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为保证山西建筑工业化领域能够尽快满足相应建设标准,应加强对工业化管理体系的认知,明确山西建投现代产业化规划布局。文章基于国家及山西省建筑工业化的现状,分析了山西建投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区域规划布局,明确了山西建投重点聚焦的产品体系及技术体系,同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期望实现建筑工业化管理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产品,技术,风险
一、发展背景
(一)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建筑工业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与绿色发展系统间相对发展关系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明显,目前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50—197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奠定了行业发展的开端;缓慢发展阶段(1978—2010年),行业发展缓慢,技术积累较浅、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预制构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建筑业低碳环保理念逐渐建立、建筑材料逐渐丰富,为建筑产业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技术标准越来越完善,产业聚集效应越来越凸显,兴建了一大批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成了大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是促使整个建筑业降低CO2排放量、改善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性能,是城市发展整体降碳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022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25%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国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20.71亿平方米,复合增速超20%,市场规模近5万亿元。
按照国家碳排放碳达峰决策部署,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产业政策,支持城乡建设领域减排目标。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明确: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工程建设标准。2022年1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对未来5年装配式建筑发展作出新的规划,包括“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同年6月,住建部联合发改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二)山西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建筑业发展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年均增幅11.8%以上,超出全国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总量持续攀升,2020年建筑业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5.3%以上,年均增幅5.5%以上;累计完成利税总额1068亿元,年均213.6亿元,并对建材、冶金等相关行业起到了拉动和辐射作用。建筑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有效推动了全省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其中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是推进建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之下,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提升建筑品质,重塑行业发展新业态,是山西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2020年全省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6年的12%增长至2020年的74%,年均提高15%。2021年全省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746.97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85.95%,截至2022年10月底,绿色建筑面积975.11万平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93.6%。全省共建设了22个市级城市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同时印发《山西省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山西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近年来,全省上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细化落实举措,培育产业生态,开展技术创新,构建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积极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通过共同努力,全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从无到有,建设项目由少到多,装配率由低到高,技术工法由生到熟,装配式建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至2021年底,山西省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达2560.16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8年的7.33%增长至2021年的23.26%。2021年,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776.53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489.89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6.49%。
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建筑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首先强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业明确作出“把握方向、找准路径,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强调建筑产业既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又是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建筑产业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山西建投建筑工业化规划布局
山西建投作为山西建筑行业领军企业,将建筑工业化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和一体化装修,在推动山西省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促进城乡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山西建投以省域为空间,与11个地级市紧密结合,形成“一综合三区域六特色”的总体布局,建设综合、区域和特色三类产业园区。积极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战略决策,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要求,紧紧围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全产业链,积极提高数智化水平,确立了“一心三圈十一园”,在全省率先发展建筑工业化。
目前,已有8个建筑工业化园区相继投产运营,分别为晋中园区(含装饰一体化区)、潇河园区(含钢结构产业区、建筑装备制造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区)、晋南园区、晋东南园区、晋西北园区、霍州园区、建达园区、太忻园区;尚有2个园区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分别为临汾园区、长治园区。截至2021年底,以上园区总占地2885亩,已完成投资45.9亿元。各园区产品涵盖建筑、市政、公路、铁路、电力等领域,可为装配式建筑及市政管廊、道路桥梁、风电光电等项目提供部件部品。主要产品包含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木结构构件、建筑装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等。2021年,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产量14.3万立方米、钢结构构件产量14.4万吨。2021年,各园区完成合同额50.37亿元、经营总额34.18亿元、营业收入30.71亿元、利润额0.93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三、产品体系
山西建投秉承以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坚持供需两端发力,以有效需求促进供给升级和产业发展,打造布局科学、供需平衡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定了“八业两基三台”战略规划(简称“823”战略规划),充分利用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将产品聚焦于八大主业。
