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与作用 实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7 15:00: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数字要素作为近年来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本,已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力量 。通过构建包含“新发展理念 ”多维属性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 2010—2021 年 我国 30 个省份(含自治区 、直辖市,西藏除外)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维度指数,结合各省份 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建立计量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促进高质 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创新 、协调 、共享 ”水平,但是对“绿色 、开放 ”作用不显著;再 次,创新的赋能效应最大 、共享最小;最后,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 中中部地区作用最大,东部和西部基本相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未来数字经 济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

  1996 年,“数字经济之父 ”Don Tapscott 首次在其著作中使用“数字经济 ”这一术语 。根据数字经 济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和研究角度的不同 ,国际上对数字经济的研究经历了信息经济 、互联网经 济 、数 字 经 济 等不 同 经 济形态 的探 索过程(关会娟 等 ,2020 )[1] 。20 世 纪 90 年 代 ,美 国最 早抓住 了数 字革命的机遇 ,欧洲 、日本等紧随其后 ,积极推进数字革命 ,创造了数十年的经济繁荣 。2016 年 ,中 国作为“数字经济 ”议题的主席国 ,在 G20 杭州峰会上通过了《G20 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 议敏锐地把握了数字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世界经济摆脱低迷 、重焕生机指明了新方向 。随着信 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界融合 ,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最快 、创新最活跃 、辐射最广的经济活动 , 对于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 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 速增长 阶段转 向 高质 量发展 阶段 ,深 刻 揭 示 了 中 国 经 济发展进入 了新 的 历 史 阶段 。新 时 代如何 面 对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高压力?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传统模式? 数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 未有 的 契机 。据调查显 示 ,我 国数 字 经 济 总 量跃 居世 界 第二 ,增速全球 第 一 。腾 讯研 究 院《数 字 中 国 指 数 报 告 2020》显 示 ,2015 — 2019 年 数 字 中 国 指 数 年 复 合 增 长 率 为 83.4% ,2021 年 中 国 数 字 经 济 规模 预 计 达 42 万 亿 元 ,占 GDP 比 重 将 超 过 40% 。可见 ,数 字 经 济 已 成 为 经 济 高质 量发 展 的 重要 引 擎和核心关键力量 。

  2000 年 之 前 我 国 出 现 的“知 识 经 济 ”概 念 其 实 是“数 字 经 济 ”的 雏 形 。2016 年 G20 杭 州 峰 会 以 后 ,数 字 经 济才 真 正开始 。关 于数 字 经 济 的概 念 与 内 涵研 究 主要有 两种 角 度 ,一是 广义 上 的 ,将数 字 经 济 理 解 为 一 种 新 的 经 济 形 态( Beomsoo Kim,2002 )[2] ,主 要 体 现 在 机 构 和 政 府 部 门 的 文 件 中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中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 ,以数字技 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 ,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不断提高 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是技术 融合 、产业融合 、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张亮亮等,2018)[3];二是狭义上的,即数字产 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前者是通信互联网的应用 ,后者则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郭晗和 廉玉妍 ,2020 )[4] 。数字经济的核心层包括软件制造 、信息服务等行业 ,窄口径包括数字服务 、平台 经济等新的商业模式(Bukht 和 Heeks,2017 )[5] 。BEA 和 OECD 也主要强调与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 术有关的活动 。
\

  “ 高质量发展 ”的概念于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已有研究文献对其内涵的探讨 从不同视角也提出不同的解释 ,一是结合“新发展理念 ”考虑全社会的整体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 现“新发展理念 ”的发展(何立峰,2018)[6],是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体现国民经济整体质量的发展(王一鸣, 2018 )[7] ;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根本目的 ,以“新发展理念 ”为根 本理念 ,以“高质量 ”为根本要求 ,既涵盖微观 、宏观 ,也涵盖供给 、分配 、流通和需求环节 ,不仅包含 经济领域,也涵盖其他各个领域,以“创新 ”为根本动力,以“持续 ”为根本路径(李金昌等,2019)[8] 。二 是将高质量发展解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 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金碚,2018)[9],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任保平,2018)[10] 。

