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供给侧货币分析与“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理论——基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三元货币市场结构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2 14:38: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经济危机爆发后,放松货币 、降息成为各国拯救经济的不二法门,但这样的措施真 的有效果吗? 通过对瑞典学派的累积过程理论的批判,指出目前采用的货币理论大多基于需求 侧的片面分析,缺乏对供给侧的研究,从货币供给侧分析入手,构建了“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 相容理论 ”“有效货币供给 ”“ 中央银行 -金融机构 - 实体企业 ”三元货币市场结构模型,提出了“干 预性市场 ”的“合意均衡供需 ”问题,主张中央银行应该将利率恒定在一个“最优利率水平 ”之上, 才可以确保社会有效货币供给的最大化,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 。

  【关键词】 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恒定利率,合意均衡供需,供给侧货币,干预性市场理论

  一、目前对货币问题的主流研究

  目前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已经诞生出“货币面纱论 ”“货币数量论 ”“信用创造论 ”“货币均衡论 ” “ 货币需求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 内生货币论 ”“现代货币理论 ”等多个流派 ,这些复杂的货币研究 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货币利率问题的研究 ,以瑞典学派的货币均衡论为代表 ,另一类是对 货币数量问题的研究 ,比如货币面纱论 、货币数量论 、货币需求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内生货币论 等,这类研究占大多数 。本文主要讨论货币利率问题 。

  目前对货币利率的研究虽然只有瑞典学派一家 ,但对凯恩斯学派和奥地利学派有较深的影响 , 是凯恩斯 、米塞斯 、哈耶克等学者的重要思想来源 ,其实凯恩斯在写《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前 的货币思想主要是以瑞典学派为母版 ,米塞斯也将瑞典学派的货币均衡论与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 理论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而哈耶克又在米塞斯的基础上借鉴了马克思 等学者的信用创造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思想 。

  目前在经济学教材中作为主流进行讲解的是“货币需求论”,货币需求论起源于剑桥方程和霍 特里的货币需求三种动机理论,凯恩斯据此最早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也参照凯恩斯提出 了货币需求函数,成为当代货币理论研究的一个主流范式 。

  货币信用创造论起源较早,桑顿,麦克劳德 、阿伯特韩 、熊彼特 、马克思都是信用创造论的代表, 哈耶克在写作《价格与生产》时也借鉴了信用创造论的思想 ,但是总体来说 ,信用创造论专业性比 较强 ,很难理解 ,在学院派经济学家中并不流行 。 费雪是货币信用创造论的继承者之一 ,费雪的 “ 债务通缩 ”理论的基础其实是信用创造论 ,但与早期信用创造论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信用扩张 ”对 经济危机成因的影响上不同 ,费雪将其研究重点放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信用收缩 ”对危机深化的 影响 ,并提出了“债务 - 通缩 ”理论 ,虽然“费雪方程 ”进入了主流经济学教材 ,但是费雪的“债务 - 通缩 ”理论一直存在于凯恩斯 、弗里德曼等人的阴影之下 ,没能引起经济学界的足够重视 ,使之成为 主流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凯恩斯学派的卡尔多 、温特劳布等学者提出的“ 内生货币 ”理论,也是货 币信用创造论的延续 。进入新世纪以后,后凯恩斯学派的兰德尔雷等又提出了“现代货币理论”,但 在经济学界,因为弗里德曼的影响力,他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几乎一直占据了货币理论研究的 核心位置 。


\

 
  二、瑞典学派货币利率理论的缺陷

  关于货币利率理论 ,影响最大的是瑞典学派的累积过程理论 ,累积过程理论将利率分为市场利 率和自然利率 ,他们认为当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 ,经济向上累积形成经济繁荣 ,当市场利率高 于自然利率时 ,市场向下累积 ,形成经济收缩 ,当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是均衡的 。瑞典学 派的累积过程理论非常接近常识,也不难理解,瑞典学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将常识模型化 。瑞典 学派是凯恩斯学派 、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源头 ,弗里德曼在美国接受教育 ,在思想传承上虽 然没有受到瑞典学派的直接影响 ,但是弗里德曼却在《美国货币史》一书中 ,通过实证 ,证明了瑞典 学派理论的正确性,其提出的在经济危机时期放松货币的主张也是与瑞典学派大体一致 。