混凝土构件:以研发设计为龙头,以全产业链为依托,推进全过程信息化管控,优化整合构件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施工一体化”的REMPC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钢结构构件:以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为重点,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打响钢构品牌,逐步构建REMPC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系统。
木结构构件:着力打造集木构件、木雕等生产、展览、交易、培训、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培、学、研、产、运、维”装配式木结构优势,同时带动砖、石等相关产业发展,树立山西建投木构建筑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围护结构:以砌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等为主,与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运营等形成协同联动,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产品保障。
装饰装修:积极发展成品住宅,以IOT、BIM+VR等数字化技术赋能低碳装修,实行装饰装修与土建协同设计、施工,提供智能、安心、透明的一站式、菜单式装饰装修服务。
机电安装:以管井、泵房、制冷机房等管道安装工程为主要市场,全面应用预制加工+RFID(物料追踪系统)+装配技术,形成以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现代化预制加工产业体系,打造完整的产品供应链,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建筑装备制造:以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为主,推进信息化管理,实施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叫响“晋塔”智造品牌,积极开发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可替代建筑工人施工的产品。
固废再生:以建筑垃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全面提升建筑垃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品链条,提升附加值,助力山西“无废城市”建设。
四、技术体系
山西建投构建了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同时加快制定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制造机器人等基础共性标准。建立健全以政府强制性标准为基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具有当地特色的多元化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各园区在专利申请、标准编制、科技研发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截至2021年底,开展各类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及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156项,其中实用新型148项,发明专利8项;取得装配式建筑软件著作权19项;编制国家及省级工法21项;主编、参编国家、省及各协会装配式建筑标准65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13项,企业标准2项。基本覆盖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
晋中园区铝模板智造中心拥有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集成生产工艺最为齐全的铝模板自动生产线,可实现铝模板标准板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键式”加工,获得铝合金模板全自动生产线软件著作权;结合乡村振兴政策,以美丽乡村农房建设为目标建设了4栋装配式建筑样板间,包括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密肋结构、轻钢轻混结构、超低能耗4种结构或体系形式,编制完成技术体系总结和房屋建筑说明书。潇河园区研发的重型H型钢和箱型梁柱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运用MES、SCADA、激光检测、现场总线等新技术实现了所有工位有效联通、精确加工和实时跟踪,可进行批量化流水线生产。该生产线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的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进入住建部发布的首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公示名单中。与同济大学联合研发的“钢结构建筑BIM集成制造管理平台”,形成了从项目中标到完工一站式智能化管理,突破了建筑从工地“建造”到工厂“制造”、精度由“厘米”向“毫米”的“两大转变”,在成为山西省唯一入围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中。晋南园区混凝土部品部件生产车间采用PCMES管理系统,配备有无人化智能堆场,厂区自动化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混凝土搅拌站采用德国利勃海尔全套自动化设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准。晋西北园区混凝土部品部件生产车间应用MES系统,覆盖业态全流程业务,可实现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堆场管理、发运管理、订单管理、原料管理等内容的全方位管理,从各个维度让工厂业务指标数字化、实时化、可视化,并成立“BIM深化创新工作室”,实现园区技术体系的全面化、自主化、标准化。
五、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建筑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最深,受政策调控也最直接,国家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将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防控和全球金融低迷影响,国内经济政策变动较大。通过对国内外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来看,虽然近10年国家对智能制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政策风险对整个建筑业的冲击还是值得关注和防范。
(二)市场风险
当前山西建投建筑工业化正处于发展初期,装配式建筑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对构件价格的动态信息缺乏有效管理,没有统一的市场报价标准,造成构件市场价格失真,造成了一定市场风险;从根源上来讲,因装配式建筑生产形式的多元化和生产流程的非标准化,造成工程造价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种系统性影响体现在装配式建筑生产的整个流程中;要素市场价格也会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要素市场包括设备市场、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等,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进而又影响到企业收益,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三)资金风险
园区的开发建设有三大特点: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回报慢。若想投入一个新园区,基础建设、土地整理、房地开发,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能仅仅靠着高杠杆、高负债率撑起现金流,要是没有新型的融资手段、没有大型企业背景,没持续的资金流,如何玩转现金流。面对融资渠道的受限与缩窄,再加上园区物业去化的难题,一个小疏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是现金流断裂的万丈深渊。由此可见,园区建设势必会给建筑工业化园区带来资金压力,因此,要对项目实施进行精心策划,保证合法合规按计划有节奏地实施;要科学制订财务计划,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减少不可预见性投资。
(四)人才风险
建筑工业化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机会,相关从业者的结构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输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要,特别是在精细化设计、构件生产及管理、现场施工操作及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良性发展,给建筑产业带来了人才风险。
六、结论
建筑工业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行业市场发展需求,符合山西建投转型发展要求。山西建投从客观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双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总结历史、梳理现状、展望未来,通过战略规划和空间布局,对带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建设低碳城镇、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山西建投成为具有投资、设计、研发、生产、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集成能力的开放式新型建筑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推动全省建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