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通过多年在企业、机关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对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进行对比,侧重对比核算基础、构成要素和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希望能给相关财务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水平。此外,希望通过对比能帮助那些在企业、机关单位间调动的会计人员尽快掌握新单位对应的会计制度,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政府会计核算,企业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准则
会计核算要遵循基本的会计假设和核算原则。政府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参与主体,由于其所处社会地位、服务对象、职责定位及管理目标的不同,在会计核算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分别有自己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相关解释。本文旨在对《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对比,以期为相关财务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会计核算基础差异
政府会计核算是由政府和会计核算构成的复合词,尽管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转、提供公共服务而存在的,但只要涉及资金使用,就必须进行会计核算,从而监督资金的合理、合规、合法使用,促进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
政府会计核算构建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并存的会计核算模式。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即以资金实收实付为原则来确定预算年度内的收支。政府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即以应收应付为原则来确定收支,不论款项实际是否收到或支出。政府预算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核算周期通常以年为单位,除结转资金外,其余资金仅考核当年预算年度的执行率。与预算会计不同,由于财务会计以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为前提,核算周期是连续的。政府财务会计通过记录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信息反映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政府财务会计核算基础一致。企业通过核算各项财务会计信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助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差异
根据基本准则,政府会计信息须满足七方面的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信息全面、信息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决策或监督管理需要相关、及时核算、信息横向及纵向可比、便于使用者理解使用、反映业务或事项的经济实质[1]。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八方面,与政府会计对比多了谨慎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交易或事项的要求[2]。原因在于行政单位是为履行政府职能、保障社会正常运转而存在,事业单位一般因公益目的或其他非盈利目的而设立,无法向出资人、设立人等分配利润。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在高估资产或夸大收入、隐瞒负债或故意调减成本的可能性,因此准则要求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应保持谨慎,根据交易实质,客观或采用最佳估计记录各项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
三、会计构成要素差异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有三项,财务会计要素有五项。企业无预算会计要素,财务会计要素有六项。
相较企业财务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未将收入扣除费用后的结果单独作为会计要素,而是并入了净资产类,因此缺少了利润要素。此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没有所有权,资产属于国家,因此政府财务会计将资产扣除负债后的结果列入净资产核算[3]。而企业对其自身的资产具有所有权,故企业财务会计单独设置所有者权益科目核算资产扣除负债后的结果。其他四要素与企业财务会计要素一致。
四、会计科目设置差异
政府财务会计的科目设置分类与会计要素分类保持一致。企业财务会计科目有七类,比政府财务会计科目多了共同类和成本类科目。
(一)资产类科目
政府会计主体为履行自身行政职责而设置的资产科目,企业财务会计没有对应科目,如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受托代理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自然资源资产等。但企业会计主体有组织商品或服务生产、实现利润职能的独有会计科目,如原材料、库存商品、投资性房地产、商誉、合同资产、合同履约成本、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持有待售资产等。
计量资产类科目时,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共有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除上述共有的四个属性外,政府财务会计还可采用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计量,企业会计专有计量属性为可变现净值,原因在于企业对自有资产有处置权,在衡量资产时可考虑处置价值与其他价值孰高。而持有政府资产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上,而不是市场上可交易的价值。政府会计专有计量属性有名义金额,原因是政府资产由于其特殊性质和管理要求,可能持有无法衡量经济价值的资产,但需对资产进行账务处理,不至于成为账外资产,故以名义金额入账。
(二)负债类科目
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均设有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计负债、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用于核算会计主体应支付的各类款项。与企业会计不同,政府财务会计专设应缴财政款、应付政府补贴款来核算其特有的与财政相关的负债。企业财务会计专设合同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等科目核算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项负债。
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会计计量负债类科目时,计量属性均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但企业财务会计还可以使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属性。
(三)共同类科目
政府财务会计无共同类会计科目。企业有共同类会计科目,如衍生工具[4]。共同类会计科目既可在资产端列示,也可在负债端列示,可从期末科目余额方向判定具体性质,多为金融类公司使用。
(四)净资产类科目
虽然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科目在会计处理上均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值,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政府会计的净资产科目中既包含权益类科目,也包括损益类科目。
