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带着孩子涌入城市,只留下老人生活在农村,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通过社会公共服务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成了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对湘西州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社会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主导,市场优化,村民参与,为提供留守老人社会公共服务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社会公共服务,湘西州少数民族
在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已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学者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影响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公共服务的成果用于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上,怎样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对研究如何提升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湘西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存在的问题
湘西州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涌入城市,或者在城镇里买房安家,只剩下大量的留守老人。他们的生活质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供不应求,总量不足
公共服务总体包含:纯公共服务产品和准公共服务产品,前者是由政府承担一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无竞争性和排他性,后者是集政府力量的有限性为企业、社会等其他组织参与服务提供了可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有竞争性。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这对政府的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可是目前由于一些原因,政府对于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该行业还未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就是因为有如此非均衡的供给主体,才出现了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二)供给形式化严重,质量不高
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有供需双方的交流才能够保持平衡,供应方必须了解需求方的具体状况,才可以完美地满足需求方的诉求。政府政策以精英设计代替了全民参与,容易导致政策并没有针对农民的需求和偏好而制定并执行。供给互动模式表现为单向输出,导致大量的养老公共服务成为形式,而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造成了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还处于一种不尽人意的状态[1]。
(三)供给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
政府针对具体的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工作,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让企业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会更有利。在具体的工作中,政府的“收”“放”作用,已经使参与的主体之间,各自的利益明了清晰,但是权责分配却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供给发生错位。责任和权利之间混淆不清,也导致多个参与方之间互相推脱责任,对公共服务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设置,造成公共服务方面过剩或不足,不仅产生了浪费,也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公共服务质量无法达标,给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
二、湘西州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公共服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我国存在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也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国家的公共服务供给多倾向于城市,对于广袤的农村则少之又少。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创办属于刚刚起步,而且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所以公共服务供给始终无法满足老人们生活所需,甚至农村老人根本就享受不到。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拥有的资源大多都是投入到发展经济建设中,对于提高并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更是被边缘化、被限制,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根本无法得到提高[3]。
(二)政府单一主体供给缺陷,供给边缘化
通常情况下,政府是各种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占主导地位。可这样就存在了局限性无法满足留守老人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但是农村地区政府是提供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这样的单一制对数量与质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工作中追求政绩,通常情况下会对此“视而不见”,这样就使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其真实的需求被绝对地“边缘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单一主体的政府其能力、精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而且,留守老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这样就使得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多元供给主体权责不清,多元供给渠道受阻
现阶段,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虽然出现了朝着多元供给的局面发展的势头,可实际上并未实现。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只承担责任而没有权力导致一些供给主体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供给主体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受到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条件的影响,无法企及而放弃参与。第三,其他的社会组织,包括一些慈善组织和社会志愿服务机构,参与该领域,但是他们却没有主导权和话语权,他们的一切行动完全受政府操控,同样是处于一种有责无权的尴尬位置,致使其不能在该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由于资金、管理等遭遇发展瓶颈,不会在该领域长期发展。种种原因,致使多元化的供给受到阻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社会公共服务多元化无法满足[4]。
三、完善湘西州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策略
(一)政府主导
1.建立双向决策回馈机制,畅通需求表达
为了实现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社会公共服务最优供给,就需要实际地了解留守老人的实际需要和喜好,投其所好、按需供给才会使决策具备科学性以及供给结构的合理性。而且,在湘西州少数民族地带,留守老人对于其生活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标准毫无要求。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都是劳动,根本没有想过要有什么样的生活,为了得到最真实的反馈信息,政府部门只有进行一些基层的调查等实际性的反馈工作,得到第一手真实的材料,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得到留守老人的隐性需求,并针对这些开展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政府可以把相关的调研,收集,分析工作交予一些相关的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来完成。这样,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和心理,每一个供给主体皆可以清晰地明了其需求方向,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留守老人的实际生活。
2.为其他主体参与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提供制度规则
利润永远是一个企业运营的动力,如果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就会失去参与的动力,制度是保障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组织正常运营必不可少的,如果制度不完善,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经营和收益的不稳定,制约了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供给水平。企业和社会组织不积极参与的原因是产权制度不明晰,参与主体无法保证利益回收,就无法保证留守老人公共服务的质量,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具备切实的工作经验,明了参与主体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具体的工作中,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同时制度规则还具备更多的好处,他能够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四方的职责、权限,带来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科学化。
(二)市场优化
1.企业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公共服务供给
现阶段,城市里已经有很多社区企业进入到了公共服务行业。可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企业参与,所以就必须由政府出面,为企业参与提供便利条件和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对企业的利益回报做出保障。一方面,企业提供关于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提升这一群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各参与主体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产品的竞争性和多样性,以及其资金实力状况进行评判,这样可以促使参与主体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弥补农村地区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各参与主体能够及时地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及时作出调整,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2.发掘老龄人口潜力,促进留守老人老龄产业兴起
在农村,留守老人是可开发与利用的人力资源。面对庞大的群体,充分发掘其潜力,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再就业”,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可以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要政府出面,把留守老人中年龄相对较小、身体健康的,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参与劳动领取报酬,可以因地制宜地参加适合当地的农产品种植、养殖业等劳动,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参与主体可以创建农产品企业,给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这样不仅会给老人带来经济收入,还给予老人精神慰藉。留守老人在一起劳动,可以增进感情和精神寄托,摆脱孤独[5]。
(三)村民参与
1.子女以孝道为先,尊老敬老养老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对父母尽到赡养义务。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大量的留守老人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留守老人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作为儿女,必须关心父母的生活,了解并满足父母的实际生活需求。若子女不在身边,不管多远,如果长时间不能够回家探望,就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家中的老人,必须常打电话,勤沟通,排遣老人的孤独和无助,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让留守老人的精神得到慰藉[6]。
2.村民乡邻营造有利于老人居住的农村生活环境
留守老人子女都外出务工,剩下的留守老人之间就要抱团取暖,邻里关系要搞好,互相之间要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留守老人中有着这样的温馨和谐的氛围,老人们也都会身心愉悦,每一天都活在快乐之中。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生活在农村的青壮年,更要发挥自己年轻的优势,对村里的留守老人多一些关爱和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政府要对这样的农村青年予以一定的表扬鼓励,让年轻人发扬更大的爱心,农村的基层组织更是要认真负责,对于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要认真做好相应的工作,维护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成立一些有利于留守老人的组织,如互助组,老年协会等,制造一些留守老人可以在一起互相交流的机会,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7]。
四、结语
现阶段,留守老人已经是我国农村人口的主要群体,提高其生活质量,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推进。文章对湘西州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的社会服务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构建,必须有政府、市场、社会、村民等多方面的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完成。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提高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任重而道远,文章的结论对于从社会公共服务角度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倩倩.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困境与应对——基于两代老人共存现象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1(8):151-158.
[2]杨康,李放.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现实路径[J].长白学刊,2022(3):130-139.
[3]韩笑笑,王燕,于海萍,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1):11-12.
[4]闫井明.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制度困境与改革路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3(4):20-28.
[5]冯俏彬.抓好“三农”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J].智慧中国,2020(Z1):58-61.
[6]罗向东,刘彤彤.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省农家书屋为例[J].甘肃农业,2023(11):56-60.
[7]袁方成,李敏佳.整体性赋权:乡村振兴背景下妇女发展路径创新——以“留守妇女共富学堂”项目为分析对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56-16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