  梳理文献 ,已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关系 。数字经济既是 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 ,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肖远飞 ,2021 )[11] 。数字经济作为一 种 新 的 经 济 发 展 形 态 ,是 推 动 经 济 高 质 量 发 展 ,实 现 质 量 变 革 、效 率 变 革 、动 力 变 革 的 内 生 动 力 (王娟 ,2019 )[12] 。也有学者通过对数字经济总量和分结构进行测算发现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已经释 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但是尚未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彭刚和赵乐新 ,2020 )[13] 。有学者从 实证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赵涛等 ,2020;葛和平和吴福象 ,2021 )[14][15] 。在 作用机制方面 ,数字经济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是由质量 、效率 、动力这三种变革机制来 实现的(任保平 ,2020 )[16] 。丁志帆( 2020 )从“微观个体—中观产业系统—宏观经济体系 ”三个层次 构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的分析框架 [17] 。

  显然 ,已有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但是也有学者 认为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存在争议 。 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

  二、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设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包含多重内涵 、多重维度的概念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主要 社会矛盾、“五大 ”新发展理念以及兼顾公平效率等 ,高质量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一段发展过 程 、一种社会方方面面不断变化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不但包含经济的发展 ,还应该包含满足人民对 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所以 ,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 GDP(人均 GDP)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不能 完全代替高质量发展 。有学者也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一种社会形态 ,这两者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形成 良性互动 ,才能更好地发展 。 随着互联网 、人工智能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 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方方面面 。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深远影响 ,表现为 GDP 增长 、生产率提 升 、消费结构转型 、投资结构优化等(刘淑春 ,2019 )[18] 。宏观上 ,数字经济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 ,通 过新的投入要素 、新的资产配置方式和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数据要素可以形成精神生产 力,继而推动物质生产力向高级化发展(戚聿东,2020 )[19] 。基于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 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且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

  经济学家罗伯特 ·戈登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时代界定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那么我们现在 的数字经济时代就处在这样的阶段 。数字经济通过产品创新 、业态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赋 能 ,为传统产业创造价值增值的空间 ,发掘现有资源的创新利用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促进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祝合良和王春娟 ,2020 )[20] 。数字金融不仅对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融资支持 ,还大大 促进了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 、提升创新能力 、降低创新风险等途径促进 技术创新(李宗显和杨千帆 ,2021 )[21] 。数字经济领域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 ,呈现创新频率高 、影响大 、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该领域持续不断地有新技术成熟并进入商业化阶段 ,形成新产品或新的商 业模式(李晓华,2019 )[22] 。基于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 1a: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创新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 。

  协调发展是确保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 ,只有产业结构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经济发展才能 可持续 。只有围绕消费市场的转变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高 质量发展(任保平和豆渊博 ,2021 )[23] 。产业数字化转型可将制造优势与网络化 、智能化优势叠加 , 形成新的数据变现模式 ,提高生产制造的灵活度与精细度 ,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 数据要素的高流动性 、低边际成本 、累积溢出效应不仅使其能够实现边际报酬递增 ,而且能与其他 要 素 融 合 突 破 传 统 要 素 瓶 颈 的 约 束 、实 现 资 源 优 化 配 置 ,以 效 率 变 革 促 进 经 济 高 质 量 发 展 (蓝庆新和赵永超 ,2021 )[24]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数字经济对我国 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对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 响发现 ,数字产业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 ;但是 ,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结构 升级的效应更为显著(陈晓东和杨晓霞 ,2021 )[25] 。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包容 性增长 ,中国的数字金融不但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 ,而且显著提升了家庭收入 ,尤其是对农 村低收入群体 。可以看出 ,数字经济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还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基于 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 1b: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协调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 。

  数字经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数字经济本身就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还可以与传统产业融合 , 降低对传统要素的使用(宋洋 ,2019 )[26] 。2021 年全国两会 ,碳达峰 、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 告和国家的“十四五 ”规划中 ,说明我国积极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趋势 ,推动低碳经济的 发展 。如何打好污染防控攻坚战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措施 。 2020 年中国国际智慧能源暨能源数据中心与网络信息安全装备展览会上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 秘书长表示 ,借助工业大数据 、物联网等信息手段 ,促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不仅能够 促进产品 、技术和服务迭代 ,还能加强管控 ,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和成本竞争力 。大数据的迅 速发展给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许宪春等 ,2019 )[27] 。碳化和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的短期拉 动效应不仅与碳密集型行业投资的拉动效应相当 ,前者的效果甚至超过后者(郑馨竺等 ,2021 )[28] 。 数字经济是低碳产业重要的驱动因素 ,其在绿色生产 、绿色消费 、绿色政务等领域均表现出强大的 推动力,逐渐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夏勇,2019 )[29] 。基于此,提出第四个假设:

  假设 1c: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绿色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 。

  我国的“十四五 ”规划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构建基于“双循环 ”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 ,推动我 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双循环 ”的战略要求更高水平地对外开放 ,在开 放合作中才能助推国内高质量发展 ,而数字经济则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条件 。夯实以我国为核心平 台的亚洲生产网络 ,加强和“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产业融合 ,注重发达国家价值链和发展中国家 价值链的共建互融 ,反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洪俊杰 ,2020 )[30] 。 以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 、通 信为主要技术的数字经济在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信息共享 ,加强人才 、资金 、创新 、科技国际合作 方面提供了技术和通道 ,搭建了国内外“共建共享共赢 ”的互联互通平台 ,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 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外交易成本也将日趋降低 ,因此 ,数字经济能够推进更高水平地对外 开放 。基于此,提出第五个假设:

  假设 1d: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对外开放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在满足了温饱需求的同时 ,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社 会需求和心理需求 ,如水平更好 、质量更好 、更加公平的教育 、社会保障 、医疗 、居住 ,这些都对未来 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么数字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其带来什么改变? 以互联网和通信技 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 ,促进了新技术与实体经济 、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 ,使得“互联网 +产业 ”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线上教育 ”“智慧医疗 ”“平台创业 ”这种万物互联互通的技术能够促进资源的合 理配置,同时加大信息的共享程度,从而使得全社会能够越来越便利地获取公平资源 。在所谓的新 经济时代,“互联网+ ”“人工智能 ”“ 区块链 ”“物联网 ”等技术越来越成熟 ,促进了数字经济 、知识经 济 、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发展 ,加快了新技术 、新产品 、新模式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提升了人 们的生活水平,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并反过来刺激高质量发展 。基于上 述分析,提出第六个假设:

  假设 1e: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社会共享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 。

  三、模型设计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1. 构建基准模型 。 为研究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建立如下基准回归计量 模型:

  Highi,t = α +βDigi,t + γControli,t +μi + ηt + εi,t ( 1 )

  其中,Highi,t 为省份 i 在 t 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Digi,t 为省份 i 在 t 年的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指数 ,为核心解释变量 ;Controli,t 为一组相关的控制变量集 ,下文具体解释 ;α 是常数项 ,β 和 γ 分别是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系数 ,μi 和 ηt 分别代表省份固定效应 、年份固定效应 ,εi,t 代 表随机扰动项 。为降低各变量单位不同的量差,消除异方差及避免伪回归问题,在下文实证分析时 对各变量做对数处理 。

  2.作用途径检验模型 。接下来 ,检验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途径 ,将高质量发展的各 个维度指标替换综合指标进行回归:

  Indi,t = α +βDigi,t + γControli,t +μi + ηt + εi,t ( 2 )

  其中 ,Indi,t 分别是不同地区在不同年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维度指数 ,其他变量含义与( 1 )式 相同 。为了消除模型( 2 )可能存在的序列自相关和内生性问题 ,不仅做了固定效应回归 ,还引入系 统 GMM 回归模型作为对比 。

  (二)指标选择与说明

  1. 高质 量发 展 水 平 。 已 有研 究文 献 中衡 量 高质 量发 展 水 平 的 替 代 指标 有很 多 ,如全要 素 生产 率 TFP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人均 GDP,但是实证分析中也有很多学者尝试构建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滕磊和马德功 ,2020;李金昌和史龙梅 ,2019 )[31][8] 。借鉴已有研 究 成果 ,结合数 据 的可 获得性 ,构建 高质 量发展 指标体 系(见表 1)。 在 指标权 重 的 确 定 上 ,使 用 主 客观赋权法,即先对一级指标平均赋权,然后对二级指标进行熵权法赋权 。
\

  2. 数 字 经 济 综 合 水 平 。对 于 数 字 经 济 水 平 的 度 量 国 内 国 际 都 没 有 统 一标 准 ,一 些机 构对 数 字 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具有代表性的是 OECD 宏观概念测算和 BEA 的狭义概念测算 。此外,也有学 者 开 始 尝 试 测 算 数 字 经 济 规模(许 宪 春 和 张 美 慧 ,2020 )[32] 。实 证研 究 中 主要 是 构 建 指标体 系 计 算 数 字 经 济综合 指数来衡 量数 字 经 济发展水平 ,这也是文献研 究 中普遍使 用 的方 法 。此数 字 经 济发 展水平指数参考王军和朱杰( 2021 )[33] 的指标体系(见表 2)。
\