  然而常识往往也会出错 ,经济学家的任务不是让政府一味地去迎合常识 ,而是让政府不要被常 识造成的思想局限所束缚 ,那么瑞典学派的理论有什么缺陷呢?我们认为瑞典学派最核心的缺陷在 于他们仍然是基于企业需求一侧的货币利率研究 ,而对于货币供给一侧则没有重点研究 。 当市场 利率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企业家的贷款意愿确实会增加 ,但此时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可能会下 降 ,当增长的企业家贷款意愿遭遇到下降的金融机构贷款意愿的时候 ,信贷总量未必是上升的 ,也 可能是下降的 。我们提出“最优中央银行利率理论 ”试图弥补瑞典学派累积过程理论在货币利率政 策方面的缺陷 。

  三、“利率国定 ”与“合意均衡供需 ”

  
在微观经济学中产品供需双方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个均衡价格 ,同时价格也会反向调节产品 的供给与需求 ,在商品市场中价格是动态的 ,供需也是动态的 ,市场经济永远处于无限趋于均衡的 过程中 ,但在货币市场中却不是这样运行的 。现实中 ,货币市场的最大特征是“利率国定”。“利率 国定 ”是因为中央银行的存在 ,由中央银行制定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已经成为各国共识 ,特别是泰勒 规则被确定下来后,这种安排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 。货币市场不是一个自由市场,而是一个典 型的“干预性市场”,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 ,政府会授权中央银行直接干预货币的价格 ,中央银行遵 从国家维持经济稳定的目标去控制货币市场,这已经是各国中央银行的法定职责 。

  然而在商品市场上 ,很难想象会有人去制定一个基准价格 ,再用这个价格才去影响市场供需 , 但现实存在于货币市场 。 当然有中央银行的总体控制,也并不是说价格机制就丧失了作用,价格机 制只是在宏观上不再起主导作用 ,在微观上还是会发挥作用 。为了更好地说明货币市场的价格形 成过程 ,我们提出“货币的批发价格 ”“货币的零售价格 ”和“均衡供需 ”三个新概念。“货币的批发价 格 ”就是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货币的零售价格 ”就是金融机构面向贷款人的市场利率 。在 货币市场中 ,货币价格主要表现为“批发价格决定零售价格”,也就是说对金融机构货币价格影响 最大的是央行的“货币批发价格”,而受现实中货币供需的影响很小 ,现实中货币供需在货币市场 价格的形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均衡供需 ”是与“均衡价格 ”相对应的概念,“均衡供需 ”就是在价格 给定的情况下,市场达到均衡后形成的供需状况 。如果价格是根据自身的利益人为制定的,那么这 时形成的均衡供需 ,便称之为“合意均衡供需”。在自由市场中人们追求的是“均衡价格”,而在“干 预性市场”,人们最终追求的则是“合意均衡供需”。

  “ 干预性市场 ”的出现也主要是由于自由市场的失败 ,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自由 市场 ,几乎所有市场都是干预性市场 ,只是被干预程度的深浅不同而已 ,而这种干预并不是从现在 才开始的 ,可能从“ 国家铸造货币 ”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有了中央银行后 ,国家对自由市场的干 预就更深了 。 由于现实中“干预性市场 ”的广泛存在 ,干预性市场的运行规律又完全不同于自由市 场的,因此研究干预性市场的运行规律非常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研究自由市场的运行规律更为 重要 。将自由市场变为“干预性市场 ”主要是因为自由市场无法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合意均衡供需”,需要通过价格或其他手段干预 。可以说干预性市场也是社会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演化秩 序 。现实中由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市场是最典型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干预性市场,因此 干预性市场不是新生事物 ,也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一直存在的一种主流现象 ,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 。在货币市场中 ,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整制定货币基准价格 ,最终形成一个“合意均衡货币供 需”,从而实现政府货币调控目标 ,从实践看 ,这种做法是务实有效的 ,可以避免自由市场的弊端 , 也是通过创造干预性市场改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有效尝试 。


