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云南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竞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在新的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国咖啡出口主要地区的云南,以打造“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梁”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咖啡出口贸易,对于提升云南咖啡国际知名度、促进咖农增收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目前云南省咖啡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契机,提出加大云南咖啡品牌培育,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出口促进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云南咖啡,出口贸易
当前,高原特色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云南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云南咖啡出口在总出口量中排行第三,仅次于蔬菜和烟草。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云南省陆地与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接壤,与南亚、西亚临近,并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云南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省份,“一带一路”倡议为云南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带来无限机遇。本文以此为契入点,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咖啡出口贸易将面临哪些问题,以及找到云南咖啡出口贸易促进的策略。
一、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概况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咖啡其产量和消费量均高于可可与茶叶。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咖啡具有香气浓郁、滋味可口等特点。1892年,咖啡作物由法国传教士从越南引入云南以来,云南咖啡种植历史已有上百年。云南所产咖啡以颗粒均匀丰满,有较强烈的焦糖香以及杏仁核果香气著称,同时还有较柔和的果酸味以及淡淡的甘甜味,在市面上十分受欢迎。如今,云南省咖啡的种植面积、产量在全国占据了98%以上的份额,在咖啡生产和出口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云南省咖啡种植基地、咖啡园主要分布在保山市、德宏州、普洱市、临沧市及西双版纳州。德宏被称为“中国咖啡之乡”;保山市有荣获世界“尤里卡”金奖的潞江坝小粒咖啡,其品质极优;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78万亩,产量达5.7万吨,咖啡产业面积、产量及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普洱市积极打造“普洱咖啡”品牌,目前有30余万亩咖啡获得了4C认证,10万余亩获得了CP认证,2.8万亩获得了有机认证,2万余亩获得了雨林联盟认证和UTZ认证。同时,普洱咖啡荣获中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十强称号,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云南和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从而推动了云南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云南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和生产基地。2010—2019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19年种植面积为156.73万亩,占全国咖啡种植业土地面积98%以上。2020年,天猫平台的云南咖啡消费规模达2.45亿元,同比大增135%,云南咖啡品牌的数量也增长了80%。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咖啡出口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云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省份的云南,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飞行器”,在发展方向上,依托云南西与缅甸接壤,南和老挝、越南毗邻,连四方接三国的特殊地缘区位优势,通过咖啡贸易,构筑以“云南—老挝—越南”为基础,辐射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东南亚咖啡产业圈,逐步介入老挝、越南咖啡原料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基地建设,解决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规模受可扩植面积瓶颈制约的问题。在区域布局上,打破现有咖啡种植和生产企业“四纵五列”之态,以资本为纽带,优质咖啡企业共同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云南咖啡”整体品牌形象,为云南、亚洲谋取环球咖啡定价权、话语权。
在全国的咖啡出口贸易中,云南咖啡出口占到了99%的比重。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云南省咖啡出口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2017年,云南有超千家咖啡企业,涉及从育种、种植、加工到消费饮品生产、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其产品远销日韩、欧美、中东等地,咖啡已经成为云南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2019年,云南省出口咖啡豆及相关附加品5.47万吨,其中未焙炒未浸除咖啡碱的咖啡出口占总出口的94.3%。
云南咖啡主要以初级原料形式出口,六成以上出口产品是未焙炒未浸除咖啡碱的咖啡,即咖啡生豆原料。主要的出口市场有欧洲市场、亚洲市场和中东市场。欧洲市场主要是直接收购咖啡生豆,而亚洲市场和中东市场会掺杂三合一速溶咖啡以及咖啡粉。目前,云南大部分咖啡企业都是需要中间商帮忙联系国外市场的客户,把咖啡豆销往国外市场,比如雀巢、星巴克等世界咖啡巨头。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咖啡出口贸易面临的机遇
(一)中欧班列的运行使双边咖啡贸易合作进入快车道
随着中欧班列建设开通,昆明铁路局与后谷咖啡公司联合打造的“滇新欧”新昆明至欧洲咖啡国际货运专列使得从云南到我国咖啡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仅需15天,与海运30至40天相比较,时间大幅缩短。据统计,2016年,仅通过“中欧班列”出口咖啡就达4388.3吨,货值1747.2万美元。欧洲发达国家大多数为咖啡消费国,每年要从全球进口大量咖啡生豆,而中国云南也是它们的选择之一。中欧班列的运行,可以提升欧洲国家向云南进口咖啡的数量和频率,进一步促进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
(二)与周边国家“五通”建设的推进为咖啡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云南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积极发挥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主体省份的作用,同周边国家积极推进“五通”建设,积极创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努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目前,云南与南亚、东南亚11个国家4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这将对云南发展咖啡出口贸易提供强大的平台和前所未有的契机。
(三)有利于深化云南和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咖啡出口贸易
近年来,亚洲咖啡消费年平均增速2.8%,仅次于北美洲,前景看好,是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而云南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诸多亚洲国家,东盟十国、西亚国家和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也将惠及咖啡产业,这些国家均已经与云南有咖啡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进一步深化云南和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咖啡贸易合作,推动双边咖啡贸易更上一个台阶。
