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古诗词主题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10:16: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以应试为基本目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古诗词课堂枯燥无味,对于诗词的作者、题材、意象等内容缺乏整体感受与理解,与古诗词内容的人文性相分离。文章阐述了主题、主题教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主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性,提出了以主题方式整合古诗词资源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教学,语文学科
 
  一、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背诵优秀诗文的基础上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创新的教学方法,完整的教学步骤,全面的教学评价,彻底摆脱过分解读以及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理解与感悟能力,最终达到核心素养的提升,使之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主题教学作为课程整合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被逐渐运用在教育实践中。窦桂梅首次提出将“主题教学”应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主题教学法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体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


\
 
 
  二、相关概念
 
  (一)主题
 
  “主题”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在教育领域中,“主题”最先出现在班级管理中,常以“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的形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主题是围绕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特点、语言规律等确定的核心语词,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具有相互联系、动态的意义群,形式上的语言意义群构建“立体的”主题。本文将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概念界定为: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这个核心对教学诸要素起统摄作用,整合多种学习资源,使各要素相互配合、协调运转,进而实现教学功能最大化的方法。
 
  (二)主题教学
 
  窦桂梅曾对主题教学做出定义,主题教学是一种“在充分重视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主题,通过和多个文本的碰撞融合,以及在注重过程的文本解读中,构建主题意义的开放性教学”。主题教学通过“主题”筛选信息、整合多个文本和课内外资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实现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实现主题意义的建构,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与阅读经验,并且能对这种经验自主迁移,实现知识的生长和创造的教学方式。
 
  三、古诗词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消除了传统教法的弊端
 
  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通常采用“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三步骤,其中将诵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这种方式常常割裂了古诗词中文字品味与感情领悟的关系,学生在背诵基础上只能得到肤浅的理解,缺乏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忽略了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性与应用性,对于古诗词的作者、类别、情感、意象等内容缺乏整体感受与理解。主题教学法首先改变了被动接受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现状,打破了教材禁锢,在同主题阅读鉴赏中进行思想的交锋,与作家作品观点相碰撞,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古诗词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以组块的方式进行学习,将原本松散的古诗词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扩宽了知识广度,增加了对古诗词的积累。最后跨学科的整合,实现了诗歌教学与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融合,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形成了一场“美”的视听盛宴。
 
  (二)符合统编教材要求
 
  语文统编本教材全面全学段推行,更加突出了新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词比例较人教版大幅提高,尤其在小学阶段,除了在古诗词数量、范围、题材、拓展外,其结构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是双线组元,一条线索是人文主题,集中于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另一条线索是语文要素,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策略,随着学习的推进增加难度,具有明显的梯度性。由此可见,部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在同一主题下,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以及单元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四、古诗词主题教学策略
 
  古诗词主题教学是开放而多元的,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单元主题、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定教学内容的“主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我们鉴赏解读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意象、作者、题材等角度确定主题,依据主题将零散知识点进行分类和统整。
 
  (一)依据意象整理文本,以意象为教学主题
 
  意象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诗词中的意象不但有特定的意义,大多数还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它把单调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每一个文字都饱含诗人的情思。教师以意象入手,利用其进行多篇诗词的统整,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与发现其使用规律。
 
  学生掌握常见意象的用法,为古诗词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能感知整篇诗文的情感基调,大致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找到开启诗人心灵的“钥匙”,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准确、高效地鉴赏古诗词。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有风、月、花、夕阳等自然意象,除此之外,还有历史典故、节日、人文相关的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一般在古诗中用作由月亮本身引发的离愁别绪,可以以“月亮”这一意象扩展开来,以“赏月”为主题进行教学。首先通过游戏确定主题,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诗文,以比赛“飞花令”或游戏“击鼓传花”等方式导课,让学生说一说,你积累了哪些含有“月”的诗句。其次开展多种方式的诵读深入主题,例如:教师范读、对比诵读、反复吟诵等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释析要点,引导学生猜测大意,并感悟月亮与本首诗情感的联系,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月亮在某个时刻和某种情境,变成了吐露心声,倾诉情感的对象。最后以“在我手写我心中”延伸主题,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自己想对月亮抒发的情感,以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并与大家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在了解“月”的意象后,就能更深切感地受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深秋静夜的寒意与萧瑟;感知诗人李煜在《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体会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遥隔千里、身处异地的两人对月相思的情感。根据意象确定的主题,能够帮助学生挖掘古诗词的深层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通过意象的联想,提高古诗词的使用率,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热爱。
 