\

 
  四、有效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弹性以及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容

 
 货币市场供给侧研究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商品市场 ,这是因为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存在一个 重要区别,就是商品市场的产品供给数量是相对固定的,但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数量却是具有弹性 的 。 中央银行只供给“发行货币”,但这些“发行货币 ”最终会派生出多少“运行货币 ”却是不固定 的 ,发行货币的多少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运行货币 ”才是关键因素,“货币运行效率 ”越 高 ,最终市场上的“运行货币 ”就越多 。这里的“货币运行效率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也被称为货币周 转速度 ,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乘数不同 ,货币乘数主要是指银行渠道的货币放大 ,而“货币运行 效率 ”则是针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的 。 中央银行的发行货币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货币供给,市场上真 正在运行的货币才是“有效货币供给”,有效货币供给的总量是具有弹性的 。

  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发行货币)最终转化为多少“有效货币供给”(运行货币),首先要看金 融机构可以发挥多大作用 。将“激励相容 ”的概念引入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激励相容 ”的 概念本来属于机制设计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是一种机制设计 ,为此 引入“机制设计 ”的概念,并非是将机制设计学派的理论应用到货币政策制定中,而是借用其概念 。

  首先 ,对于从事投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 ,高利率对其是一种激励 ,信贷类金融机构都是偏 好高利率 ,因为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利差”。金融市场同样也是“物以稀为贵”,货币越稀缺 ,金融机 构的收益越好 ,相反 ,如果市场上资金泛滥 ,货币价格必然走低 ,金融机构的“利差 ”必然缩小 ,这就 会无形地降低金融机构的利润 ,在这样的货币政策环境下 ,金融机构是无利可图的 。这是因为 ,首 先 ,金融机构并没有自己的资金 ,其资金都来自于社会募集 ,低利率环境不利于金融机构募集资 金 ,在低利率环境下 ,存款和投资理财对民众都没有吸引力 ,民众宁愿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消费 ,不 用于储蓄和投资,因此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会出现资金募集的困境 。

  其次,金融机构从事投融资业务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都需要一定的利润去对冲,低利率必然导 致金融机构低利润,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去对冲金融风险 。 因此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很难生存 。金 融机构是货币与实体经济间的中间商,因此高利率才可以对金融机构形成利率激励,高利率环境才会 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低利率却是与金融机构激励不相容的,会造成信贷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萎缩。

  在货币学的历史上 ,从瑞典学派到货币学派 ,其主张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的激励不相容是最 大的缺陷 ,这种理论缺陷最终可能导致其货币政策的失败 ,这种失败也称之为“货币政策失灵”。 拯救经济危机需要先拯救金融机构,这样才可以将资金传送到实体经济,甩开中间商做生意并不符 合市场经济的分工效率原则 。经济大萧条时 ,罗斯福上任后 ,其新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拯救金融机 构 ,而“量化宽松 ”的货币政策先摧毁的就是金融机构 。其实这一现象也可以用萨缪尔森的“合成 谬误 ”理论来解释 ,当一个企业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时 ,对这个企业是有利的 ,但是如果整个市场 都是低利率 ,那愿意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将会减少 ,最终所有企业都融不到资金 ,这也是一种“合 成谬误”,总之,不能将在微观经济领域有效的理论盲目套用到宏观经济领域 。

  货币政策要想发挥效应 ,不仅需要来自需求方的“拉力”,更需要来自供给方的“推力”,利率越 高 ,信贷类金融机构的激励越高 ,他们就会主动寻求企业来融资 ,这时各个企业或个人都会收到大 量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 ,同时会有很多贷款需求 、贷款产品 、融资模式出现 。 当利率过低时 , 中央银行发行多少货币也只能留在金融机构 ,而很难形成信贷 。 因此货币市场的供给方包括中央 银行 ,也包括从事信用创造的金融机构 ,当然也受到政府与企业的贷款行为影响 ,货币市场的供给 方非常复杂,供给弹性也非常大 。

