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企经济效益能否得到必要的提高优化,在根本上决定了国企自身具备的综合竞争实力,并且关系到国企在行业领域的优势地位。现阶段各个行业的国企正在全面致力于企业运营管理的经济利润优化提高,只有通过合理控制与降低国企的业务实施以及内控管理成本,才能达到国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目标。国企改革三年的行动宗旨在于推进国企实现各个层面领域的实践改革工作,促进国企的全新发展体系格局尽快形成,激发国企人员的创新热情。文章探讨了国企经济效益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下的提升优化要点,以健全国企现有的经营管理规范体系以及内控管理。
关键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经济效益;提升策略要点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旨在全方位提升国企的实践工作效率,通过深入践行国企在当前时段的改革方案规划来提升国企的整体竞争实力。国企面临改革行动的重要挑战任务,因此决定了国企必须要深入探索提升经济效益的可行路径,促进国企在各个行业竞争领域实力地位的提升。国企经济效益的具体影响要素存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国企应当侧重于管理决策、产业结构以及内控管理的现有方案改进。国企管理人员针对企业内控管理的管理保障制度亟待完善并实现必要的调整,充分依靠国企内控管理实施途径来优化国企产业结构,科学制定国企在各个阶段的经营规划方案。
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总体实施思路
(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内涵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1]。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全面施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举措中,应当坚定不移狠抓国企改革的责任落实、重点举措、典型示范,切实提升改革综合成效,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依靠企业全面改革的实现方案,据此达到国企经营与管理的总体效率提高、调整国企现有产业发展格局、国企人员的创新活力激发等目的。对于国企来讲,企业改革工作必须要促进形成长期性的稳步推进机制,确保对国企的整体发展格局进行必要的整改[2]。在目前的情况下,国企必须要提高企业自身具备的抵抗风险实践能力,构建示范典型的国企整改实践思路,来提升国企现有的影响力以及控制力,健全评估衡量国企经济实力的技术指标。与此同时,国企针对企业人员的岗位业务创新热情应当实现更大程度的调动,依靠国企现有的优秀技术实施人才,来确保国企的整体实力获得稳步的增强。
(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总体思路
国企改革三年的重要实践行动应当贯穿融入在国企的全面发展过程之中,企业深入推行内部改革的工作措施对于提升国企的竞争地位具有显著必要性[3]。从国企改革三年的实践行动角度来讲,国企目前关于深入践行各个层面的改革转型工作都要着眼于国企自身的实力提高,并且还要侧重于国企的业务人才培养。现阶段的国企产业结构应当能够确保适应国企的创新发展趋势,对于国企传统的产业体系结构需要实现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国企内控管理规范制度将会在根本上提升国企的竞争实力,因此,国企必须要深入扩展企业改革的重点实施范围,确保国企现有的改革实践工作能够覆盖国企内控管理领域。
近年来,国企改革行动赖以运行实施的宏观外部环境条件已经趋于完善成熟。现阶段的各个行业国企能够自主参与到企业改革过程,切实提升了国企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国企目前践行改革行动的落实力度的确存在有待提升之处,因此,国企必须要采取适宜企业自身效益的完善思路。国企在适度调整与改进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侧重采取国企内控管理以及人才激励等重要方法手段,切实增强国企人才的竞争能力[4]。国企管理人员通过全面制定以及颁行人才管理引进的计划方案,提升了国企的经营决策落实力度,充实了国企的优秀人才队伍。
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背景下国企经济效益提升的必要性
首先是提升国企的综合实力。国企综合实力的具体涉及层面存在多样性,国企综合实力关键取决于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优化。国企只有采取科学的实践方案来达到降低国企成本以及提升经济利润的宗旨,其管理实践资源才会获得更加高效的配置,才能更侧重于其现有资源的科学分配利用。因此从以上角度来讲,国企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将会明显增强国企的综合实力,客观上展现了国企经济效益与企业综合实力的内在关系[5]。
其次是节约国企的经济成本。国企在企业管理过程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投入的资源都会归入到企业成本范围,国企成本的科学控制有益于国企获得更加优良的企业整体效益,从而达到了控制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当前时期的很多国企正在积极促进原有的经营领域拓展,国企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实践举措,来达到成本缩减的良好经营效果。否则,国企为了应对日益扩展的经营范围领域,将会被迫持续投入经营成本,导致国企的整体经营效益无法获得非常明显的增长。
