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能力评价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4:5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城市韧性能力评估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城市系统 的韧性状态, 并识别出提高韧性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从生 态、经济、制度和社会多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能力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多源数据的支持下,对关 中城市群中各城市 2016— 2020 年的韧性能力指数进行评价, 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 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 变化 。 旨在为提高关中城市群韧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韧性,关中城市群,指标体系,能力评价

  本文综合选取了生态、经济、社会、制度四个维度 2016— 2020 年的代表数据,构建起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 素综合评价法,建立起城市韧性能力评价指数,并对数据处理 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 了决策参考。

  一、研究现状

  ( 一)学术研究现状

  韧性城市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 其定义已经形成一定的 框架概念,但其相关的研究依旧存在争议之处 。其中,数据可 得性的不足造成了已有的韧性评价体系只停留在了韧性的基 础定义,而没有深入体现韧性的本质内涵 。所以,从韧性的视 角出发, 学界研究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解读韧性以及韧性 城市的内涵,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只停留在了单一范 式的研究上 。但是,建立起一个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基础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可以直观地评 估一个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且有利于将概念与实操性的政 策相联系,引导政策制定者制定弥补城市韧性弱项的政策,从 而全方面提高城市韧性,更好地抵抗各种灾害 。提高城市的韧 性,同时也是在为解决城市安全风险、增加城市抵御灾害能力 提供策略方法,从而为城镇化稳固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基础。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搭建起了 许多种类的评价指标体系 。刘江艳等老师根据国外弹性城市 的理念和内涵,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 等四个方面构建起了国内城市灾害韧性评价体系 。陈娜等老 师以“社会、经济、城市体系与服务、城市管治”为框架,构建了 弹性城市评价体系, 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四个 准则层、多个领域和因子层的三级层次结构,得出各级指标的 排序权重,为弹性城市的实证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二)实践发展动态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压 力,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经济减速等问题挑战着城 市的承载力 。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城市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 盾,城市可能会因为矛盾激化和问题累积而失去竞争力,从而 进入衰退阶段 。因此,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大城市承载各类灾害的能力,提高城市韧性。随着韧性概念的不断发展,国内研究城市发展的学者越来越看重城市韧性的 能力建设和评价,就目前而言,许多学者 已经发表了对于韧性城市不同认知的许 多见解,学界关于韧性城市的概念研究的 文章数量逐年上升,对于韧性城市的概念 和特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框架。但对于城 市韧性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许多学 者积极地构建了城市韧性能力评价体系, 但这些评价的出发点和具体思路各不相同,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对于后续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进一步 发展、以及城市动态发展研究都缺乏直接的参考价值 。学界对 于构建城市韧性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从着手于全国地区普 遍化的评价,发展到针对不同地区的个性化评价,正是由于发 现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 需要根据一个城市的韧 性特征来构建相应的城市韧性能力评价体系 。 目前学术界相 关的理论模型的研究成果有 GIS 空间分析方法、文献研究法、 层次分析法、BRIC:社区基线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脆弱性和韧 性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等,其中所选取的视角、评价指标及其 数量都各不相同 。所选视角包括不同的地区、城市韧性的不同 特征,如:城市洪水治理和防灾减灾视角 。其中指标选取的数 量和具体内容也大不相同 。对于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分成赋权 重计算评价指数和定性描述两种方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 的

  在韧性城市和韧性能力评价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围绕生 态、经济、制度和社会等城市子系统在干扰中的恢复过程,以 抵御未来不确定性为导向,以多因素综合评价为方法,构建韧 性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和对比关中 城市群各城市韧性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和相互关系, 为求解 城市韧性能力影响因素和提高城市韧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意义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 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及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对于城市 韧性能力评价的意义主要分为现状导向 、政策导向及城市群 选取三个方面。

  1.现状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人口、经 济、文化高密度的城市越来越多涌现,对于聚焦高速发展的城 市来说,相当一部分过度重视发展速度而忽略城镇化的质量, 导致城市产业类型单一、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系不够紧密、城市 和城市间经济 、生态互动不足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考虑不充 分、不周到、不细致,都使得城市控制风险能力不足、抵御风险 方式单一、灾后恢复缓慢以及学习、适应风险意识较差 。在重 大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灾害的突然来临时可能遭受巨大的损 失 。且面对这些灾害,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仍需要更高级的调 控与援助来实现对灾害的应急措施与恢复, 城市本身缺少其 应有的韧性,不能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恢复和自我适应 。基于 这样的城市现状,我国亟需发展城市韧性程度高的城市群体, 树立韧性发展观念。