  五、“中央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实体经济 ”的三元货币市场结构模型

 
 诸如明斯基等学者注意到了货币理论模型缺乏金融机构的问题 ,但他们并没有构建出相应的 模型,而是转向了对金融机构的研究,比如明斯基的核心成果 ——“金融不稳定学说 ”则更多的是研 究金融机构 ,构建的是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二元金融模型 ,研究的是企业“投机性贷款 ”和“庞氏 贷款 ”对金融危机成因的影响 。我们首次将“金融机构 ”纳入了货币理论模型 ,构建中央银行 、信贷 类金融机构 、实体企业之间的货币模型,试图对明斯基理论进行进一步完善 。

  传统的货币理论大多默认“ 中央银行 - 实体经济 ”二市场元结构 ,以瑞典学派为例 ,他们的经济 理论认为当“市场利率 ”低于“ 自然利率 ”时 ,企业就会趁着低融资成本扩张 ,但需要了解的是中央 银行的钱可以直接贷款给企业吗? 发行货币就一定会转化为运行货币吗? 其实发行货币与运行货 币是两码事,发行货币必须转化为运行货币才能真正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发行货币向运行货币转化 的过程是金融机构在起作用 。简单地认为中央银行只要把货币发行出来了就可以直接进入实体经 济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金融机构不会盲目充当货币流通的管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机构会 从利益得失考虑 ,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符合其利益 ,金融机构就与中央银行相向而行 ,反之 , 则会背向而行,发行货币最终会转化为多少运行货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在制定货币政策 时,如果忽略了金融机构的利益,货币政策效果可能就会变得相反 。

  量化宽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货币政策 ,但其效果也并不佳 ,关键就在于其导致的低利率是与金 融机构激励不相容的 ,金融机构无利可图 ,其积极性降低 ,这会导致货币运行效率降低 ,最终金融 市场的运行货币数量并不会增加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更多地进入了股票 、期 货 、金融衍生品等投机性金融市场 ,当然也有大量的货币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了利率更高的国 家 ,因为在开放条件下 ,国际资本流动是不可避免的 ,而货币流入国为了抑制他国货币外溢导致的 通胀或资本市场泡沫,往往会采取紧缩货币提高利率的措施,这反而又进一步增大了量化宽松国和 非量化宽松国之间的货币利差,继而会导致量化宽松国更大程度的货币外流 。

  因此 ,当建立起“ 中央中央银行 - 金融机构 - 实体经济 ”的三元结构模型的时候 ,很多经济问题 会看得更清楚 ,比如量化宽松并不会导致信贷类金融的繁荣 ,反而导致其萎缩 ,也更容易看清“量 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不良后果 。

  不仅明斯基发现了货币理论中缺乏金融机构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者张晓晶( 2020 )指出“如何 把金融找回来 ”“构筑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是形成宏观经济学新范式的主要使命 ,是宏观经济 学的“ 自我救赎”,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理论 ”以及“ 中央银行 - 金融机构 - 实体 企业 ”三元货币市场结构模型就是将金融机构引入货币理论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

  六、对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货币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发现了货币政策的失灵,对货币需求三动机之一的“投机动机 ”的研究中包含“流动性陷 阱 ”① 理论 。但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理论只考虑了民众投资理财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却没有 从金融机构一侧考虑问题,低利率对金融的影响是从民众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产生的,在低利率环 境下,民众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金融机构也没有动力放贷 。

  凯恩斯的货币思想最早是继承的瑞典学派,当他发现了“流动性陷阱 ”现象之后,就走向了自己 的理论原创道路 ,他创造了以“有效需求不足 ”为核心的凯恩斯经济学 。我们提出的货币政策与金 融机构相容理论试图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理论形成补充 。

