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研究生学术不端心理干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9 11:33: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通过利用认知行为理论,对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 行为的种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 原因既包括社会道德环境的缺失 、监督机制及惩戒措施的不 足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其自身心理认知偏差等内部因素 。应当 通过诸如社会、高校、家庭等多层面的教育和引导,纠正研究 生错误的、不理性的认知 。 同时通过进一 步健全监督机制,加 大惩戒力度, 从而对研究生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心理和行为 起到震慑作用 。通过直接和间接干预等方式对研究生学术不 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认知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研究生学术 不端行为开始变得屡见不鲜。2016 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预 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 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 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202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联合教育部发文 《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强调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 证,要突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相关文件的不断出 台说明了我国高校关于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严峻形势, 这值 得引起我们的广泛深思。

\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考研人数逐年攀升,研 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队伍也开始变得越发庞大 。但 随着人才“数量”扩大的同时,“质量”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学 术不端行为已成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道路上的 一 块绊脚 石 。研究生学术不端作为一种学术投机行为,是研究生培养目 标与社会制度需求下错位的产物 。目前,高校中的学术不端事 件不再只是一种既存的沉默事实, 它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群众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及教育公平和学术价值的信心动摇 。从其 成因来看, 学术不端的影响因素常被归咎于内部自身因素和 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学术研究, 究其实质是个人出于主观意识的科研行为和 实践活动,是对于自我目标的追求和志趣使然,目的在于对未 知世界的探索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这应该是一个自律的活动。 但由于受到外在环境的压迫和影响, 以及自身存在的错误认 知,部分研究生群体违背了探索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初衷,而误 入了学术不端的歧途 。这种错误的认知行为,不但对研究生个 人的成长发展、能力提升起到严重的消极滞后作用,同时也不 利于我国科研环境的提升和学术氛围的营造。

  无论是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学术界来说, 学术诚信都是重 中之重, 与社会诚信密切相关, 而社会诚信又关联到社会风气、人们的道德精神水准等方方面面 。 因此,对于研究生群体 中存在的学术不端心理,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一 定的方法手段对其思想行为进行干预矫正。

  二、概念界定

  ( 一)学术不端

  关于学术不端的概念界定,李志民指出,“不端”是一种缺 乏科研理性的心态,“端”即可理解为“端正”,即科研人员遵循 科学理性,基于伦理常识和逻辑基础,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及实 践活动从而得出的科学结果 。蒋寅指出,学术不端是为谋求个 体或群体利益, 而有意识地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 。陈银飞指 出,学术不端行为即为科研工作者违反公认科学规则的行为。 翁鹭滨提出,学术不端即有意使用欺骗的方式,以便达到不正 当目的的行为,亦可称为学术腐败 。周祝瑛等通过总结归纳多 国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后指出, 学术不端是科研人员主观意 识上采取一系列不正当的方式, 从而在学术领域获得名声和 利益的行为。

  综上可知,各国专家学者、机构组织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 大致相似 。显然学术不端是一种带有极强主观意识的行为,因 此,应当将目光聚焦在由内在意识影响而产生的实践活动中。 由此可将学术不端定义为在科研学术活动中不遵守规范,违 背学术道德与诚信,脱离学术轨道的一系列不正当行为。

  (二)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的结合 。认知理论 将认知看作主体通过对信息 、经验等进行加工学习而获得知 识、记忆的过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对于一些“积极”结 果的过度追求,而忽略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可能会 导致不良结果,同时影响身心健康 。错误的行为与错误的认知 密切相关,由此说明认知对于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 。认知 疗法的创立者阿伦·特姆金·贝克提出,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 中介,不良行为的产生与其歪曲的认知相关 。认知疗法的重点 在于矫正扭曲的思维方式, 并进而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替 代错误的思维方式 。认知和行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通 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通过改变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认 知在个人情绪和具体行为中具有中介、协调作用,直接影响个 体最终采取的行动 。通过改变个体错误的、不理性的、不切实 际的认知,可以改变其错误的行为模式。

