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为农副产品营销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农村地区信息基础建设问题、电商交易管理制度问题、物流配送问题及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阻碍。为此,论文基于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分析制约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因素,同时提出科学的改善措施,助推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制约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农副产品领域,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个体农户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新途径。然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制约。为此,通过深入剖析其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提出科学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改善措施,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一)拓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传统销售模式下,农副产品的销售往往受限于地域、时间等因素,难以触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而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农副产品能够跨越地域界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同时,电商平台提供的多样化营销手段,如直播带货、社交媒体推广等,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为个体农户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二)节约农副产品销售成本
电子商务模式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成本。一方面,电商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使个体农户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对接,避免了传统销售模式中多级经销商的加价,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最终售价,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电商平台提供的在线支付、订单管理等功能,简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商平台还能帮助个体农户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实现精准营销,进一步提高销售效率。
(三)凸显农副产品的品牌效应
电子商务为农副产品品牌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电商平台上,个体农户可以通过精美的产品图片、详细的产品描述、真实的用户评价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同时,电商平台还提供了品牌注册、品牌宣传等服务,帮助个体农户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将随之增加,为个体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1]。
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信息基础建设不足
首先,农村地区网络质量普遍较差。许多偏远地区尚未实现高速网络的全面覆盖,其仍旧存在网络速度慢、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个体农户难以有效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产品展示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降低当地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的吸引力。其次,农村地区的居民信息化设备操作水平普遍不高。虽然现在许多地区的个体农户已经配备了完善的智能设备,但个体农户大多数都不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操作水平,由于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其难以有效利用电商平台,个体农户在获取市场信息、学习电商知识、进行在线交易等方面存在困难,限制了个体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和能力。最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人才短缺。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营销知识的人才来推动。然而,在农村地区,这类人才往往稀缺,这导致个体农户在电商平台的运营、推广、客服等方面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难以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潜力。同时,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地区也难以吸引和留住具有电商经验的外部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电商交易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尚未统一。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准确判断产品的真实价值,从而影响了市场的可信度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次,电商平台内部的交易监管机制存在缺陷。一些电商平台在商家入驻审核、商品上架审核、交易过程监控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也无法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和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影响平台的声誉和长期发展。最后,电商交易中的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农副产品电商交易中,信用评价是消费者选择商家和产品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信用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第三方监督,容易受到虚假评价和恶意刷单的影响,导致信用评价失真,无法真实反映商家的信誉和产品质量。
(三)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首先,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网络覆盖率低。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加上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导致物流配送成本高、难度大。许多物流公司不愿或难以深入农村地区开展业务,使得农副产品电商的物流配送成为一大难题。个体农户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订单往往面临配送延迟、无法送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其次,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农副产品特别是生鲜类产品对保鲜要求较高,需要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来保障其品质。然而,在农村地区,冷链物流设施普遍匮乏,难以满足农副产品电商的需求,这不仅会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还增加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限制了农副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范围。最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在农副产品电商物流中,信息化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然而,当前农村地区的物流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难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追踪和共享,使得个体农户和消费者难以准确掌握物流动态,增加了物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2]。
(四)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首先,农副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足。电子商务对商品质量的一致性要求较高,而当前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导致产品规格不一、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电商平台对商品品质的高标准要求,也限制了农副产品在更广泛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农副产品供应链整合度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的关键。然而,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的供应链往往呈现出分散、碎片化的状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整合,不仅增加了中间环节和成本,还降低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难以满足电商平台对供应链灵活性和敏捷性的要求。最后,农副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尽管电子商务为农副产品品牌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当前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品牌化建设仍相对滞后。许多个体农户尚未意识到品牌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缺乏品牌建设和维护的意识和能力[3]。
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改善措施
(一)加快农村信息设施建设,降低信息成本
首先,优先推进农村高速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应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的通信技术,如5G、光纤等,确保网络信号的稳定性和网络速度,为个体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条件。有效提升个体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和能力,促进农村地区信息的快速流通,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应积极协调教育机构、电商平台等多方力量,开展定期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活动。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举办实操工作坊、提供在线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个体农户掌握智能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提高个体农户获取市场信息、学习电商知识、进行在线交易的能力。最后,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农村地区应积极吸引和鼓励具有信息技术和营销知识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副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中。同时,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激励当地青年回乡创业,投身于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电商交易管理体系,保障交易安全
首先,制定统一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行业标准与规范。当地农副产品电商企业应自发组织或依托权威机构,共同制定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涵盖产品分类、品质要求、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清晰、准确的购物参考,增强市场可信度,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其次,强化电商平台内部交易监管机制。电商平台应建立健全的商家入驻审核、商品上架审核、交易过程监控等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商家资质、商品质量、交易行为等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同时,建立快速响应的消费者投诉和纠纷处理机制,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最后,完善电商交易中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对电商平台上的商家进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信用评价体系应基于真实的交易数据、消费者评价、商家行为等多维度信息,采用科学的算法模型进行评分。同时,加强对虚假评价和恶意刷单的打击力度,确保信用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商家诚信经营,提升整个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行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三)创新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首先,推动物流企业与农村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农副产品电商平台应主动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解决方案。通过共享资源、优化配送路线、降低配送成本,提高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效率。同时,利用电商平台的数据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精准的订单预测和需求分析,帮助其更好地规划配送计划,减少空驶率和资源浪费。其次,发展“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针对农村地区人口分散、配送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借鉴城市中的“社区团购”“自提点”等模式,在农村地区设立固定的自提点或利用农村小卖部、便利店等现有资源作为配送终端,有效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满足个体农户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此外,鼓励个体农户之间建立互助配送机制,通过邻里间的合作,共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最后,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和技术创新。针对农副产品特别是生鲜类产品对保鲜要求高的特点,应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如冷藏车、保温箱、温度监控系统等,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推动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冷链物流信息的实时追踪和共享,提高物流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四)推动农副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首先,建立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动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建立示范农场、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个体农户逐步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农副产品的规格统一性和品质稳定性。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适合本地特色的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整合农副产品供应链,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农副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各环节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协同,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反应速度。同时,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村延伸产业链,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最后,加强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农村地区应加强对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引导个体农户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通过制订统一的品牌规划、营销策略和推广方案,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解决制约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类问题,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企业主应积极参与农村信息设施的建设中,有效降低电子商务运行中的信息成本,同时构建行业统一的电子商务交易管理体系,保障交易安全,完善电商物流配送模式,解决以往配送问题,树立良好的农副产品品牌形象,助推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健康发展,为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翠,任肖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38-40.
[2]王海松,芮红.京津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54-56.
[3]张剑飞,李博,杨凌.农产品溯源体系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2(2):80-8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