  3. 控 制 变 量 。选 择产 业 结 构 升 级( Struc )、财 政 分权( Finade )、基础 设施 建 设( Inf)、金 融发 展 水 平( Fina )、人力资本( Human )。 其中产业结构升级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来表示 ,财政分权 以财政预算内收入与一般预算支出比值来表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人均道路面积作为代理变量,金 融发 展 水 平 采 用 金 融机 构 存 贷款 余 额 占 GDP 比 重 来衡 量 。人 力 资本 以 每 十 万 人 高 等教 育 人 口 数 作为其代理变量 。

  (三)数据来源

  构建 指标体 系使 用 的 原始 指标数 据和 控制变 量 的数 据来 自 2011 — 2022 年《中 国统 计年 鉴》、各 省份及 直辖 市 历年统 计年 鉴 ,部分数 据 由 历年统 计公报 、各 省 市发 改 委 、生态 环 境 厅 等政府 官方 网 站整理所得,极少量缺失数据由插值法补齐 。表 3 为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首先对模型进行了 OLS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基准回归 ,作为进一步估计的参考 ,为了更直 观地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的效果 ,表 4 中第( 1 )列、( 2 )列、( 3 )列的 a 和 b 两列分别报告了数字经济对 高质量发展加入控制变量的逐步回归结果 。
\

  表 4 中三种估计分步回归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系数都显著为正 ,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 ,全 部通过 1%显著性水平检验,且调整的 R方都大于 0.5.三种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那么,根据上述基 准检验结果初步可以判断,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存在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假设 1得到了验证 。

  对于控制变量的检验 ,三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其中 OLS 估计中所有的控制变量都通过了 1% 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选取的产业结构 、财政分权 、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水平和人力资本都对高质 量发展水平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在随机效应中 ,基础设施建设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水平 检验 ,说明此变量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检验 ,其他四项控制变量系数都为正 ,且至少 通过了 5%显著性水平检验 ,与 OLS 估计的检验结果一致 。在固定效应检验中 ,采取了省份和时间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基础设施系数为负且不显著 ,金融水平系数为正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 他控制变量系数都为正 ,其中产业结构 、财政分权通过了 5%显著性水平检验 ,人力资本通过了 1% 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分权度越高以及地方的人力资本水平能够对高质量 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地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无法判断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选取的基础设施控制变量代表的是原来粗放型的基建投入 ,说明旧基 建已经不适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谨防原有的基础设施过度投入对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今后需要大力发展新基建 。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再次估计。

  近年来 ,有不少学者对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综合水平进行了测度 。此次研究中 ,高 质量发展水平的替换指标选用鲁邦克等测算的我国 2013 — 2017 年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面 板数据 。数字经济的替换指标选用韩兆安和赵景峰等测算 2013 — 2017 年我国省份数字经济增加值 数据(取对数),其中 2018 年数据由年平均增长率求出 。表 5 是替换两个核心变量后的估计结果,为 了缓解内生性问题 ,进一步做了系统 GMM 检验(由于系统 GMM 比差分 GMM更有效率 ,此处仅采 用系统 GMM 估计)。
\

  从表 5 中第( 1 )部分可以看出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后的三种估计结果都显著为正 ,数字经济对 于高质量发展水平促进作用依然成立,其中固定效应模型通过了 1%显著性水平检验,系统 GMM 通 过了 5%显著性水平检验 ,且 AR( 2 )和 Hansen 结果都大于 0.1.通过了自相关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 。 接下来,使用新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替换原被解释变量,结果见表 5第( 2 )部分,三种检 验结果系数都显著为正 ,固定效应和系统 GMM 检验通过了 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OLS 通过了 1% 显著性水平检验 ,且系统 GMM 估计通过了自相关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 。 因此 ,替换被解释变量后 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没有变,且大小与基准结果没有太大偏差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赋 能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性得到证明 。

  (三)关于赋能途径的进一步检验

  为了厘清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途径 ,该部分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创新 、协 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五大维度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对数字经济进行回归 。