  错误的行为来源于错误的认知 。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学 术不端现象来自于一种对于自身内在学术追求的错误认知, 以及外部学术机制存在的巨大压力和不良学术风气诱导,内 外双重因素所导致的违背学术伦理的错误行为 。但本质上仍 是自身认知的问题,既想获得学术上的收益和成果,但又不愿 付出与之相对应的辛劳。“自作聪明”地妄图通过投机行为找 到一条“捷径”。这种认知上的差错是致使学术不端行为出现 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树立研究生群体正确的科研学术价值观,从根源上解决由错误认知而导致的错误行为。

\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自 2006 年起, 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多个文件 、规章对于学 术不端行为的表现进行了界定,学者们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教育部 2016 年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 法》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认定 。确认被举报人在科学研 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 的, 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 端行为: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 究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 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 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在申 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 虚假学术信息;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 、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 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 内部个人因素 。江利平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术价 值观上的功利主义趋向是致使研究生“铤而走险”走上学术不 端这条歧途最大的影响因素 。郑龙章指出,当前部分研究生在 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过程中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作风, 企图 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学术成果, 甚至以此谋取利益 等 。李鹏等人将学术不端现象的部分原因归结为研究生投身 学术研究目的的功利性 。赵君长期专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 研究 。他认为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个人因素是心理动机和核 心自我评价,这里提到的“核心自我评价”在其他学者看来就 是“自我效能感”。朱勇等人将研究生群体学术不端内在影响 因素囊括为三个方面,包括学术动机的异化、学术道德素质的 低下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的匮乏。

  部分研究生群体对于学术目标的错误认知, 对于自我能 力的错误评估,以及对于学术科研价值观的歪曲,这些内部个 人因素, 作为重要影响因子致使研究生群体学术不端行为的 出现。

  2.外部环境因素。(1)道德教育环境的缺失。研究生群体道 德素养的形成与社会、家庭、高校的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其中 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基础,科学的家庭德育是根本,积极的 学校教育是核心 。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 而在市场经济化的大背景下,“利益最大化”成为了社会运行 的基本原则,“急功近利”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作 为纯洁之地“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也受其浸染。“成本— 收益” 原则几乎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 但科研学术的进步有时需要 的正是一种不计得失的无畏奋进心理, 所以当个人开始在学 术探索的过程中计较得失时, 那么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将会 如影随形 。 同时,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家庭教育也存在 诸多问题 。欧阳鹏等人指出,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部分家庭 教育较为激进,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没有向孩子灌输 正确的德育价值理念。“以分论英雄”成为家长鞭策孩子学习 的至理名言,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的洗礼下,学生极易形成只 看“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错误认知心态 。当面对研究生学习 阶段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较大压力时,便易于陷入学术不端 的歧途 。在学校教育方面,程孝良等人强调中学对于道德教育 的重视尤显不足,同时缺乏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和方法 。这样 带有“缺陷”学生进入大学后,如若大学诚信教育与导师示范 教育弥补不了学生道德方面缺陷, 就会增加学术不端行为出 现的可能性 。(2)监督机制及惩戒工作的缺陷 。程孝良等人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指出,在当下的学术科研环境中,学术不 端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因此,研究生群体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实际上是研究生在衡量得失后“理性选 择”的结果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收益大于成本的错误认知,会 促使一部分有毕业或发文章需求的学生铤而走险 。而行为成 本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监管不到位 。祝光英指出由于部分 主体间的利益瓜葛,从而致使学术监督惩处的虚置化 。由此可 见,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让部分抱有错误认知的研究生群体有 了可乘之机 。吴高波指出各个高校对于学术不端现象惩处的 力度轻重不一 。有些高校从严从重,有些则只是一些无关痛痒 的内部处理,因此,很难对那些有不端思想的研究生起到足够 的震慑作用 。当下大环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方式较为 单一,并且如果仅靠高校内部的惩治措施恐难以根治,因此, 迫切需要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法律层面的威慑力。

  四、认知纠偏与干预路径

  按照认知行为理论所述,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二者不可分离 。针对研究生群体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应从根 本上纠正研究生群体的错误认知,并从多方面切入进行干预。

  ( 一)认知纠偏

  部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不是 一 时的心血来 潮,而是通过多方因素长期累积而造成的错误认知,并在这种 错误认知的推动下,步入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歧途。俗话说,“解 铃还须系铃人”,对于根治学术不端现象的突破口还是在于学 生自身的认知方面 。应当引导研究生群体树立正向的科研学 术价值观,构建个人积极的认知系统 。问题根治需要多方的共 同努力,应努力搭建社会、家庭、高校、研究生个人四位一体的 教育指导和治理体系。

