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促进高校现代化治理,要求优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审计工作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在介绍高校治理与高校内部审计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服务于内部治理的差距,提出高校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内部审计建设策略,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现代化治理,审计职责,风险控制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与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在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应当深入分析内部审计与治理现代化的差距,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促进治理结构的优化。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内部审计不再仅局限于财务合规性的检查,而是向风险导向、增值型审计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学校优化管理,防范各种风险。
一、高校治理与高校内部审计模式
高校治理是对学校各项发展情况的综合管理,要求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责任与权力边界,在高校内部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章程、教学管理规定、科研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等,规范学校内部的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高校治理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高校治理强调学校的自我约束和规范,要求学校内部各个治理主体自觉遵守相关制度,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均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随着当前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费来源的多样化,高校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高校治理需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教育审计与高校治理的重要力量,对学校经济事项运行、内部控制与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为学校发展提供基础监督保障。在各项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学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风险,从审计角度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校经济活动的效益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仅是对学校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为学校发展提供基础监督保障,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有关学校经济活动的重要信息,促进学校管理层更好地制定决策,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关注学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情况,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经济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与治理之间的关系
高校内部审计与治理均是为了有效履行受托职责。受托责任即管理者接受所有者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委托,承担管理与运营责任。在高校环境中,受托责任体现在学校管理层接受政府、捐赠者、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委托,对学校进行管理和运营。内部审计和学校治理均是受托职责的履行手段,确保学校的运营,并符合相关法规。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完善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目标,与高校治理的目标高度契合。高校治理目标在于确保学校的有效运行,而内部审计则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审查,发现潜在的审计风险,为学校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三、高校内部审计服务于现代化高校治理的差距
(一)审计职责与模式层面的差距
审计署和教育部现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实际审计工作职责的履行与规定存在差距,职责履行不全面、不到位,难以满足服务大学治理的需要,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部分高校由于人力资源、时间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全面开展规定的审计项目。由于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充分履行规定的职责。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未能得到切实执行。
(二)审计计划管理层面的差距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包含审计规划、年度项目计划两个层面,部分高校在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层面有所不足,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未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与绩效审计列入审计项目计划之中,导致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和计划性不强,难以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部分高校由于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在人力、时间和资金等方面有所不足,导致无法全面覆盖所有审计领域。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层面,对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部分高校未全面考虑学校的整体情况,导致审计计划缺乏计划性[1]。
(三)审计实施程序与审计质量差距
基于高校治理的新需求,当前部分高校并未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的相关规定规范执行审计工作程序,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对审计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审计底稿信息不全面,遗漏了部分审计事项审计工作开展中未明确指出问题定性。高校审计项目管理不规范,未能有效利用相关审计资源,虽然实施了内部审计工作,但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审计成果,导致出现一定的审计风险。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照搬被审计述职报告的现象,经费报账不规范,会计科目划分不明确不具体,对高校干预廉政自律层面的审计不足。
四、基于高校治理现代化视角的内部审计建设策略
(一)基于“治理+效能”要求深化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不同,所采取的审计方法、策略和重点有所差异。因此,在高校内部审计“治理+效能”创新定位下,重塑审计理念,确立以治理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治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高校治理的目标展开,从审计策略的制定、审前调查的深入、审计证据的收集到审计意见的提出和审计报告的撰写,均要以治理评价为主线,以此提升高校治理的科学性。在“治理+效能”的创新定位下,内部审计工作需关注治理的规范性,注重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持续改善内部审计参与治理的环境
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力量。高校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与治理体系。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工作,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培养具有丰富经验与专业技能的审计人员,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力。高校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形成监督合力,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拓展内部审计职责,实施高校审计全覆盖
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高校内部审计应紧密围绕改革,服务于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深入剖析高校在落实各类政策时的具体过程,保证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相契合,定期评估政策执行的效果,将审计焦点对准虚假执行、拖延执行的行为,及时予以整改,促进政策执行达到预期目标。为更好地满足高校治理需求,审计人员应对高校所有业务领域与关键管理环节进行审计,包括财务、教学、科研、基建、采购、后勤等各个方面。以高校治理为导向,内部审计聚焦于发现潜在问题,促进高校的现代化治理,从审计工作层面提供一定建议。促进高校治理的完善,促进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针对性地制订审计计划,确保所有业务领域均受到审计的覆盖,保障学校内部管理的全面性,以此及时发现高校治理中的问题,促进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加强对高校重大公共资金与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保障学校经济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审计内容,重点检查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与程序使用,是否存在挪用、滥用、违规支出等问题。评估资金的使用效果,分析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促进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检查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识别和评估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强化资金使用中的风险管理[2]。
(四)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机制,服务高校内部治理
基于内部审计促进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工作目的,内部审计应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编制审计规划,紧密结合学校的战略目标,确保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高校根据不同领域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订专项审计计划。在科研实验耗材、大型仪器设备绩效、往来款管理等关键领域管理中,设立专门的审计项目,实现深入审查。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高校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复核,加强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注重审计资料归档管理。高校在确保程序规范的前提下,注重提高审计效率。在推进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明确岗位责任,根据学校年度工作重点,合理制订审计计划,适应学校内部治理的需求。将审计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外部监督,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制订审计工作实施方案与审计报告等模板,明确审计格式与内容,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流程和模板进行编制与审理审计文稿,提升高校项目审计质量。
(五)突出内部审计重点,积极参与高校治理
在审计过程中,对资金与项目的实施情况应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审计部门及时介入长期闲置的资金,查明长期闲置的原因,盘活存量资金,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新增资金的监管,确保按照既定用途使用,避免资金浪费。加大对学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在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的原则,促进责任担当的落实。在实践中探索审计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履职情况。以某高校为例,该校按照内部审计的要求,每五年对学校及所属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审计,采用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全校中层领导干部的全覆盖审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加强了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约束,积极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与问题整改,促进了干部的履职尽责。“以审促改、以审促建”目标的实施更好地提升了高校干部的履职能力[3]。在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中,高校内部审计不断拓展其业务领域,以“治理+效能”为创新定位,致力于“优化高校治理”“增强治理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高校积极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识别高校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促进高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降低潜在风险损失。推行资源利用审计,聚焦于高校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审计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提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展合规性审计,保证高校在运营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内部规章制度,审计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的合规性,促进高校规范运行。
(六)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
为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成立一个由校领导牵头的审计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审计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地改进建议。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建立详细的整改计划与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建立跟踪检查机制,对于整改不力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问责措施,强化整改的严肃性。高校应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将审计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公布,增强审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全校师生对审计工作的支持。推广审计中发现的优秀经验,形成全校范围内的良好审计氛围。
五、结语
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基于高校治理需求下的内部审计建设,应当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改革,严格全面履行职责,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高校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原则与审计程序,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朱晓娟.大数据视角下常州市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投资与合作,2023(12):197-199.
[2]鲍丽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校内部审计调查问卷分析[J].市场瞭望,2023(23):64-66.
[3]杨秀兰,李轶凡.基于5W1H分析模型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实施路径研究[J].会计师,2022(21):82-8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