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 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 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 实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农民群众自我管 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构建乡风文明长 效机制, 有效遏制乡村陈规陋习, 才能不 断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风文明 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
一、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完善村规民约,细化奖惩措施。 县乡 两级党委和政府要指导制定或修订村规 民约,各行政村在村党组织统一领导下, 依照法律法规与公序良俗,引导和鼓励村 民委员会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和农民意愿 制定或完善现有村规民约,并纳入喜事新 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乡风文明的重点内容,明确规定婚丧 等事宜的彩礼、随礼、殡期、宴席等上限标 准及其他具体礼俗。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村 民委员会依据村规民约出台具体约束性 措施,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 等进行治理。 通过教育、规劝、奖惩等措 施,引导村民遵守相关规定。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功能作用。各行政 村应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红白理事 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 孝善理事会(老年协会)、村务监督委员会 (民调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等群众自治 组织。 自治组织成员由村民代表选举,吸 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妇女主任、网格 长和新乡贤参加,一般应为农村群众中威 信高、有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士。
规范报备制度,倡导客事从简。各行 政村建立红白事台账。红白事事主应当提 前向红白理事会申报,村委和红白理事会 主动介入和监督婚丧事宜办理过程,建立 完善红白事“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反 馈”制度。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 事不办新风尚。 因地制宜修订本村红白事 各项民俗习惯和现行制度,大力推行量化 管理制, 探索制定红白事宴请标准、随礼 标准、仪式举办、车辆烟酒使用等方面的 指导线, 制定更加符合村情、便民利民的 办事流程及具体礼俗,并在红白理事会具 体章程中加以规定。 除婚丧事宜外, 满月 圆锁、庆生祝寿、升学入伍、建房乔迁、开业 店庆等其他事宜一律反对请客操办。倡导 通过送一束鲜花、发一条信息、打一个电话、说一句问候语等方式表达心意、增进感情。
二、制度创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方式。推广农村互 助型养老, 积极引入相关公益组织,不断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方式与内容。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逐步建立 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驿站、老年幸福餐桌 等互助性养老设施,改造提升特困人员供 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对条件适宜的整合 提升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为农村留 守、失能、孤寡老年人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进一步细化农村养老服务方式,鼓励村级 组织通过与被赡养人子女签订家庭赡养 协议书等方式,细化量化子女赡养义务, 包括赡养费金额、吃饭、穿衣、安全住房、看 病费用、生活照料、定期探望及精神需求 等内容,督促子女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 权益维护等方面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村孝 善理事会负责制定详细章程并督促落实。
高度重视老年人感情需求和人文关怀,建 立对农村留守、孤寡老年人的定期巡访联 系制度,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老年人独 自生活风险。
建设公益性红娘服务平台。规范民间 红娘行业, 由乡镇牵头负责,对各行政村 从事红娘行业的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建立 详细台账。 由各级妇联机构牵头组织各乡 镇和行政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等场所, 打造免费婚介平台。 成立公益红 娘协会,出台行业规范。通过“村级上报+ 主动收集”等方式,整理汇总、动态登记各 村适龄未婚青年的基本信息,举办相亲交 友会等活动,引领婚事新办风气。
创新积分挂钩,助力全面振兴。对在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树立新时 代乡风中做得好的农村群众,给予适当积 分并在积分榜公示,可以用积分兑换文明 超市、扶贫超市的商品或村集体其他奖 励,具体操作办法由乡镇、村结合实际情 况制定,如设立“道德超市”,建立积分卡发 放和兑换台账,以道德积分兑换商品的方 式运行,每年评选“道德之星”,有力推动村 民形成良好习惯,让大家学有榜样、做有 标兵。将“道德超市”积分与产业发展基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挂钩,提升村民 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治理等的积极性。
推行“一五一”工作法。“一五一”指一 封倡议书、五堂课、一本明白账工作法。 乡 镇党委、政府联合发布《关于移风易俗、破 除陈规陋习倡议书》,张贴于乡镇和各村 主要街道,并利用广播、微信群、宣传单、电 子显示屏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渠道广泛宣传倡议书的内容。上好五堂“教育课”,每月 一次政治课、法治课、道德课、技能课、文明 课,多元推动群众讲文明、树新风。算好一 本“明白账”,村两委出面引导,向群众讲清 浪费账,算明省钱账,推动移风易俗、乡风 文明建设的“文明账”。
三、文化浸润引领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黄河农 耕文明、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等三晋 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引导农民爱党爱 国、向上向善、孝亲爱老、重义守信、勤俭持 家, 把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观念转化 为行动自觉。 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 良好家风家训。 深入挖掘各地经典家训, 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与 地方特色的家规家训等,促使青少年在良 好的家风熏陶下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影响 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广泛开 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零彩礼模范 户”“低彩礼光荣户”“好媳妇”“好家风家 训”等评选表彰活动,挖掘移风易俗榜样 与典型故事。 以中国传统节假日和庙会赶 集、务工返乡等时间节点为契机,适时开 展移风易俗实践活动,如婚育新风进万 家、敬老月、小手拉大手、邻里互助、爱心公 益等活动和清明鲜花祭祖扫墓、 中秋节 “我们的节日一起过”、重阳节为老人过集 体生日等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引起 共鸣,在活动体验中自觉改陋习树新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 思想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新时代文 明实践中心的重要工作,围绕群众关切的 热点问题,组织引导社会宣传服务队伍深 入乡村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民利 民惠民政策。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 命历史类遗址、纪念设施和本土本乡红色 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乡村优质文化服务水平。指导各 类文化馆(站)、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礼 堂、文化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非遗展示馆采取流动服务、联网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进万家服务活动。 