  表 6 报告了数字经济与五个分维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 GMM 模型回归结 果 。具体来看 ,表 6( 1 )列显示数字经济对于创新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 GMM 模型回归系数都为 正,两者大小几乎相等,且前者通过了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创新促进高质 量发展 ,理论假设 1a得以验证 。表 6( 2 )列、( 5 )列显示数字经济对于协调和共享的固定效应模型 不显著 ,但是系统 GMM 模型通过了 1%显著性水平检验 ,因此 ,数字经济对于协调 、和共享具有正 向促进效应 ,理论假设 1b 和假设 1e均得以验证 。表 6( 3 )列中数字经济对于绿色的固定效应模型 通过了 10%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进一步通过系统 GMM模型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虽然一 方面污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污染治理都能够促进绿色发展,但无论 哪个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成本 ,而且很多技术还不成熟 ,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阶段 ,所以数字经济对 于提升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深入研究 。表 6( 4 )列中固定效应和系统 GMM模型均不显著 ,数字 经济虽然能够通过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打造平台经济等方式促进国内外资金配置效率 、提升企业创 新,但是由于我国数字经济起步较晚,还未充分释放对开放水平的提升潜力 。综上,数字经济通过绿 色和开放这两条途径赋能高质量发展结果均不显著,即理论假设 1c和 1d 未得到验证 。
\

  数字经济从广义上讲是经济发展新模式 ,从狭义上讲即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推动经济 发展的核心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述五条途径只是 众多途径中的一部分,在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挖掘更多的赋能机制 。

  (四)内生性检验

  数字经济赋能地区高质量发展 ,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也就越可能也更有条件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 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先机,因此两个核心变量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此外,由于指标选择偏误和 控制变量不完全都可能导致遗漏变量问题 。 因此,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 系统 GMM 估计作为处理内生性的方法(见表 7)。
\

  表 7 中( 1 )部分列出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 ,其中使用滞后一期的数字经济水平作为 工具变量放入第一阶段 。表 7 中( 2 )部分是系统 GMM 的估计结果 ,两者都显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 发展水平的作用在 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最小二乘法第一阶段的 F 值远远大于 10.不存在 弱工具变量问题 ,系统 GMM 的 AB 检验和 Hansen 检验都大于 0.1.排除了自相关和弱工具变量的干 扰,结果可信 。 因此两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再一次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

  在两种检验中 ,所有的控制变量在两个检验中都通过了 1%显著性水平检验 。其中 ,财政分权 、 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水平和人力资本的系数都显著为正 ,说明财政分权度水平 、基础设施假设 、有 力的金融储备支撑和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前文结果一致 。但是要注意, 虽然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两项检验中都通过了 1%显著水平检验 ,但是在系统 GMM 模型中系数变成 了负数,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否存在阈值,其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有待更进一步分析 。

  (五)异质性检验

  我国地域分布不同 ,各地区存在资源配置和禀赋各异的情况 ,发展水平不一致 ,甚至出现两极 化的情况,为了更深入了解数字经济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造成的影响,以便后续有 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经济发展水平程度不同的东部 、中部 、西部进行分区域检验(见表 8)。
\

  表 8 显示了三大区域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 。可以看出 ,三区域数字经济系数显著为 正 ,且都通过了 1%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并不影响数字经济对其促进作用 。首 先,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和经济最弱的西部地区系数水平几乎相等,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弱的西部地区不相上下 ,但中部地区的数字经 济回归系数远大于前两者,说明数字经济对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大 。其次,对 于控制变量 ,三大区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其中 ,产业结构虽然都通过了至少 10%的显著性水 平检验 ,但是在中部地区系数为负 ;财政分权在东部和西部都没有通过检验 ,中部地区通过了检 验 ,但呈现出负的效应 ;基础设施在东部和中部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 ,在西部表现出消极的作 用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金融发展水平在三大地区的系数都为负 ,这也提醒各地政府要慎重使 用过去简单的放贷手段换来地区短暂的发展,以免损害地区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作为经济 增长最重要的资本,毋庸置疑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人力资本系数在三大区域都为正