  (二)干预路径

  1.外部环境干预。(1)增强道德教育。杨超认为社会道德教 育关系到国家发展,及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的终极角力 。研究 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社会道德教育对其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 。凡景强指出应将社会正向的价值观念融入 社会道德治理中,从而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 。党的 十八大提出,应当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通过正向的社会 价值观念来支持良好的社会心态, 并将其渗透落实到社会实 践活动中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 的思想价值观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向其传递 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要及时予以批评和制 止 。因此,树立良好学术道德,首先要家庭父母对学术研究有 正确的态度,从小培养成才先做人,做人德为先的价值理念 。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 陈翠荣等人提出应在高校开设学术道 德教育相关课程, 使学生能够通过日常学习意识到学术不端 行为的潜在风险和危害 。周洁指出部分研究生群体对于学术 规范及学术道德的了解渠道有限,因此,高校应开设相关专题 讲座,进而便于培养研究生群体学术规范意识 。顾越桦一方面 强调学术道德系统化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提出导师在学 术道德范例上的模范带头作用 。(2)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惩处 力度 。郭汉丁等人强调,在高校内建立有效的学术监督机制其 核心在于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 导师及高校较易发现感知学生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相 关意图 。 自 2002 年起,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率先成立了学术 道德委员会,在其带动下,我国其他高校陆续成立了科研诚信 教育管理机构, 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不端 行为已经有了防微杜渐的意识 。高校学术监督机制要内外相 互依托,内部为主,外部为辅,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 度地打击根治部分高校学生在科研学术方面存在的不端认知和行为。应强势发挥外部监督的有效机能。政府相关部门与社 会监督机构可以与高校合作, 对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进 行监督,并提供详实有效的举报流程及结果反馈系统 。 同时,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 应善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人工智能 技术等,构建学术不端数据平台 。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及其舆 论力量足以使有学术不端倾向的相关人员忌惮不已 。最后,期 刊及出版社,作为学术论文发表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应加强对 论文的检测把控,发挥同行评议审核作用 。应通过全方位,多 角度的监督及合作机制,构建起一张属于学术界的“天网”,从 而有效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控水平 。对于违背学术伦理 道德的行为,应当秉持“零容忍”的处理态度,一经发现,严格 惩处 。必要的惩罚手段,不仅是对学生群体错误行为的惩戒, 同时也是对其他有类似错误认知学生的警醒和震慑 。应当使 科研诚信制度拥有“利齿”,对于直接责任人,陈巧玲指出应实 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评优奖励资格,对由于不端科研行为 而已经取得的项目成果进行荣誉奖项予以撤回和取消, 如研 究生的毕业资格和学位申请等 。对于学术不端法律方面的责 任追究,严燕认为应当根据其行为主体身份、具体情节及社会 影响程度设立法律责任基准线 。张慧芳指出虽对学术不端行 为无需单独或专门立法,但应健全相关程序性制度,实现查处 程序的规范性 。学术不端行为法律层面惩处制度的提出和完 善,进一步突显了整个社会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和打击。

  2. 内部自我干预 。研究生学术不端作为一种学术投机行 为,是研究生基于收益与成本均衡,在自身错误认知下得出的 “满意答案”。研究生选择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是源于学术不 端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的 风险偏低 。还有部分研究生是由于对于学术规范不够了解,而 无意造成的学术不端行为。应打破这种错误的“理性”认知,从 自我内部杜绝可能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想法 。通过不断 学习,在提升自我专业价值素养的同时,明确学术规范的警戒 红线 。想清楚专业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方向,树立自身正确的学 术科研价值观 。此外,研究生自身内部消化与吸收也是十分重 要的,应当增强自身学术身份认同感,将勤勉与探索作为自身 专业学习过程中始终铭记的风向标。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进一步扩招,我国的研究生数量 也在迅速增加,但这也对研究生培养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研究生的整体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良莠不齐, 导师由于学生 数量及其自身学术追求, 难以花费大量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学 生 。研究生阶段极为重视自我学习能力,而在应试教育下通过 填鸭学习一路考上来的学生在此阶段很容易失去方向和 目 标 。当下社会环境存在一种“唯结果论”的风气,过于注重成果 而忽视过程的学习,学生的科研心态很难沉下来静下来 。没有 足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且面对巨大的毕业压力,加之我国关 于学术不端的惩处措施尚不完善, 所以一些研究生在内外部 各方面的压力下, 就极易走上学术不端的歧途 。作为国之栋 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群 体的学术不端现象应当引起社会、高校、导师、学生自身的广 泛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术不端现象的 可能性。

