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化学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09:13: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分析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双重背景下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研究当前背景下化学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设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开设开放性课程内容、打造结构化的技能训练课程、构建“交叉一体”实践环节的化学师范生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能力上双重培养,既保障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又能胜任教师岗位,实现与中学对新教师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地方输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学化学教师。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资格证考试;师范生培养;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梁宇,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化学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6):71-73.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对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做出了基本规定和根本要求。《课程标准》和《意见》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两个文件的出台必将引起教师教育的巨大变革。

         为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促进教师专业化,教育部于2011年7月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以下简称《考试标准》)。2013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2]依据教育部《办法》精神,2015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制订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3]根据《方案》要求,2016年起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生需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必将成为衡量师范专业教学效果的硬性指标,如何及时地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综合上述,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均对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教师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要求教师教育机构主动适应改革要求,深刻领会国家相关标准和意见。一方面《课程标准》和《意见》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改革方向,[4,5]另一方面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6-8]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它们之间有共性的、相互呼应的部分。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培养;教师资格考试则轻过程,以结果为导向。如何调和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考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融,既保证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又能使学生可以学到相关教师教育技能,胜任教师岗位,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化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积极应对国家教师教育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 顶层设计,构建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一)细化领域,模块化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主,具体课程设置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对接,兼顾教师资格证考试,覆盖主要考试课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为准绳,以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围绕师范专业学习领域构筑“厚基础、高技能、强实践”的教师培养模块。

        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模块: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化学教学论等),教学技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教师口语、中学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习题设计与教学研究、微格教学等),教育实践(包括认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每个模块内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标准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同时参考《考试标准》,有效开展教学。

(二)有效整合,构建开放性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有效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简单交叉和重复,同时考虑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和考试标准。精心挑选有价值的最新成果不断地充实现有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将优秀中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等课程内容中引入最新“省级中学优质课教学”案例,与中学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融入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充实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提问-讨论、作业-评价、实践-反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

(三)注重能力,打造结构化的技能训练课程

        设立《微格教学训练》《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实训》《教师礼仪》等技能训练课程,针对教态、导入、讲解、演示、板书板画、提问、应变、结束、说课等项目设定标准、训练并进行逐一考核。技能培养过程引入情景教学,使学生以准教师的心态去学习、去追求、去领悟相关理论、准则及其有关实施策略,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在“做”中学,在“悟”中学,从自己的体验中使理性认识与实践体验达到融合统一。通过采用课程案例观摩研讨、实地观摩教学、专家名师讲坛、小组互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补充教学技能训练。

(四)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思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提问-讨论、作业-评价、实践-反思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思结合、探究实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

(五)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终生学习

        《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均对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考试标准》要求学生要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用以分析和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可以看出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然而该环节在以往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以参与教师教改项目、暑期调研、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为辅助挖掘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习惯。

(六)以考促学,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为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形式和内容变化的要求,对传统笔试方式进行改革。相关课程的考试题型、内容模块及其比例要与国考接轨。建立相关试题库,以考试促学,以课下和线上练习为辅,同时,为应对教师资格考试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面试方式,尝试与中学老师共同开展微格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并以国考形式逐一考核。建立理论考试与实操考试结合的考核体系。

二 实践育人,构建一体化交叉实践环节

(一)全程实践,建立一体化实践环节


          构建“认知见习、教育见习、试说试教、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专题性的认知见习、教育见习、试说试教和三个月的教育实习贯穿在师范生的专业学习中。教育实践课程采取逐渐递进式,体验度和参与度随着学生知识结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逐步深化。接受教师教育课程之前进行体验层的认知见习,通过教育讲座、教学名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并通过亲身感受教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风采,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自觉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和技能之后,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开展教育见习,加深教育体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开展试说试教,集中开展三周的说课与讲课实践训练,实践过之后,继续开展《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等课程,课堂上重新联系实践;进行过《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等教学技能培训后进行更深度的教育实习,学生以主体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活动实习,切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素质。

\

 
(二)建立校外合作联盟,实行双导师制

          与优质中学建立合作联盟,创建实践共同体,针对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开展“主题培训”,推荐优秀学生尝试“顶岗培训”。实行双导师制,每个师范生配备双导师,一位是本校教师,一位来自中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校内导师着重通过培养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新意识;校外导师在课堂观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中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三 引导考试,确保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并不是教师教育课程所能完全覆盖的,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广泛的学习、阅读、思考。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过程中注意引导,让学生引起足够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考试内容,适当开展培训,精细考虑课程开设时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抓住四次考试机会,提高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四结论

         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均对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师范生培养应以《课程标准》和《意见》为最高准绳,充分考虑《考试标准》和《办法》,调和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考试之间的矛盾。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开放性课程内容、打造结构化的技能训练课程等改革措施,既保证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师教育技能,胜任教师岗位,实现与中学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地方输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学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EB/OL](2011-10-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049/201110/xxgk_125722.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教师[2013]9号).[EB/OL](2013-8-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51/201309/156643.html.
[3]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教人〔2015〕501号).[EB/OL](2015-6-28).http://www.haedu.gov.cn/2015/07/08/1436328252989.html.
[4]叶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5):113-114.
[5]王艳玲,苟顺明.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高师教育学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3):111-116.
[6]刘翠航,朱旭东.教师资格“国考”研究热点、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97-102.
[7]朱沛雨.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3):5-8.
[8]王秋歌.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路径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1):126-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