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中,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作为 学术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深 化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但当前阶段的高校科研评价体 系存在着科研评价标准科类差异、评价主体多元性缺位、评价 流于形式以及绩效考核奖励异化等现实问题 ,对于提升高校 学术管理工作质量极为不利 ,深入研究和优化高校科研评价 体系改革工作迫在眉睫 。基于此,文章针对新时代下高校科研 评价体系改革的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并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 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评价,学术管理l改革路径l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引言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在新时代下高校方面要积极改进 教师科研评价工作,重点突出教师科研评价工作的质量导向, 不得将科研量化指标和教师的绩效工资 、学术奖励等联系起 来, 要重点评价教师学术贡献 、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 面,坚持“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将履行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评价 的重要基础,最大程度上克服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教学轻 视育人的不良风气,打破唯论文、唯帽子的顽固恶习束缚 。故 此,在新时代下改革创新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升高校科研评 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已经成为科研评价破立并举的必由之 路。
一、新时代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科研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较为忽视学科差异
科研评价标准是衡量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 。 传统形式的标准制定通常没有考虑不同科研领域之间的差异 性,科研领域的特点及其评价指标可能存在差异,尽管教育部 门曾对评价改革提出过“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 、不同层次 教师按照不同的领域来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实践 过程中部分高校在科研评价中仍然存在一视同仁现象 。首先, 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具有独特性 。例如,理工科研究注重实验和创新技术的应用, 重视成果、专利和论文发表等指标;而社会科学研究则更注重 理论研究和学术影响力 ,重视发表学术著作和产出高质量的 学术论文 。如果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就无法全面客 观地衡量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水平 。其次,科研评价制度忽视 科类差异容易造成资源倾斜 。高校在科研经费、人才选拔和学 术声誉等方面通常会侧重于某些领域 ,而其他领域可能因为 评价标准的不合理而受到忽视 。这样会导致高校科研资源的 集中和不均衡,使得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影响整个科研体系的均衡发展。
( 二)高校科研评价主体存在多元性缺位现象
在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的现实困境中, 科研评价主体与 方法的多元性缺位是一个显著问题 。科研评价的主体包括学 术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等,而评价方法则包 括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然而,目前的科 研评价主要依赖于少数指标和评审团队 ,导致评价结果缺乏 全面性和客观性 ,无法准确反映科研工作者的真实水平和价 值。首先,科研评价主体缺乏多元性。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常常 只依赖于少数学术期刊或学术机构的声誉和影响力 ,这种单 一性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术圈的“ 学术圈内循环”现象,影 响真正具有潜力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得到评价和认可 。其次, 科研评价方法缺乏多元性 。 目前的科研评价主要关注学术成 果的数量,如发表论文的篇数、引用次数等,这种量化指标容 易将科研活动简单化,忽略了科研的深度和质量 。科研评价应 该综合考虑学术产出的多个方面,如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创新 性、社会影响力等,以及科研者的学术声望和研究团队的合作 能力。
(三)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价值取向异化现象
近些年来 ,将高校科研成果经济利益产出和科研绩效考 核制度挂钩已经成为高校科研评价的普遍现象 ,这就在一定 程度上使得高校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价值取向上出现异化现 象 。首先,科研绩效奖励制度通常侧重于对学术成果的数量性 评价,例如发表的论文数量或专利申请数量 。这种定量化的评 价方式忽视了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实际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下, 相关科研人员可能会追求快速发表大量论文 ,而忽视对于学 术领域的真正贡献 。其次,科研绩效奖励制度通常偏向特定领 域的研究,或者对于某些类型的成果更加青睐 。这可能导致其 他重要领域的研究被忽视 ,或者一些创新性的研究难以获得 认可和奖励 。在此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可能不太愿意冒险探索 新领域,从而限制了科研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此外,科研绩效 奖励制度可能给学术界带来竞争的压力,甚至引发不当行为, 如论文抄袭或数据造假现象 ,这对整个科研领域的诚信和可 信度带来了挑战。
( 四)盲目性追求科研成果产出而出现的评价形式化现象
在当前阶段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 存在盲目性追求科 研成果产出而出现的评价形式化现象 。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借 助科研绩效考核迫使教师追求学术产出数量 ,过度追求绩效 产出从而导致“结果导向”,注重量化指标而忽视质量和深度。 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论文数量 、专利申请等简单可衡量的绩 效指标,使科研人员过度关注短期成果的产出 。这种结果导向 的追求现象,使其更注重于发表扩散论文、申请专利等形式性 指标,而忽视科研的原创性、深度和学术影响力。其次,盲目追 求绩效产出容易导致研究领域的偏好或聚焦 。评价体系不同 程度地倾向于某些领域或研究类型 ,这可能使其他重要领域 的研究受到忽视 ,或者使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难以得到认可和奖励 。这样的情况下 ,科研人员可能会避免冒险和探索新领 域,限制了科研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高校科研评价流于形 式。
二、新时代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评价体系改革能够促进高校科研与产业结合 。在新 时代,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通过改革 科研评价体系,可以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更好地对接,推动 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评价体系可以设立与产业合作、科技 成果转化相关的指标和机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产业, 开展合作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评价体系改革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 。传统的 科研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论文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等指标, 忽视了科研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 。新时代科研评价体系改 革应该更加注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科技成 果转化等方面的评价, 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研究和重大 创新, 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研人 才。
再次,评价体系改革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随着 全球化的发展,科研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时代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应该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 ,评价体系可以设立相关的指标和 机制来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这样可以推动学 术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引进国际先进科研成果和经验,提 高高校科研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评价体系改革有助于提高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 。科 研评价体系改革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机制 ,更好地发 现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团队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提高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 地识别和支持具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和人才 ,避免资源浪费和 重复建设,推动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新时代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路径
( 一)搭建以质量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标准
