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高校 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文章基于归因 论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进行探讨,分析造成文化失语的主要 原因。这种语言文化转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不仅来自于国际语言环境与国内英语教 育等客观外在方面,也与英语专业学生本 身对中国文化的主观内在认知有很大的 关系。 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片 面注重目的语语言的文化输入,忽视母语 语言的文化输出的现象。虽然掌握了英语 语言技能,但欠缺借助英语来进行中国文 化对外传播的能力。
关键词:归因论 英语专业 “中国 文化失语”
前言
在全球化经济体中,中国综合国力与 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 繁,高校英语专业学子是未来跨文化交流 和中国文化输出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跨 文化交流的重点在于双向交流,伴随英语 教学任务的进行与教育改革的开展,高校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却 日益凸显,英语教育与学习呈片面化发展, 并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 文化失语”导致中英文化失衡,往往会对跨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输出与传播造成不利影响。
一、“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现状
一直以来英语在国际社会交流活动 中长期占据主要地位,英语教育也是我国 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外交流 的重要手段,英语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 地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当前国际时讯,也 有利于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和维护中国的 国际形象。 由此可见,高校英语专业学子 不仅肩负着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还担任 着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 来,在高校英语专业中“中国文化失语”问 题十分明显。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由 于学生在对于中国文化的英文转化方面 能力较弱,导致不能良好地将中国文化进 行对外传播和交流。2000 年,南京大学教 授从丛在光明日报中发表一篇名为《“中 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 章。文中指出:“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 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 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 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 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 化背景── 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 仍处于忽视状态。”[1]不仅如此,英语专业学子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大多也只重视英语 语言文化研究,忽略了进一步钻研母语文 化的重要性,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 留在表面,在交流时显示出中国文化英文 表达的转化能力不足。
二、“文化失语”研究文献述评
对于“文化失语”方面的研究,首先,早 在 2000 年南京大学教授从丛曾在《我国 英语教学的缺陷》[1] 明确指出:片面增大文 化含量而忽视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对国际 跨文化交流影响十分严重。 因此“文化失 语”可视为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张兰 (200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 失语现象分析》[2] 的现象分析中也论述了 “中国文化失语”的三个主要原因:对外开 放之前闭关自守;国内英语教材仅突出英 语文化语境,缺乏中国文化内容;我国经 济不够发达,国际语言文化影响力不强这 三个方面。
其次,邓文英,敖凡(2005)在《英语专 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3] 中采取 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内部英语教师进 行了“文化失语”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 英语专业教师的知识有一定亏空;(2)英语 教师的中国文化及英语表达输入十分有 限;(3)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内容 与授课内容中母语文化涉及不多。
王德易(2015)《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 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4] 中,失语问题是在 英语教育过程中的英语文化占据主要地 位,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承出现缺失,失 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王琳(2020)《浅析英语专业学生的“中 国文化失语”症原因及对策》[5]英语专业学 生“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涵 盖四个方面:(1)英语课程与教材内容;(2) 西方文化冲击;(3)高校英语教师;(4)英语测试。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 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从不同角 度对失语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经过对 上述研究的梳理,笔者基于归因论视角对 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 析,问题成因主要为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
三、归因理论简述
所谓“归因”简单来说是利用因果关 系进行推论的方法。该理论是探讨人类行为原因与分析其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 方法的总称。 1958 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作为该理论先驱,他假设人有两种强烈需 要: 理解周围世界需要和控制周围环境需 要。 因此为满足自身需要,便会通过各种 线索阐释已发生事情或行为,并在解释的 过程中找到原因,从而提高对周围世界认 知理解来达到控制周围环境的目的。 由此 看来,现实中的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 归因活动。 海德认为,任何行为结果的归因来自于个人主观上和客观环境两个方 面,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四、归因论视角下“文化失语”的分析
