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以《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2 11:56: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使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实施的“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能很 好地激发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性和 学生对知识认知的主体性, 提高课程教 学育人的实效 。该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 法的运用在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 得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 施意见》中就强调淘汰“水课”,建设“金课”,课程教学应以学 生为中心,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 法,培养出具有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拔苹及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教育部发布该实施意见的初衷 就是为了推动高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落实课程育人的根本 目标。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 法在课程中的运用, 能使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公安类专业的专业基础 理论课,如何高质量地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需要在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之下,根据本课程的特色、教学对象的 具体学情、师资和教学资源环境等,运用“主导— 主体”教学模 式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能 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
\

  一、“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的涵义及优势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是指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 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 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1] 。该模 式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 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 动性,通过教师的管理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不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另外又要体现学 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 、积极性,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 究,在对知识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不断追求中实现深度思考 和学习, 养成复杂思维的自觉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 力。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2]。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既避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模式中的教师主宰、“填鸭式”满堂灌、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不强 等弊端,也避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的忽视教师 引导和管理监督、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等弊端。“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整合以“教 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大教学模式的优势,做到扬 长避短,既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兼顾充分体现学 生的认识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积极 性,实现对学生高质量的培养。

  二、“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在《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的运用是通过混合式教学方法来实践 。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使得“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的理念在本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有 效发挥。

  (一)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优势

  混合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 或网格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 、启发 、监 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与创造性[3]。该教学方法不是将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在线学习 等机械地相结合, 而是充分地将线上线下 、课堂内外有机结 合,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深度融合,既要发挥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监控好学习这一全过程;又要充分 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性,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出学习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知识的习得与能力的提升是在其主动 建构的过程中完成。

  混合式教学方法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不再局限于课堂时 间,而是将时间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从空间维度上来 看也不再局限于教室, 而是将空间从教室拓展到了网络线上 空间; 从学习的深度来看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低阶学习 层次的识记 、理解和运用, 很好地延伸到高阶学习层次的分 析、评价和创造 。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兼顾教师 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为学 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 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很 好地发挥“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的理念,坚持了“以学生为根 本”,有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中的 体现

  《公安学基础理论》 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贯彻“主 导— 主体”教学模式的理念,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课前阶段 、课 堂阶段、课后阶段三个方面来了解:

  1.课前阶段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在学习通等教 学网络平台上建好网课 。该网课的内容就包括高质量的教学 音视频、PPT 教学课件、教案、教学题库、教学拓展资源等 。教 师课前对授课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在授课班级中打乱男女性 别和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异质性进行分组, 然后通过学习通等 教学平台发布课程学习任务和要求, 明确学习知识内容的重 难点, 布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和所在小组讨论完成的课前 考核作业并同时告知学生该作业成绩计入课程最终考核成 绩 。学生通过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收到教师课前发布的学习任 务后,在教师发布的任务驱动下,根据自己个人的时间安排完 成教师课前发布的在线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中如遇到疑难 问题可以通过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发布讨论,或和自己小组同学讨论后再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发布讨论。 教师收到学习通等教学平台的通知信息后, 可以及时地通过 在线平台参与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问题,解决疑 惑 。当学生通过课前在线学习按照要求独立完成或者小组讨 论完成教师课前发布的作业时, 教师将学生们完成的作业交 给学生们交叉互评 。在交叉互评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站在批判 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 师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再做总评, 并及时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 生 。教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未按时间和要求完成教学平台发布 的学习任务和课前考核作业, 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向该生发布 督促完成学习任务的督促信息 。教师在课前发现学生通过自 学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熟练, 可以一对一推送更多的拓展 资源让学生去学习或推送更加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 究, 从而提高学生深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因材施 教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监控,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这种在线学习方法,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按照识记、理解和运用的层次不断深入。

  2.课堂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课之前总结学生课前在线学习 的情况, 对学生通过课前在线学习掌握本节授课内容知识点 的效果进行学情评估, 对通过教学平台课前讨论交流还未解 决的疑难点进行梳理 。在课堂上课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对 课前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通报; 其次对前次授课内容的重难 点知识进行简单回顾; 然后根据课前在线学习效果的学情评 估对本次课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其中教师应着重对本节 课授课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和课前通过教学平台讨论交流未解 决的疑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讨论和 要求各组将自己讨论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通过分组 协作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 发挥学生自己对知识认知的主体作用, 在主动积极性下展开 对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养成复杂思维的自觉,培养学生思考和 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总之,我们希望在教师的 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知识认知的主体作用,通过师 生情感沟通和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在情景分析和复杂问题的 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复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 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进阶到分析、评价和创新。