新时代下高校科研评价的改革路径之一是构建以“质量 ” 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 。这种评价机制旨在更全面、客观地评 估科研成果的质量, 从而提升科研水平和推动科技创新 。首 先, 建立科研成果分类指标体系是评价改革工作的关键步骤 之一 。通过科研成果的分类,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制 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例如,可以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 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等纳入不同的评价维度, 以更好地 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质量和价值 。其次,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 手段和数据来源,充分考量科研成果的质量 。传统评价体系往 往依赖于简单的数量指标,很难准确评估科研成果的质量 。分 类评价机制应综合运用学术论文引用情况 、专利申请和授权 情况、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等指标,更全面地评估科研成 果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最后,评价结果应在科研管理和评价 的决策中得到合理运用 。分类评价机制应为科研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包括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职称的晋升和绩效考核等 方面 。科研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将激励科研人员注重科研质 量、提高创新能力,并推动科研活动朝着高质量、高效益的方 向发展 。此外,评价机制中还应注重对科研团队和研究环境的 评价 。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合作和支持 性研究环境 。评价机制应考虑团队成员的贡献、团队合作精神 和科研资源的支持情况, 建立科研团队评价和研究环境评价 的相应指标,以此来更全面地评估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 二)搭建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的改革路径之一是构建以“ 贡献”为 导向的灵活式评价机制 。这种评价机制旨在从实际效果出发, 更加灵活、综合地评估科研成果的实际作用和贡献,以推动科 研工作的有效性和社会价值的发挥 。首先,评价机制应注重对 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情况的评估 。传统评价体系往往 过于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 ,忽视了成果的实 际效果 。因此,新的评价机制应考虑科研成果在产业应用、社 会影响等方面的贡献,如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的实施情况等,全面评估科研成果的实际效力 。其次,评 价机制中应引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除了传统的定量 指标,如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等,还应考虑评估科研成果的质 量、创新性和影响力等重要因素 。可以采用专家评审、企业合 作部门的评估意见等方法,综合定性和定量的数据,更准确地 评价科研成果的效力 。此外,评价过程应注重建立科研成果的 长期追踪和评估机制 。科研成果的效力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 间的发展和检验,因此,评价机制应具备长期跟踪和评估的能 力,不仅要考虑成果的短期实际效果,还要关注其长期影响和 发展潜力 。最后,评价结果的应用要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动态 发展和激励机制 。评价结果应作为科研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依 据,用于科研项目经费的分配、人才评价和招聘等方面 。同时, 评价成果应该与科研人员的培育和职业发展相结合, 为科研 人员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其追求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搭建多种评价方法整合应用精准评价机制
在新时代下构建多向度评价方法组合应用精准评价机 制,能够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考察和评估科研成 果的品质、创新性和影响力,以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首先,评价机制中应引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评价 机制应同时考虑定量指标和定性评价,如论文质量、学术国际 合作、专利申请和商业转化等 。通过综合考量各项指标,更全 面、客观地评价科研成果的多个维度 。其次,评价机制中应注 重引入专家评估和同行评审等方法 。专家评估和同行评审能 够从学术领域的专业视角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入评价 。通过邀 请具有丰富经验和权威地位的专家进行评估, 以及邀请同行 学者进行评审,可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 同时,评价 过程中应注重保护评价对象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权益, 确保评 价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此外,评价机制中应建立科研成果的社 会影响力评价体系 。科研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和解决实 际问题做出贡献 。因此,评价机制应考虑科研成果在社会经济 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影响和推动作用,通 过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政策影响、应用和转化情况等进行 评价,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贡献。
( 四)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科研评价机制
除了搭建分类评价机制 、贡献导向评价机制以及整合评 价方法的精准评价机制外 ,还应该搭建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多 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 ,这种评价机制旨在通过广泛引入学术 界、产业界、政府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共同参与、共同评价的 格局,提升评价的公正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评价机制中 应建立起学术共同体参与评价的机制和框架 。学术共同体由 科研人员、学术期刊、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等组成,代表了科研 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与学术共同体的密切合作,可以 确保评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会、学术论坛 等形式,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和权威进行评价和讨论,形成多方 面、多视角的评价意见。其次,评价机制中应引入产业界、政府 机构等外部主体的参与 。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影响不仅限于学 术界,也对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等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评价机 制应引入产业界、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了解其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和需求,通过产 业界的技术转化实践、政府机构的政策认可等,综合评估科研 成果的应用效果和社会价值 。此外,评价机制应建立起透明公 开、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 。评价过程中的数据、评审意见等 应及时公示 ,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与科研人员和其他参与 主体分享评价结果,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立科研成 果评价的数据库和在线评审平台 ,促进信息共享和参与主体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的改革过程中,鉴于传 统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方面应构建以贡献 为导向的灵活式评价机制 、构建多向度评价方法组合应用精 准评价机制、质量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以及构建基于学术 共同体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 以此来推动科研评价的科 学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发展,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 和社会价值 。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的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包括高校、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建 立起更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科研评价体系 ,促进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1] 胡海琼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研究[J].才智,2022 (11):187-189.
[2] 陈笛 .新时代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分析及治理对策[J]. 闽江学 院学报,2021.42(03):120-128 .
[3] 韩兵,王欣 , 胡方洁 .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需求及对策研究 [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3):63-64.
[4] 童洁 .基于科研育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探索[J].科 教导刊(上旬刊),2020(07):1-2 .
[5] 刘娟 .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改革与创新 [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11):184-185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