开展“新时代 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支持以树立正确 婚丧观和弘扬中华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各 类演出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更 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多 功能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充分利用各级 体育场馆、健身广场、健身公园等公共体 育设施, 增强健身锻炼,养成健康生活风尚。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推动新乡贤在移风易俗中发挥引领 作用。积极引导本村、离土或外来的成功 人士、先进典型、公职人员、致富带头人、返 乡创业人士等对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有引领带动力和奉献精神的新乡贤以各 种形式参与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建设, 倡 导新乡贤重点围绕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 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化解乡村矛盾纠纷、带领农民脱贫攻坚奔 小康等方面发挥作用。鼓励号召新乡贤利 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 深沉的乡土情 怀、高尚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滋润乡风, 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向上向善,形成农村 社会新风尚。通过新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 织,为新乡贤反哺乡村搭建平台、理顺渠道。
拓展村集体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村 集体组织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中的 引领和集中服务作用。各行政村村两委组 织协调本村红白理事会规划设置婚事喜 事集体服务场所,倡导组建红白事集体服 务队,为婚事主家提供司婚礼仪、摄像、宴 请等服务,为丧事主家提供追悼会司仪、 灵车、灵棚等服务。村集体配置厨房、餐厅 等硬件设施,免费给红白事办事群众提供 宴席服务。协调民政部门筹措专项资金划 拨至各行政村,用于购置集体灵车、音响 等服务设备作为公共服务项目供村民使用。
积极发挥妇联组织、 乡村老年精英、 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继续以“推动移风易 俗 ·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面向全省妇女 和广大家庭开展宣传,倡导零彩礼和不要 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反对恶意闹房、恶搞伴娘等行为。积极开展农村巾帼志愿服务,在全省农村妇女和家庭中开展巾帼志愿者在行动“六个一”(一次家居清洁互助行动、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一场“送温暖、献爱心”捐赠活动、一次义诊活动、 一场面对面结对帮扶活动、 宣传一批扶贫济困巾帼志愿服务典型)活动。吸纳老年组织参与村庄治理,如促进老年协会和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
中心的融合, 倡导互助和共助精神,通过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助性养老设施促进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县、乡、村成立三级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日间照料、文艺表演、红白事服务等群众急 需、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
五、强化责任落实建设文明乡风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 地方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各地县委政府 应统一领导本县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 工作,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人 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 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宣传部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联络协调、工作指导、督促检查 和典型宣传工作。建立县级统筹、部门指 导、乡镇监督、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 各乡 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制 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措 施,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 的优势,成立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组干 部为框架的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组,凝 聚群众,以“党建 +”的模式推动移风易俗。 通过道德讲堂、 入户宣传等形式宣传教 育,让良好风尚深入民心。 围绕培育“领头 羊”党建品牌,引导党员带头实践“党员承 诺制”,带头简办客事,带头摒弃陋习旧俗, 践行新风礼仪,引领文明时尚新风。 党员 要教育引导亲朋好友婚事新办、 丧事简 办、其他喜事减办、“恶俗”陋习禁办。
健全工作机制。成立联席工作会议制 度,省农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 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 文旅厅、团省委、省妇联要加强工作统筹、 信息共享、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 难和问题,切实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强化督导考核,制定移风易俗考核验 收标准和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 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并与省级支持政 策直接挂钩。各市、县(市、区)要细化任务 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制定考核标准、出台 奖惩办法。要强化日常督察机制, 定期开 展群众满意度调查,适时视情向社会公 布。加强对农村婚姻介绍人、婚庆公司、农 村流动包桌酒席等重点行业的管理,规范 流程和标准,强力遏制收天价彩礼、大操大 办等不良风气。实行红白事移风易俗源头 治理,组织开展婚丧用品市场专项整治行 动。集中整治丧事扰民现象,杜绝深夜奏 唱鼓乐等扰民行为。
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围绕中央、山西 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政方针及各市 政策措施,通过宣传栏、报纸、电视台、微信 公众号等载体,全方位、多视角强化政策宣 讲,做好政策解读,广泛宣传乡风文明建设 先进人物、典型乡村、生动事例和鲜活实 践,讲好乡风文明故事,展示工作进展成 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积极发挥示范引领 和典型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各界 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号召群众积极 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和乡风文明创建, 使乡风文明建设成为群众共识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林美辰.转型期乡贤引领文明乡风的塑 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2] 刘玉茜.乡村振兴背景下 M 县推进农村 红白事移风易俗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 周伟.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精神贫困问 题及化解路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1,23(02):33- 42.
[4] 赵廷阳,张颖,李怡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 乡风文明建设—基于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 设”典型案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1,21(03):46- 53.
[5] 王婷.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路 径思考[J].北方经贸,2021(06):50- 52+ 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