  3.课后阶段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时,教师布置具有开放性 和挑战度的问题作为课后考核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或社会实践后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上完成 。学生在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疑问时可以通过学习 通等教学在线平台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通 过在线平台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疑 。学生在规定的课后时间内 通过探究和实践, 将完成好的作业发布于学习通等教学在线 平台,并交由其他同学互评 。教师最后在学生互评后的基础上 进行总评,并将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和进行登记备注 。总 之, 我们希望课后通过对具有开放性和挑战度的问题进行探 究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一步地巩固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复杂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 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 初级创新。

  三、教学效果与思考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在“主 导—主体”教学模式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后,师生互动 、 生生互动呈现得更密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高了,学习 态度更好,学习合作精神也更强,上课的抬头率和课堂活动的 参与度都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更好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能得到正确的树立,对熟练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复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更强。

  (二)教学思考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公安学基 础理论》课程教学的运用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 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积极性,使课程育人目标的 实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对该模式和方法 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我们总结思考如下:

  1.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积极性。在教学中, 实践“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时,应始终 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理念 。在教学 中,教师应当思考“把学生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学 习能够学到什么知识和能力”“学生将来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职 业胜任力”等问题,并紧紧围绕这些育人目标开展教学 。同时, 教师也应当看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在 知识的探究中对知识具有建构的作用 。如何充分的发挥学生 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积极性? 教师首先需要尊重和相信学生 在自主学习中具备对知识建构的能力, 另外也应当理性的看 到学生学习的惰性, 因而需要教师采取积极的引导方式去激 发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习主 体积极性, 培养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态 度和主动积极思考复杂问题的思维自觉及自我提升创造性解 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教师是辛 勤的园丁,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 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其首要必 备条件就是教师须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去积极引导和启发学 生,精心培育学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在课程育人 中需要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 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形成崇 善向上的高尚品质 。教师需要以“蜡烛燃尽泪始干”的奉献精 神将自己大量的工作生活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教学设计 、 网络课堂搭建 、师生交流互动、在线咨询答疑、教学题库建设 和学生作业批阅等教学环节的工作中,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 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另外,该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方 法的运用, 也需要教师具有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技 能, 在课程教学设计的全部阶段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线网络 平台和其它信息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 源环境条件 。因此,我们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利于充 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搭建好教学平台,整合资源达到优势互补。“主导— 主 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施主要依托“线上”和“线 下”两块教学平台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搭建好“线上”教 学平台和“线下”教学平台。“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需要有稳 定流畅的网络环境、完善的在线课程建设、精美的教学课件 、 详实的教案、丰富的教学题库和拓展资源等。“线下”教学平台 的建设需要教师利用课堂、课外实训场地进行精心设计,充分 发挥“线下”师生能面对面地实现情感交流和沟通互动 、生生 互动及能实践操作运用的优势 。因此,搭建好该模式下混合式 教学中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平台,整合两平台的教学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4.用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与“学”。在课程教学中要 充分地调动混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学 生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需要用好激励机制 。通过激 励机制的运用对教师的积极表现予以奖励, 是对教师在“主 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施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引导、 启发而乐于奉献的肯定,有利于鼓励教师再接再厉;通过对学 生课程考核中增加学生学习过程化考核的比重, 有利于激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积极性。

  5.积极创新,丰富好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形式 。当前,“主 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为本课程育人 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优的路径 。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我 们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在积极地运用好不断创新的 信息化技术手段下, 丰富和发展好该模式下混合式教学的内 涵和形式。
\

  四、小结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激 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在知识认知过程中 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但是,课程育人永远在路 上,如何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高质量地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我们今后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丰富和发展“主导— 主 体”教学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2] 何克抗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 电教理论 讨论,2000(02)
  [3] 何克抗 .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 中国电化教育,2004(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293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