  参考文献:

  [ 1] 高 等 学 校 预 防 与 处 理 学 术 不 端 行 为 办 法 [EB/OL]. [2016-06-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 07/t20160718_272156.html.

  [2] 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 0928_492182 .htmlivk_sa=1024320u.

  [3] 戎华刚 .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1):43-48.

  [4] 余应鸿 , 张翔 .有限理性境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生成机 理与治理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 (06):35-41 .

  [5] 王智超 .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的新进展—评《法理与 学理: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21.(06):2 .

  [6] 朱邦芬 .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学与 社会,2019.9 ( 1):34-40 .

  [7] 李志民 . 关于学术理性的一些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06):4-6.

  [8] 蒋寅 . 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社会科 学论坛(学术论坛),2009 (09):30-63+1.

  [9] 陈银 飞 . 道 德 推 脱 、旁 观者沉 默 与 学术不端[J]. 科学学研究, 2013.31( 12): 1796-1803.

  [ 10] 翁鹭滨 . 学术期刊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和作为—— 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反思[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01):73-75.

  [ 11] 周祝瑛 , 马冀 . 学术不端治理的国际经验探析[J]. 比较教育研 究,2018.40(09):87-94.

  [ 12] 高思 ,郑建辉 , 薛彦华 .基于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的我国学术 不端行为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 (06):93-99 .

  [ 13] 吴杰 , 郭本禹 . 阿德勒心 理治疗对我国高校心 理咨询的启示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90-93.

  [ 14] 张艳 . 刍议合理情绪疗法与贝克认知疗法的异同[J]. 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67-68.

  [ 15] 江利平,邓毅 , 卢勃 . 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子调查 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58-62 .

  [ 16] 郑 龙章 .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 为分析[J]. 高等农业教 育 ,2011 (06):74-77.

  [ 17] 李鹏 , 宋晨虎 , 万昆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治理措施研 究[J]. 吉林化 工学院学报,2018.35(02):51-54 .

  [ 18] 赵君 , 鄢苗 .科研不端行为的概念特征、理论动因与影响因素 [J]. 中国科学基金,2016.30(03):243-249 .

  [ 19] 朱勇 ,杨蕾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J].教育教 学论坛,2013(52): 163-164 .

  [20] 欧阳鹏 , 胡弼成 . 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J]. 大学教育 科学,2018(04): 10-17.

  [21] 程孝良,倪师军 , 曹俊兴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 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08):15-19 .

  [22] 祝光英 . 学术腐败防治问题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0 (03):57-59 .

  [23] 吴高波 .预防治理高校学术雾霾的思考与对策[J]. 中国成人 教育,2016(04):43-46.

  [24] 社会工作概论[M].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07:282 .

  [25] 杨超 .我国道德治理的现实背景及实施原则[J].道德与文明 , 2018(05):145-149 .

  [26] 凡景强 .社会道德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实施路径研究[J]. 重 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1): 17-23.

  [27] 杨松,赵方昕 .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术道德[J]. 产业与科技 论坛,2021.20 ( 16):9-10 .

  [28] 陈翠荣 , 胡成玉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 理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85-87.

  [29] 周洁 .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 、原因及对策 分析[J]. 江苏高教, 2014 (06):112-114 .

  [30] 顾越桦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 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6):59-63.

  [31] 郭汉丁 , 张印贤 ,马辉 , 李芬芳 . 高校学术监督体系构建及其运 行机理研究架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 11-14 .

  [32] 赵磊 , 张俊杰 ,孙楠 , 崔卫芳 .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治[J]. 中国高校 科技 ,2014 (05):34-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27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