  (二)依据作者整理文本,以作者为教学主题
 
  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诗人的经历与情感,显现出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这为古诗词主题教学提供了思路。在古诗词主题教学中,教师将作者作为教学的主题,整合作者多篇诗词作品,将多篇诗词以串联、对比的方式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寻找同一作者诗篇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效率。

\
 
 
  学生掌握常见诗人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个人经历,就能够将相似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所学的古诗词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诗人的相关知识脉络,在潜移默化的整理积累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出作者的情感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语文教材选编中诗人出现频率较高的作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每位诗人的总体风格都有所差异。杜甫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他用古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可以以“杜甫的爱国之心”为主题进行学习。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确定主题,比如“杜甫与樵夫”的趣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分享他知道的故事,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探究中深化主题,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将杜甫的诗分别从创作时间和诗人情感变化两条主线进行串联,从《春夜喜雨》到《绝句》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杜甫的情感由积极乐观、志存高远转变为多愁善感、忧国念家,再到表达出忧国恤民的变化,结合诗人创作背景,由诗人创作风格迁移到诗人的高尚人格以及为国为民的忧思和无私牺牲的伟大精神品质。最后在仿写中延伸主题,仿写内容要充实具体,精练生动,避免重复啰嗦,可以以课后小练笔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根据作者确定的主题,帮助学生从作者了解单篇作品,再以多篇作品深入作者,提升对古诗词的感受力,使学生对古诗词及作者的理解和评价更为详实、全面。
 
  (三)依据题材整理文本,以题材为教学主题
 
  题材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或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通过自然景物与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他们对景物和事物的情感或评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古诗词题材。同一类题材的诗中通常表现出相同的表达技巧、情感内容、审美倾向。能够抓住诗歌自身所蕴含的题材,就是作为主题教学的最好素材,也是目前教师较为常用的手段。教师可以把古诗词的题材当作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题材入手,把同一题材的作品归纳为一个主题,引导小学生学习不同的诗词题材,总结不同诗词的主题价值。
 
  学生通过题材类型的积累,能够促进深度学习。从一首诗到一类诗的学习,可以促进小生逐渐形成对诗词的独立见解,在各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情感。
 
  语文教材常见的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怀人诗等。在小学阶段田园主题的诗较多,它常常通过描写山水田园的景色,表达诗人对美好的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劳动生活的歌颂。田园诗的特点通常是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可以以“田园诗”这一题材扩展开来,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进行学习。首先通过多媒体导入的方式确定主题,通过微课或音频让学生看一看春种、农忙的辛勤忙碌场景,听一听晚饭后农家小院里大人和孩子们又在说些什么,说一说这样的田园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不同。其次在想象中深入主题,此刻你就是诗中的孩童,分小组讨论《村居》中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小儿垂钓》中,学垂纶的快乐,《稚子弄冰》中脱冰作戏的活力与快乐,入情入境,在想象中朗读、思考、表达发现诗歌背后的人物心理,感受出古诗中孩童的懂事,勤劳。最后再在写作中延伸主题,把古诗词与习作结合,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在田园诗歌题材学习后,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什么改变,如何做一个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人。根据题材确定主题,逐渐提升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探究古诗词的审美情趣,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五、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宝库中如珍珠般闪亮的一部分,尤其在小学阶段又是学生系统学习古诗词,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将主题教学法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选用适当的“主题”,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带动多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改变单篇教学和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让学生真正成为古诗词课堂的主人,实现跨越千年与诗人的对话,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李荣丽.主题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导师:杨允,郭寻梅.渤海大学,2019.
 
  [2]董雅芳.统编本初中古诗词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究[D].导师:李霞.湖南师范大学,2020.
 
  [3]夏海连.主题教学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导师:肖祥彪,付海明.湖南科技大学,2020.
 
  [4]赵学斌,刘再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39-40.
 
  [5]陈秀杰.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2,(01):105.
 
  [6]李晶.论小学语文主题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J].亚太教育,2019(12):106-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40526.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