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安新区肩负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文章以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为视角,分析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共性的特征,并将人力资本理论、充分就业理论及结构性失业理论等运用于相应的对策中,为助力雄安发展,促进本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雄安新区,劳动力,就业调查,结构性失业,就业供需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国家级新区,自设立以来,肩负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新区的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发展项目,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工程。随着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成为影响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雄安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本地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和挑战并存。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和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区的整体发展。因此,研究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分析其共性的特征,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促进雄安新区的发展和保障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处于河北省的中部地区,包括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及其周边部分地区,面积约1770平方千米,户籍人数约有120万人,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主要目标是为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如何使新区劳动者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发展形势,更好投入新区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入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调研,着力研究“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状况”,以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共性的特征,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助力雄安发展,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1]。
二、调研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设计了一份涵盖基本信息、就业意愿、就业期望和技能匹配等方面的问卷。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发,面对当地人员,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0%。参与调查的人员年龄:16~30岁的占31.26%,30~45岁的占35.47%,45~60岁的占20.37%,60~64岁以上的占12.90%;性别:男性的占58.17%,女性的占41.83%;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的占15.51%,高中的占18.46%,大专的占25.54%,本科的占23.82%,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16.67%。调研内容主要是围绕新区当地人员就业数据建设、就业意愿表现、就业期望程度及人员技能匹配等方面进行展开。数据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区当地人员的就业信息数据统计情况
目前,雄安新区已经出台《河北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正在逐步形成覆盖本地人员年龄情况、学历水平、就业愿望、培训需要、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生活状况及面临困难等内容较为全面的本地人员就业信息库。目前,村委会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主要负责统计辖区人员的就业信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发现雄安新区本地人员目前存在着居住分散、情况复杂、需求多变的一些情况,村委会及社区等基层单位在数据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等方面产生的数据量偏大,难免会出现一些数据更新不及时的情况[2]。
(二)新区当地人员的就业意愿情况
2019年1月,发布《中共中央国*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同年5月,雄安新区征迁安置工作正式启动实施。目前,雄安新区征收土地依照《雄安新区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办法》规定标准执行。《安置办法》里为本地人员提供一系列的补偿政策,维护了本地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调查结果来看,雄安新区本地人员正在享受补偿政策带来的实惠,目前可以满足当下的生活。新区本地人员的就业意愿还是偏弱一些,导致部分雄安当地人员闲赋在家不愿意出去工作。
(三)新区当地人员的就业期望情况
2018年4月,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9年5月,公开《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目前,雄安新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持这些工作。从调查结果来看,雄安新区原劳动力除了年龄偏大人员是在家务农外,绝大部分人员原来是私营企业主,长年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比如容城县原来就有很多以服装、鞋帽代加工为主业务的小型企业。这些人员碍于面子,不愿意放下自己身段,来从事基础建设、园林绿化、机械操作、家政服务、环境卫生等体力工作,还是愿意从事一些管理工作。
(四)新区当地人员的技能和产业匹配程度情况
按照2024年河北省重点产业规划最新布局,雄安新区产业定位主要是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兴型产业,积极部署空天信息、先进算力、鸿蒙欧拉、基因与细胞等未来的产业。雄安新区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提速,重点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从调查结果来看,雄安新区新入驻企业绝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技能单一和文化程度偏低的雄安新区本地人员很难胜任新的工作;同时,很多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偏低的企业都进行了撤销或搬迁。这些情况都导致当地人员结构性失业的情况[3]。
四、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实现“被动”到“主动”就业信息收集的转变
雄安新区应充分发挥先天特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就业信息收集工作方面的应用。一是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是以雄安新区本地人员为主体,提供就业方面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线上平台。平台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可以被组织或个人随时随地登录,实现当地人员的信息从组织“被动收集”到个人“主动填报”的转变。平台包括基本信息模块、就业管理模块、失业管理模块、就业援助模块,工作推荐模块及失业保险等功能模块,将本地劳动者的全生命周期的就业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确保信息平台的高效运行,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和使用规范;三是做好信息平台数据的运用工作。通过这一平台,政府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本地劳动力的动态变化和需求,还可以为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建议,提升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提升雄安新区本地居民数字素养。平台的推广和使用还需注重对本地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平台的认可度和使用频率,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就业、服务民生的重要工具;五是政府应加强与各类企业、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共同维护和更新平台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就业信息的采集效率,还能增强雄安新区当地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实现新区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循环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现从“偏弱”到“强烈”就业意愿体现的转变