  如果将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理论和“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 ”理论与瑞典学派的“累 积过程 ”理论放到一起比较 ,就会非常容易地发现累积过程理论的片面性 ,这也许就是萨缪尔森等 学者在编写教材时几乎不提累积过程理论的原因 ,但是经济学界通常又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是赞成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这说明他们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理解得还是不够深刻 。

  奥地利学派反对低利率货币政策也不是从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的角度出发 ,而是从 “ 迂回生产 ”的角度进行反对 ,他们认为低利率会刺激企业继续负债 ,让更多的资金进入迂回生产 领域,从而埋下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祸根,本质上也是货币政策有效论的支持者,即瑞典学派的支持者 。

  综上分析 ,经济危机时期增加货币很难达到繁荣 ,更不用说会造成过度投资 ,假设真正造成了 过度投资 ,那反而是政府需要的 。也有学者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应该称为过度投资 理论 ,而应该称为不当投资理论 。经济危机时 ,即使有企业增加投资 ,也绝对不会是对生产过剩行 业进行投资 ,而是对“萧条经济学 ”涉及的行业或是新兴行业进行投资 ,这些投资反而应被鼓励 。 因此奥地利学派对产业分析不足,没有区分传统企业和新兴产业,经济危机时贷款的不一定是传统 产业 ,很可能是新兴产业 ,是应该扶持的对象 。更何况 ,金融危机时企业总体贷款意愿并没有那么 强 ,如果只是放松货币就很容易促进投资 ,甚至出现像奥地利学派担心的过度繁荣 ,那治理经济危 机就不会是各国面临的难题了 。

  七、利率激励与货币运行效率

  目前经济学界对货币流动速度的探讨主要源于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费雪方程 ,在现实计算 中 ,货币流通速度被简化定义为 GDP 与基础货币数量之比 ,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存在分析意义 , 也看不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因此目前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还不充分 。货币流 通速度公式应该为:

  货币流通速度=社会运行货币总规模/基础货币数量

  由于社会运行货币总规模很难统计,现实中可以统计社会融资总规模替代 。

  单从供给侧来看,利率是决定货币流动速度的关键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是利率的正函数 。凯恩斯 及其继任者虽然没有明确表达 ,但也是倾向于支持高利率有利于提高货币流动速度的观点 。其实 高利率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主要基于两点:首先 ,利率越高 ,民众储蓄与投资理财的热情越高; 其次 ,利率越高对金融机构的激励越大 ,前者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 ,后者可以保证金融 机构有足够的积极性将资金输送到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绝大部分时候是供给决定需求 。

  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激励问题在以前表现得不明显 ,如在凯恩斯的金融模型中 ,只有银行和债券 两类金融机构 ,而现代金融市场为企业做融资业务的除了银行和债券机构,还有股权 、信托 、保理 、 融资租赁 、小贷 、基金 、互联网金融等偏向利率驱动的机构 。

  从供给侧来分析 ,货币有效供给总规模的高低是由利率决定 ,与利率成正比 ,货币的供给曲线 也是向上倾斜的 ,是货币市场独有的“货币派生 ”② , 利率越高 ,民众就有越多的资金交给金融机构 , 金融机构就会创新出各种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融资,货币就会以更高的速度运转,这被称为利率对金 融机构的“利率激励效应”,利率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根本性的内在驱动力 。

  八、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一个黄金利率的水平

  
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 ——“利率越低越好 ,利率越低越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这一观念是完全 基于需求一侧的片面分析 ,但金融市场既不是完全由供给侧决定 ,也不是完全由需求侧决定 ,利率 不是越高越好 ,也不是越低越好 ,虽然侧重货币市场的供给侧分析 ,但绝不是一味地强调供给侧 , 而是要兼顾需求侧 。在需求侧 ,货币需求与利率则成反比 ,企业都是偏好低利率 ,利率越低 ,企业 的货币需求越大 。综合供给与需求两侧 ,就会发现 ,在货币市场 ,每一个利率点 ,都会对应一个货 币的“均衡供需”,但在所有利率点中 ,却只有一个利率点对应的货币供需总规模是最大的,这个利 率点就是最优央行货币利率 ,也称之为黄金利率点 ,或是利率的黄金水平 ,在这个利率上 ,既可以 调动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供给的积极性 ,也可以保障企业融资成本不至于过高 ,企业可以如期还款 。 在这个黄金利率点上“有效货币供给 ”③ 最大 ,运行货币总量最大 ,社会融资总规模最大 ,是金融最 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率点 。 因此主张实行相对“恒定利率 ”④ , 将利率恒定在最优利率周围 ,而非频 繁地进行货币调控 ,因为只要偏离了这个最优货币利率点 ,有效货币供给规模都会更小 ,不利于经 济发展 。

