步强调绘画的 随机偶发性和手工性,并不断强化绘画具有精神塑造价 值和人文关怀价值。笔者不无悲观的预言,这注定失 败。绘画艺术在当今世界视觉艺术形式中占比已经很小 了,艺术的样式层出不穷且变化极快。所以面对新的形 势画家群体在艺术创作中会做出多方面的策略选择。一 方面是不断地强化作品的非理性成分,强调随机性、偶 发性。不断的加强手工感合法性,强调手工制作是艺术 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属性,这会在艺术圈形成新的美学规 范。作品粗糙、未完成、反精致更受画家推崇,美国涂 鸦画家巴斯奎特天真质朴的涂鸦画风也是因此备受推崇。另一方面部分画家开始主动积极地拥抱新技术革 新,如同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的早期和中期的绘画作品大量的采用照片作为素材和主题进行创作,其作品带有强 烈的数码图象意味。但晚期作品明显在实验视觉语言的 偶然性,可见艺术家在面对新的图象汪洋时在纠结地博 弈和抉择。由于现阶段人工智能图像工具的使用门栏较 高,受限于专业知识不足,画家中使用人工智能视觉技 术进行创作者寥寥。但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处理软件创 作的画家如村上隆,将电脑制图和版画印刷相结合,商 业上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如此的艺术史演进也符合当代社会及文化的一个基 本规律 :每一种文化样式都将变得更加碎片化,个体的 实践不再具有古典时代那样的统治力,所有的文化力量 都让位于科学技术的绝对权威。而新兴的技术变革或者 更加剧烈,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在多维度地逐渐地替代着 视觉艺术家的社会功能。这个过程就如同 19 世纪摄影 技术替代写实绘画的功能性一样。这场变革正在进行中 且更加深刻和彻底改变人类的社会图像景观。画家面对 如此具有消解能力和实用性的技术会变得更加失语。如 同尤瓦尔 ·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所描绘的那样,人工 智能的发展使人类诞会生一个新的“无用阶级”。随着 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不断迭代,GAN 只是其中一种较 为突出的算法而已,在机器视觉的各个领域会涌现很多 不同的算法和数学模型,其使用门栏会进一步降低,最 终其会转化成更加基础的工具。更多画家会将其作为创 作工具或者辅助工具使用。但是此过程必将重塑传统的 美学规范和艺术价值体系。绘画将成为个人化的自我实 践手段而画家也进一步会将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实践的游戏对待。

4 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画家作为生命个体与工具技术革新 之间博弈,以及这种博弈中的图像创造策略选择过程。 当然,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画家的身份和功能都经历了 巨大的转变,也会推动美术史的不断改变。

参考文献

[1]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 国城市出版社,2002.
[2] 王帅.基于人工智能(GAN)的影像技术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34880.html
本文标签: 人工智能 ,绘画 ,GAN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