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咖啡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散而小的咖啡种植基地与快速发展的国外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由于云南咖啡主产区都是山地地形,受海拔影响适宜种植的区域有限,咖啡种植不集中,广泛分布于滇东南、滇西南、干热河谷等地区,多为小户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随着国内外咖啡市场快速发展,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云南省出口贸易严重受限于生产规模。
(二)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云咖”品牌,国际认可度偏低
在以消费者认知为主导的市场中,云南咖啡长期扮演着咖啡巨头原料供货商的角色并未改变,下游加工配套不足,云南的创汇咖啡,最终大多会被拼配并冠以南美、非洲地区的名字,而云咖品牌则湮灭无闻。因此,国际上对于云南咖啡的认可度偏低,云南咖啡在国际上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这对云南咖啡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当前,云南本土咖啡企业缺少“领头羊”,本土咖啡品牌屈指可数。本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行业的引导和规范,较大的咖啡企业忙于抢订单内耗;微小型企业则在规模企业的夹缝中依靠降低质量的低价收购和模仿策略,借助各类渠道生存下来。这些分散的力量,最后体现到云南咖啡产业层面,均成为云南咖啡的硬伤,即云南咖啡质量不稳定导致无议价空间,对外无整体强势的云南咖啡形象,云南咖啡遍布各种低端渠道,成为低价和山寨的代言。
(三)国外不断构建新的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是咖啡的主要消费地,却不是咖啡的生产地,通过收购云南出口的咖啡原料加工成为高附加值产品。随着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咖啡生豆出口中,发达国家常常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发达国家在制定进口咖啡加工产品时,对出口方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安全卫生的具体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云南咖啡频繁遭受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制裁。
(四)咖啡出口以原材料为主,出口附加值低
云南咖啡产业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形态,以发展采收原材料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出口主要依托贸易公司收购,没有形成完整产销结合的出口链。跨国企业如雀巢、麦斯威尔、星巴克等大型咖啡连锁企业在云南圈地,直供其上游产品生产需要,云南咖啡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利润率最低的环节。同时,云南咖啡种植管理粗放,成熟果与未成熟果一起采摘,甚至干果和霉果一起收获现象严重。咖啡初加工企业“小、散、乱”,脱皮脱胶不完全、碎豆多、发酸变味以及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造成咖啡商品豆质量一致性差,品牌多而杂。
云南咖啡良种繁育体系和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刚起步,栽培技术措施标准难以落实,影响了咖啡初加工生产水平和商品豆质量的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淡漠,生产过程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无标生产或有标不依造成咖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
五、“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咖啡出口促进对策
(一)加大财政与科研技术支持,提升云南咖啡出口的品质和数量
政府应建立长效扶持政策来扶持咖啡产业的发展。制定税收、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引入优良品种、人才与技术,强化科技服务。鼓励省内外的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咖啡产业发展,开发更多抗逆性强、单产高、品质优良的品种和精加工技术,实现科技助力咖啡生产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升云南咖啡出口的数量和质量。
加大对病虫害防控的科研投入,做到绿色化、无害化防控,以应对不断增加的贸易壁垒。农药选择要按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宜使用生物源杀虫杀菌剂、矿物源杀虫杀菌剂及低毒、低残留有机合成农药,以国家颁布的、允许使用在无公害食品原料生产中的农药为准。
(二)鼓励龙头企业在周边国家建设生态咖啡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咖啡企业的龙头企业起着动力驱动的作用,其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云南乃至全国整个咖啡企业的发展速度。目前,云南的咖啡产业主要以饮料和食品的加工生产为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应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引进、培育、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使其呈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高行业集中性。逐渐淘汰不适宜的咖啡生产基地,从分散向规模化、集中化、区域化转移,大力发展规模化与规范化的种植,使其有规模、上档次,辐射和带动更多的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同时,针对云南省咖啡种植基地差不多处于饱和状态的困境,云南咖啡企业应拓展海外关系,依据国家的境外替代种植等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在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建设绿色、生态雨林咖啡基地,扩大绿色精品咖啡原料来源。
(三)加大云南咖啡品牌培育,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咖啡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的精品咖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主动加强与国际巨头的联系与合作,抓住机遇实现咖啡走出去,推进发展大步向前,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弥补产业空白。
咖啡企业应当在全产业链打造云南咖啡“绿色食品牌”,企业应积极采用国际认可度较高的雨林联盟认证和UTZ认证发展绿色咖啡种植。深度挖掘咖啡文化,促进消费。赋予云南咖啡文化,打造云南咖啡品牌。云南省咖啡市场被“雀巢”“麦氏”等国际品牌所占领,他们拥有大量深加工的产品,附加值高。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利用少数民族元素来创造属于云南咖啡的品牌,加大云南咖啡品牌培育力,打造“云南味道”。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云南咖啡出口。
(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国际合作,拓宽云南咖啡贸易渠道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云南和沿线国家的贸易交流。发挥云南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的贸易联系,扩宽云南咖啡的贸易渠道,寻求新的市场,增加云南咖啡出口量,提高咖啡农户的收入,突破经济增长点。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有“引进来”,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效结合,建立良好的国际销售网络,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商平台销售是一大潜力股。“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借助抖音、快手直播带货、拼多多助农活动、微信公众号引入现实流量,不止让沿线国家熟知云南咖啡,更要让世界各地有网络的地区熟知,形成有网络就有云南咖啡交易,以此带动咖农收入的增长,提高云咖国际认可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代正明,杜刚,毛昭庆,罗雁,李兴丽,杨妍,李丹桐.云南小粒咖啡品牌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8(05)
[2]李文俊.浅谈云南小粒咖啡及其种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4(05).
[3]李文伟.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提升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4)
[4]黄家雄,黄琳,吕玉兰.中国咖啡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2018(6)
[5]陈莺.云南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