  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 ,再次证明了人力资源赋能地区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到 ,在经济高度发 达的东部地区系数远远大于中西部,说明人才在东部地区发挥的作用最大 。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 ,而数字技术将是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最重要的手段 ,数字经 济时代的到来为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又一次重大变革 。通过从“新发展理念 ”五大内涵出发从多维 视角衡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与作用 。基于 2010 — 2021 年 全 国 30个 省 份 、直 辖 市(不 包 含 西 藏)面 板 数 据 ,对 数 字 经 济 和 高 质 量 发 展 进 行 了 实 证 分 析 。研究发现 ,数字经济可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其中 ,数字经济通过“创新 、协调 、共享 ”三条途径赋 能高质量发展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绿色 、开放 ”这两条途径则不显著 。此外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 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 ,结合异质性和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 ,对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政策 建议 。

  第一 ,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积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深入挖掘数字经济催生新动能的机 制 ,加大数字经济红利的释放 。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创新是关键 ,协调发展是手段 ,绿色要重视 ,加 大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国内外“双循环 ”格局 ,最终才能促进全民共享高质量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的 目标 。所以,各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更加重视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中不同维度的短板领域, 只有补短板,质量才能得到综合提升 。
\

  第二,加快数字经济助力“碳中和 、碳达峰 ”的速度 。随着数字经济新技术 、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必然趋势,具体来看,主要是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内外部协同发力助 力企业实现绿色化转型 。

  第三 ,考虑数字经济在不同地区异质性 ,并结合机制检验结果 ,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战 略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要引起重视 ,如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在做到经济高水 平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方面 。

  第四 ,加快数字金融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更优化的产业结构 、更高水平 的人力资本投入 、更高的财政分权度都是能够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但是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投 入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传统金融放贷和粗放型旧基建的盲目投入或许会短暂促进经济增长,但长 远看却会阻碍高质量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 ,转变原有粗放型发展的思路 ,营造适 合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

  【参考文献】

  [1] 关会娟,许宪春等 .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20(12):3-16.
  [2] Beomsoo Kim,Anitesh Barua. Virtual field experiments for a digital economy:a new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exploring an information econom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2(1):215-231.
  [3] 张亮亮等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8(5):88-90.
  [4] 郭晗,廉玉妍 .数字经济与中国未来经济新动能培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5-72.
  [5] Bukht R. & Heeks R.,Defining, Conceptualising and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M].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17.
  [6] 何立峰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4):4-5+14. [7] 王一鸣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18(9):32-34.
  [8] 李金昌,史龙梅等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J].统计研究,2019(1):4-14.
  [9] 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 ”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10]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3):66-74.
  [11] 肖远飞,周萍萍 . 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效应实证研究[J].重庆理 工大学学报,2021(3):68-80.
  [12] 王娟 .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配置和战略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9(5):88-94.
  [13] 彭刚,赵乐新 . 中国数字经济总量测算问题研究——兼论数字经济与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J].统计学报, 2020(3):1-13.
  [14] 赵涛,张智等.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65-76.
  [15] 葛和平,吴福象 .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4-33.
  [16] 任保平 .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2):5-9.
  [17] 丁志帆 .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85-92.
  [18] 刘淑春 . 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靶向路径与政策供给[J].经济学家,2019(6):52-61.
  [19] 戚聿东,刘欢欢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生产要素属性及其市场化配置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20(11):63-76.
  [20] 祝合良,王春娟 .数字经济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机理与路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5):2-10.
  [21] 李宗显,杨千帆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21(7):10-19.
  [22] 李晓华 .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11):40-51.
  [23] 任保平,豆渊博.“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J].人文杂志,2021(1):1-8.
  [24] 蓝庆新,赵永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经济发展[J].理论学刊,2021(1):24-31.
  [25] 陈晓东,杨晓霞 . 数字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最优强度吗? ——基于 1987—2017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面板数 据[J].南京社会科学,2021(2):17-26.
  [26] 宋洋 .经济发展质量理论视角下的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102-108.
  [27] 许宪春,任雪,常子豪 .大数据与绿色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9(4):5-22.
  [28] 郑馨竺,张雅欣,李晋,王灿 . 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对立还是共赢[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1(2):1-13.
  [29] 夏勇 .数字经济引领绿色发展新路径[N].浙江日报,2019-04-10.
  [30] 洪俊杰 .“双循环 ”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可期[N].光明日报,2020-07-09.
  [31] 滕磊,马德功 .数字金融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吗?[J].统计研究,2020(11):80-92.
  [32] 许宪春,张美慧 .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0(5):23-41.
  [33] 王军,朱杰等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7):26-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38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