  当然这个黄金利率点在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都会有所不同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 当找到适 当的经验值后 ,利率就在这个经验值附近小幅调整 。在“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 ”下 ,中央银行的 货币干预将由利率引导,将市场利率引导到最优利率上,而不是利率调控 。

  九、基本结论

  早期的货币研究比较注重供给侧研究 ,此后转向需求侧研究不仅是受到了瑞典学派的影响 ,还 受到剑桥学派的影响 ,自剑桥学派提出基于货币余额研究的“剑桥方程 ”⑤ 后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两 大经济学家都是在“剑桥方程 ”的基础上进行了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 ,后来主流经济学界虽然对 “ 货币乘数 ”⑥ 有所研究,那也只是统计性研究,而非理论创新 。

  在利率理论方面 ,传统货币利率理论更倾向于需求一侧的分析 ,我们提出的供给侧货币利率理 论试图打破瑞典学派累积过程理论对利率研究长达百年的思想束缚 ,结束需求分析在货币利率理 论中的单边统治,完善货币利率理论的构建 。 当瑞典学派的利率理论被证明错误之后,其他基于瑞 典学派利率理论构建的经济周期理论也将失去其科学性 。在供给侧货币分析中 ,不同于传统的信 用创造 、货币内生的简单分析 ,而是从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 - 金融机构 - 实体企业 ”三元市场结构和 “ 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 ”两个角度更加丰富地研究了信用创造与货币内生研究 ,提出“最 优央行货币利率 ”⑦ , 再加上我们之前提出的“动态货币数量论 ”⑧ , 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供给侧货币 ” 理论。“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 ”需在实践中证明其科学性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也将由政府干预市 场的机构变成一个仅仅负责货币发行 、利率引导的专业部门 。

  【注释】

  ①“ 流动性陷阱 ”是指当市场利率极低时,民众宁可持有现金也不进行投资理财的经济现象 . ②“ 货币派生 ”是指通过贷款转为存款创造出的信用货币 .

  ③“ 有效货币供给 ”是指真正在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供给 .

  ④“ 恒定利率 ”是指保持央行利率政策长期不变,不频繁对其进行调整 .

  ⑤“ 剑桥方程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提出的货币方程式,是以现金余额为 基础的货币需求函数 .

  ⑥“ 货币乘数 ”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 .

  ⑦“ 最优央行货币利率 ”是指央行货币利率政策中最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率水平 .

  ⑧“ 动态货币数量论 ”是研究货币动态运行规律的理论,与之前的“静态货币理论 ”相对 .

  【参考文献】

  [1] 喻大伟 .金融不稳定假说 ”概述[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5).

  [2] 丁聪 . 负利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金融研究,2021(10).

  [3] 埃里克 ·马斯金 .机制设计与中国经济改革[J].中国经济报告,2021(7).

  [4] 冯艺,唐升,许红丽 .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8).

  [5] 陈赞宇,张利茹 . 中美中央银行货币利率政策效果的比较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 [J]. 中国商论,2021(22).

  [6] 楚晓光 .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7] 任爱华,吴限 .供给侧、货币财政政策协调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金融经济学 研究,2020.35(6).

  [8] 安韫超 . 中央银行沟通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20.

  [9] 应展宇 . 中国货币市场:结构视角的经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4).

  [10] 刘页,罗凯,刘宇航,袁金凌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有效吗?——基于地方法人银行行为选择视角 [J]. 西南金融,202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1694.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