肩负着承接北京非首都的功能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雄安新区新的战略规划必然会引起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之也会导致雄安新区原有农民及传统制造业工人的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现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是普遍并且持续存在的。在新的产业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为了减小这种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影响,应该将激发雄安新区当地人员就业意愿放在工作的首位。一是充分发挥新生代劳动力对新鲜事物高接受度和学习力的优势,增强其自身对高新技术的获得感和个人成绩的满足感,激发这些人员的就业意愿;二是利用典型就业人物的影响力,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激发这些人员的就业意愿;三是推出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激励政策,加速城乡一体化、均等化的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本地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四是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职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展示成功就业和创业的案例,增强本地居民的就业信心和就业动力;五是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失业人员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就业市场一些新的变化。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激发雄安新区当地人员的就业意愿,还能减小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实现新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4]。
(三)实现“就业”到“创业”的就业理念创新的转变
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业成为解决就业供需问题的有效办法。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各相关单位的协调联动,成立专业化创业帮扶组织。原私营企业主有工作基础、资金资源、管理及创业经验。在政府的指导和帮扶下,原私营企业主有能力适应由于产业升级和转型所形成的新经济环境。一是鼓励原私营企业主对自己传统产业开展现代化的改革,如容城原来的服装研发中心及销售服务中心可以留在新区,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车间可以搬迁到他处,推动行业向智能、数字及绿色方向发展;二是鼓励原来的私营企业主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如基础建设、园林绿化、现代服务及电子商务,为其提供有力的税收、资金和场所的支持,树立其干事创业的信心,让他们尽快投身于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来;三是政府还应通过提供专项创业基金、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措施,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四是定期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和经验分享会,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五是通过政策优惠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创新项目落户新区,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就业与创业的良性互动。
(四)实现“不适”到“适合”的就业技能提高的转变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会需要大量的不同工种,要进一步做好需求工种的统计、分析及研判工作,做好技能培训工作。一是不同建设区域的管理部门要按照属地的原则,定期同各区域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联系,提前收集各区域项目所需要工种,为新区待就业人员安排“订单式”培训。新区待就业的人员符合岗位技能要求后,各区域项目负责人及时为这些人安排合适的岗位,让这些人尽快投入新区的建设工作。二是除了满足当前的用工需求之外,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还要研究未来可能需要大规模用工的行业,如智慧管理、园林绿化、现代服务、电子商务及家庭手工等,对本地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三是应加强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训效果。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培训与就业一体化的机制,确保培训后的人员能够顺利就业。四是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促进产教融合融通。五是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六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教育背景的劳动者,开展分层次、多样化的培训,确保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七是对于那些暂时难以适应新岗位的劳动者,应提供过渡性的工作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逐步提升技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五、结语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党*央制定的重要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雄安新区肩负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重任,正在快速完成产业升级和转型,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本。通过对雄安新区近1年的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26份,从就业信息数据收集情况、就业意愿情况、就业期望情况及技能和产业匹配度情况等四个方面,总结其共性特征。结合这些共性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实现就业信息自主收集、就业意愿激发、就业理念创新和就业技能提升等目标。未来,应继续关注并研究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并实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雄安新区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管艳民,丁绮.雄安新区本地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9):112-113.
[2]田世龙.雄安新区ST镇搬迁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21.
[3]沈星月.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
[4]杜雪花.新就业形态培育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80-8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8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