第三是转变国企的经营管理模式。国企经营模式将会关系到国企的经济利润以及企业效益的增长,国企经济效益与国企现有的经营模式存在紧密的联系。国企管理人员如果能够采取科学的经营方式与思路,那么国企管理的综合效益将会表现为持续提升增长的状态[6]。由此可见,国企经济效益赖以实现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就是要促进国企现有的经营模式实现合理转型。近年来,国企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思路正在逐步促进并得到转型。国企人员通过采取企业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使国企的经营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三、国企经济效益目前的状况与问题
(一)国企经营决策目前的现状
国企经营决策将会对于国企的整体效益状况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国企经营决策一旦发生了偏差,那么国企开展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将会存在误区,导致国企呈现出成本效益层面的严重损失。在目前的状况下,国企经营决策仍然比较容易表现为盲目的趋向,其中根源就是国企的决策制定人员忽视了国企所在领域行业的市场经营调研工作。国企管理人员习惯于按照既定的经验模式来制定国企的各项决策,往往造成国企较差的经营效益,并且偏离了国企的所在市场导向。国企决策人员没能准确把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素,导致国企偏离了正确决策及科学经营方向。国企管理人员未能重点监督国企开展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工作,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国企发展举措。因此,国企必须全面整改经营决策的规划方案。
(二)国企产业结构目前的现状
如果国企产业结构未能吻合国企的基本发展需求,那么国企就会无法融入到宏观的经营发展环境氛围中。在当前时期的国企转型背景下,国企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供给侧的改革紧迫性[7]。国企针对于传统的产业结构思维必须进行适度的改变优化,旨在确保国企适应目前需要面临的改革发展环境。如果国企人员表现为僵化的企业思维,那么国企现有的产业结构就会长期无法获得应有的完善。国企未能科学优化利用闲置的产业资源,就会造成国企现有的产业资源很难获得最佳的配置使用效益。因此,国企必须要准确选择企业所在的经营产业领域,防止国企存在滞后性与僵化的产业改革思维误区。国企如果没有突破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经济效益就会低下。
(三)国企内控管理目前的现状
目前,国企内控管理的实践力度较为薄弱,存在实践弊端,国企内控管理的成效没有达到最佳的程度。国企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控的现有规范制度没有予以应有的整改,导致国企内控的实践保障制度未能吻合国企的真实经营发展状况。在此种情况下,国企执行内控的各个层面领域决策就会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国企内控管理的实践效率很难明显提高。近年来,政府产业部门侧重于采取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扶持国企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是国企人员未能做到正确把握并利用优惠性的导向政策,导致国企内控效益成本损失。在情况严重时,国企人员还会存在盲目浪费企业宝贵资产的情形,扩大了国企成本资源损失的范围。
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背景下的国企经济效益提升优化策略
只有在国企深入改革保障的基础上,国企业务经营成本才会获得显著的控制,通过采取国企内控管理的实践举措来优化国企实力。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国企经济效益受到企业经营决策、产业结构与内控管理等多个层面的要素影响,国企现有的成本效益指标很难获得显著的优化[8]。因此,目前,国企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应当采用如下策略。
(一)科学制定国企的经营发展方案
国企应当精确制定经营管理的方案计划,国企发展方案的制定决策权利主要归属于国企管理者。但是与此同时,国企员工也要积极参与到制定与整改国企经营方案的实践领域,采取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思路来保障国企的决策方案,符合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国企目前针对于经营决策的方案制定以及方案施行过程,都要给予实时性的完善,紧密结合国企所在领域的市场变化需求,才能形成更加科学与可靠的国企经营计划[9]。国企管理人员需要侧重于国企资源的科学分配与管理,提升国企的整体经济利润指标。
(二)合理优化与整改国企的产业结构
国企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调整,将会有助于国企形成更加强大的整体实力,进而决定了国企现有产业结构的灵活选择,避免国企存在单一的产业结构。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就是要积极尝试多元化的企业经营领域,致力于突破国企原有的单一经营空间范围。国企在调整企业产业框架结构的实践工作中,应当侧重采取不同产业融合的国企导向措施,逐步培养国企的优良实力。
国企管理人员本身需要具备更加灵活的思想认识,如此才能保证国企做到妥善应对多变性的企业市场环境。在此前提下,国企目前针对于企业产业结构应当实现灵活的转变,确保国企能够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因素,来适度拓宽经营领域。国企目前应当防止企业经营规模的盲目拓展,国企一旦盲目扩大经营领域,就会投入更多的成本资源来维持经营,很难实现预期的优良经济利润指标。