海德认为事件或行为的原因主要分 为两种:一方面是内因,例如情绪、态度、人 格与能力等;另一方面为外因,例如外在环 境、外界压力、自然天气和客观情境等。在 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而在解 释自身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在归因 过程中,情境归因将行为根本原因归结为 客观自然环境或客观社会环境等外在方 面,也叫外部原因。个性倾向归因则指自 身性格特点和主观努力等原因, 称为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国际社会环境因素。很长的一段时 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地位, 借助英语这个语言媒介将其自身文化价 值观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从而巩固自身在 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的强势地位。 相比之 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即使拥有 悠久的语言文化历史,但在利用英语为媒 介进行文化输出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2.国内英语教学因素。 国内英语教学 因素可主要分为教育政策和教师教学两 个方面。“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我国教育 相关,例如,“我国教育部门在《国家“十三 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外语文化的 教学与学习,应着重于目的语文化教学,大 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中也包含大量目的语 地区文化。[6]”这种外在的教学规划对高校 英语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产生影响与文 化失语问题有着直接关联,因为在这种指 导政策的影响下,总教学体系的重心长期 放在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上。 与此同时,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语言知识习得 的主要来源。在高校英语教材中以西方文化语料为多数,虽营造了地道的文化语境,却在客观上暗示学生专注英语文化及英 语文化表达,从而忽视母语文化的英文表 达。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课程内容设 置导致的文化不平衡以及忽视了语言迁 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十分容易产生中 式英语表达思维。 长期以来中介语僵化, 不仅不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也会导致中国文化英译过程中思维陷于 桎梏,间接导致了“文化失语”。
在教学方面,教师身兼语言教学者和 文化传播者双重角色,但在应试体制根深 蒂固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 局限, 因此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往往倾向 语言内容的掌握和外文文化传播。再者教 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积累参差不齐,日 积月累,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 行导入,母语文化和英语教学无法实现有 效融合,是造成“文化失语”的又一大原因。
3.客观语言影响因素。 英语是联合国 工作的主要语言之一,存在不可忽视的语 言影响。在社会语言学中,英语术语吸收 外来词语能力很强的开放型语言,对外来 词汇多使用音译手段,对新生的外来信息 包容性和适应性较强。而汉语虽然使用的 人数众多, 但属于保守型语言,对待外来 信息的包容能力较弱,在外来词会上多倾 向于意译。所以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讲,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英语相较于汉语具 有较大优势。 因此,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 在引入外国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传 播中国文化,树立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 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
(二)内部原因
1.外语学习动机与认知因素。一方面, 在学习动机中,相比较汉语语言专业学 生,英文专业学生对于西方传统文化和流 行文化兴趣浓厚,但辨别信息能力薄弱。
对英语携带的文化信息接受能力强,容易 先入为主, 文化输出意识淡薄,对传统文 化内涵缺乏深刻认识。 文化平等意识薄 弱,厚此薄彼造成文化失衡,从而进一步 导致“文化失语”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对跨文化交流的 认知更倾向于外语语言文化输入,具体比 如在翻译的过程中,英译汉的能力明显强 于汉译英的能力,对内转化能力强而对外 转化能力弱的文化失衡十分现象严重,进 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问题。
2.母语能力的盲目自信因素。作为中 文为母语的语言使用者,绝大多数人在接 受学习英语为第二语言之前,已经充分掌 握了母语的使用能力并对母语文化有了 不同程度的了解。 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学 生,很多人缺乏客观认知和端正态度,认 为对于母语语言文化的继续研究并非专 业需要和个人必要。然而这样的想法不仅 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也 忽视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最终 舍本逐末,形成文化失语问题。
五、结语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普遍问题,归因 论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分为 两个方面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有国际语言 环境中英语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更占优势。 国内环境中我国英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 式具有片面性,教师对母语文化重视不 足。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平等意识薄弱,对 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以及 忽视自身母语能力的继续培养等都是形 成“文化失语”的内部原因。
这启示我们,置身于五千年传统文化 背景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们,在学习 目的语言的同时也应对中国文化给予足 够重视, 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解决“文化失语”问题,提高中国文化对外输 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中国文化失 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2000- 10- 19 (C01).
[2] 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 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08):339- 341.
[3] 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 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8- 61.
[4] 王德易.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 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 (03):16- 17.
[5] 王琳.浅析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 语”症原因及对策[J].西部学刊,2020,(08):83- 85.
[6] 武红霞. 高校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 现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05- 106.
[7] 王金悦.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 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9,(16):175+ 174.
[8] 沈海香.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 及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 旬刊),2018,(08):109- 110.
[9] 赵凤玲.论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问 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94- 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