  2.政策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旨在提升 现代城市风险防控能力。韧性城市能更好地承受冲击,更快速应 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积极地应对 未来的灾害风险。城市韧性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这次项目的实施旨在找到与城市韧性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和模型,保证城市群体有机的、高质量的发展,提升各个城市风险防控和学习适应能力,从而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选取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1)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中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2017 年综合经济实力仅次成渝城市群,位居内陆地区第二位 。我国内陆地区面积广泛、开发建设面积尚小、发展潜力巨大,探究该地区各城市韧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代表性意义 。(2)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地区面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第二大城市群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建设“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使人口、经济要素向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集聚 。模式与我国很多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相类似, 数据分析研究与模型评价结论具有可推广潜力。

  三、研究进程

  (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图书馆信息平台 、网上查阅和导师指导等获取相关文献,结合所要抓取的实际数据,本文考虑了贴合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可能关联到城市韧性方面的因素,又结合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区地形地貌等生态条件 、特色产业等经济条件和地区人文特点等因素,最终确定了将要纳入评价体系的指标,具体如表 1.


\

 
  (二)数据收集

  主要参考陕西省年鉴及省政府 、市政府各部门的公开数据,获取关中平原城市群 2016— 2020 年各指标原始数据值。

  (三)数据标准化

  对于城市的各个维度细分指标计算其各自的指标的双向正极性和负极性标准化值(NorS+ 与 NorS-),考虑建立对应的数据值,以及数据值大小对城市韧性的正负向的影响。


\

 
  其中,NorS: 标准化值;xi:i 指标中所要进行标准化的值; xmin:i 指标中最小原始值;xmax:i 指标中最大原始值。

  得到所有指标的双向标准化值后, 这一步为后续的选择 评判做好了数据准备 。当某指标升高对城市产生负面影响时, 则记作“- ”号;当某指标升高对城市产生正面影响时,则记作 “+”号,最终确定了正确的、具有正负性的标准化值。

  ( 四)计算权重

  在数据权重方面, 根据 AHP 法对于总维度和各个维度细 分指标分别确定权重 。总维度分为四个维度, 分别为制度维 度、生态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各个维度所占权重均为 25% 。各个维度中的细分指标所占比重如表 2 所示。


\

 
  (五)建模计算

  利用以下公式计算获得各城市各年份的城市韧性指数 (Urban resilience capacity index):


\

 
  其中 ,URCI 为城市韧性指数,xi 为处理后的数据指标,wi 为权重。

  项目过程中的建模,为后续的权重调整预留了接口,可以 自主选择不同城市,填入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在“原始数值” 列,得到计算的韧性指数,依次可以方便评估比较某城市相对 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韧性指标情况。

  (六)研究结果

  利用数据模拟运算表,依据当前的已有的城市数据,依据 概念比重计算各个城市的韧性指数, 其横纵向对比及趋势如 表 3 所示。


\

 
  四、结束语

  从数据处理的结果可以看出西安市的城市韧性逐年增长,并且在其他城市数据下滑 的 2018— 2019 年,依旧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体现出西安市在 城市韧性上的稳定,且保持着不断的稳定发展。

  咸阳市在 2018— 2019 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指数一路下 滑,这一趋势与除西安市外的其他城市一致 。可能的原因是这 期间各项细节指标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作为中心城市的 西安基于更为雄厚的实力和韧性。

  除了西安,咸阳两座典型城市外,另外的四座关中平原城 市的韧性数据走势极为一致, 说明这四座城市的韧性发展模 式极其相似。

  当从同时期的各个城市之间做相互比较时,不难看出,西 安市的韧性数值始终大幅领先于其他城市, 从而体现出西安 在面对突发灾害时的应急能力更强。

  整体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咸 阳、宝鸡、渭南、铜川、商洛五座城市其韧性指数大幅低于中心 城市西安,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 。相关部门可以以此韧性指标 的考察范围和具体数值作为契机和指引, 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先进城市的经验,匹配自身城市的区位,以提高城市的韧性, 更有效且更快地成长。

  [课题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能力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 1] 赵丹,杨兵,何永,等 .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以北京 市为例[J].城市与减灾,2019(02):30-32 .

  [2] 刘严萍 ,何继新 .设施韧性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 向[J]. 灾害学,2021.36 (03): 153-159 .

  [3] 陈娜, 向辉, 叶强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弹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3(07): 146-150 .

  [4] 刘江艳, 曾忠平 . 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 电子政务,2014(03):82-88 .

  [5] 李智, 张书铭,李雪,等 .基于 AHP 与德尔菲法下韧性管廊评价 [J]. 山西建筑,2021.47(05): 187-189 .

  [6] 李亚, 翟国方 .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规 划师,2017.33 (08):5-11 .

  [7] 卢锐, 史津, 兰旭 .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脆弱性—韧性”评价指 标体系构建[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0.26(01):20-25+38 .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608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