政府会计的累计盈余科目对应企业会计的权益类科目-未分配利润,核算会计主体历年实现的盈余(利润)。政府会计的本年盈余对应企业会计的权益类科目-本年利润,核算会计主体本期收入、费用相抵后的余额,结转后科目均无余额。政府会计本期盈余分配科目对应企业会计的权益类科目-利润分配,本期盈余分配用于提取专用基金,余额转入累计盈余,利润分配科目用于提取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等,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期末科目均无余额。政府会计以前年度盈余调整对应企业会计损益类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两科目都用于核算本年度发生的涉及以前年度盈余(损益)的重要差错更正调整。
(五)成本、费用类科目
政府财务会计无成本类科目。
企业财务会计成本类科目主要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并提供与成本有关的会计信息,如生产成本、劳务成本。企业生产商品或服务,成本的核算是确定商品、服务销售价格和实现利润的基础。
费用类科目政府和企业会计主要区别是核算分类。政府财务会计总体上是按照费用功能设置会计科目,主要区分了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其他费用等一级科目。企业会计费用类科目有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政府会计费用类科目在一级科目中功能区分细度不如企业财务会计,差异原因是企业追求更多利润,对费用利用效率的信息要求更高。
成本和费用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成本以产品为对象计算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与特定产品和具体数量相联系。费用是指某一期间为生产而发生的费用,与一定期间相联系。
(六)收入类科目
政府会计收入类科目根据收入的来源或性质设置一级科目,如财政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对于使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事业单位,确认支付成功后,借记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科目,即可能存在同时确认费用、收入的情况。而企业财务会计通常分开确认收入、费用,一般不会发生同时确认的情况。根据企业收入准则,仅在企业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风险报酬转移)时确认收入,收入确认的金额是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
(七)预算会计科目
预算会计科目分为三类: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和预算结余类。企业无预算会计科目。
预算收入类科目有九个,类似财务会计收入类科目,根据收入来源或性质分类,核算会计主体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预算支出类科目有八个,核算会计主体依法发生的各项支出。只要有现金流入或流出,就需要使用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核算。例如,行政单位员工为公务出差借款,财务会计分录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银行存款,而预算会计下该笔支出借记行政支出科目。预算结余类科目有九个,反映会计主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结存及历年滚存情况。
五、会计等式差异
政府会计等式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资产+费用=负债+净资产+收入、预算结余=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企业会计等式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政府会计等式与企业会计等式差异的产生原因是政府的预算管理使财务会计的收入和费用必须按照预算来安排;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所得到的收入来源于所有者投资和利润形成。所有者投入形成资产,企业根据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理念决定支出和费用,从而通过经营进行补偿而获取利润。
六、会计报表体系差异
政府会计采用“双报告”形式,即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决算报告,报告分别包含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在报表编号中以“会政财”和“会政预”以示区分。政府财务会计报表与企业会计报表构成一致,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因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的要素及科目设置有差异,所以它们对应的资产负债表中项目存在差异。且政府财务会计净资产项目的列示,月报表中保留无偿调拨净资产和本期盈余,年末由于这两个项目需转入累计盈余,所以年报表净资产无这两类项目。
政府会计主体的收入费用表不需要进行收入与费用的匹配,仅进行收入和费用逐项列示即可。企业利润表反映会计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成果,因此需要把对应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同一时期的营业成本进行配比,从而得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盈利情况。
政府会计现金流量与企业会计现金流量都分为三部分,其中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内涵大体一致,但因为企业日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而政府会计称为日常活动现金流量。政府会计的现金主要包括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的款项、单位自有银行存款;企业会计现金主要指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七、差异的本质原因
(一)会计主体性质不同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是非营利性质的,其注重社会效益,具有服务性和公益性,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企业则是以实现自身发展、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两者在运营目标方面存在根本区别,因此两者适合不同的会计政策,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存在差异。
(二)业务活动形态不同
行政事业单位是非物质生产部门,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商品,而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各项服务。企业则是进行直接的商品、服务生产和经营。这种不同的业务形态使得两者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时明确总体收入与支出即可,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则不仅要明确总的收支情况,还要分别核算生产、流通、销售等具体环节的资金效率情况,衡量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F].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钱留宽.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差异比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1(4):47-48.
[4]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实务应用精解(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报表编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8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