(三)国企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企目前开展的各个层面管理实践中必须占据核心地位,国企只有具备了优良的人才资源实力,国企的改革规划方案才会得到平稳的持续推进[10]。在此前提下,国企目前必须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纳入精细化与规范化的企业管理范围,切实保障国企优良的人才竞争实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国企具体实践工作涵盖较为复杂繁琐的流程步骤,从而决定了国企应当采取实时性的管理规范,更新优化措施。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的现有管理保障机制亟待进行必要的整改,应采取更加科学与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案。国企管理人员以及国企工会组织的负责人员都要做到妥善疏导国企的内部矛盾,防止对国企的平稳发展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四)健全国企财务管理的规范保障体系
国企财务管理规范制度应当得到必要的转型完善,国企全面开展内控管理的现有法规制度应当获得实质性的改进。具体体现在开展财务管理与内控的实践工作中,国有企业必须要侧重健全现有规范制度。只有侧重于严格约束内部财务人员,国企才能获得更加良好的人才队伍。国企现有的智能化财务管理手段也应当得到更加普遍的推广,以促进国企财务人员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
(五)强化党建引领赋能国企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生产经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进企业改革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
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融合”,党建优势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化”。国有企业党委在企业中的作用是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在实施上则是通过提升组织效能,改进其内部管理,从而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合。因此,国有企业要以党建“软实力”助推生产经营“硬发展”。
全面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集团经济效益、增强业务竞争力,进一步实现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互促共进、深度融合,将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突出实效、干在实处,擦亮国企党建品牌。
五、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国企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过程,要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必要的导向因素。近些年来,国企经济效益的提升幅度日益显著,客观上体现了优化国企经济效益与降低国企经营成本的必要性。目前,从总体角度来讲,国企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个层面存在有待完善之处,集中表现在国企的产业结构调整、内控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为了促进国企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提高,现阶段的重要完善路径应当落实在科学制定国有企业的发展方案计划。国企管理人员应当侧重于国有企业的优秀实践人才培育,通过采取国企人才培养的实施计划方案来提升国企实力,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人员整体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迪.深化改革激活力全面推进高质高效发展——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J].中国有色金属,2023(9):56-57.
[2]徐正祥,李静雅.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建设大国首都公交——北京公交集团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纪实[J].人民公交,2023(3):40-44.
[3]宋珂.试议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经济效益[J].商讯,2022(24):112-115.
[4]童心.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效益关系研究[J].石化技术,2022,29(10):194-196.
[5]马千卉.浅谈影响国企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全国流通经济,2020(12):32-33.
[6]侯庆华.浅谈影响国企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中国商论,2021(27):86-87.
[7]宋付杰.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4):85-86.
[8]李金凤.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地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现代国企研究,2018(8):13-14.
[9]张启泉.新常态背景下国企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7):216.
[10]廖红伟,丁方.产权多元化对国企经济社会绩效的综合影响——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6(6):29-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生产批量问题是物流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经常遇到...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