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有些大学生由于缺少法治思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诸多麻烦和伤害。如何防范风险,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文章提出了三条矫正途径: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注重程序公正严格,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心。
关键词:大学生;缺少法治思维;应对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刘杰锋.大学生缺少法治思维的四种表现及三种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28):251-25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作为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将直接影响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中国可持续性发展能否有序推进。让人担忧的是,现在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治思维欠缺,导致财物受损、身心受害、连累家人、危及社会的事件频频出现,这是高校教师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治思维的定义与特征;二,大学生欠缺法治思维的四种表现;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三种应对策略。
一 法治思维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法治思维,是“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它有三个特征:(1)以法律为标准。某种行为是不是触犯法律,应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要根据法律作出判断。如果脱离法律来思考,就谈不上法治思维了。(2)证据充分确凿。正确处理某种行为,首先要查清事实。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事实。什么是“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3)程序公正严格。依法行事,有一套严格程序。所谓“程序”,是指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按照既定的规章,讲究先后,讲究主次,严格秩序,不得更改、变通、违反。
二 大学生缺少法治思维的四种表现
不论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还是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它们往往既包括权利,也包括义务,需要人们共同维护、遵守和履行。如果每名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用法治思维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诸多矛盾往往会迎刃而解。但由于有些大学生缺少这样的思维,使得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情形往往令人心酸、无奈,甚至气愤。
(一)遇事想不到法,自认倒霉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一般比较强。课余时间外出兼职,早已司空见惯。如何签订劳务合同,熟悉合同条款的法律依据至关重要;但是大学生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使得签订的合同存在“不对称条款”,即用人单位单方面减少或逃避法定义务,不在合同中写出自己应尽的职责。大学生当时没有发现,等到发生欠资或者受到伤害后,无法获取相应的保障,只好自认倒霉。
(二)遇事不会用法,私自解决
常言道,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彼此之间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比如,宿舍里的财物丢失了,有的大学生不是及时向宿管员或老师报告,寻求帮助,而是“理直气壮”地搜查全宿舍人员。其结果,往往不仅使自己的财物受损,还使自己与伙伴们的关系有了“厚障壁”。比如,有的大学生不注意礼节,出言不逊,得罪了另一位,另一位觉得“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很痛快,于是请哥们帮助自己打架。结果双方结下梁子,仇深似海。
(三)遇事轻视法律,口无遮拦
打开互联网,在新闻下方的“评论”里,在校园论坛的“留言”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抱怨贴”,比如某某腐败,某某“八卦”,生活学习不如意,等等。毋庸赘言,上述只言片语,有的就出自大学生之口。大学生固然有言论自由,可以吐槽、发泄,但是如果发展成为用侮辱性语言攻击他人的手段,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犯罪。
(四)遇事践踏法律,知法犯法
去年,以“预防大学生犯罪”为主题的警示宣传片《让成长回归阳光》在网络上火了一把。视频内容让人触目惊心:有的大学生组织传销,有的大学生参与电信诈骗,有的大学生拘禁他人……血与泪的案例,让人扼腕。这些大学生知法犯法,肆意践踏法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高校教师要当好“领路人”的角色,运用法治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遵守规则意识、敬畏法律意识。
三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三种应对策略
一个人是否具有法治思维,不是从形式上看他是否遵守了法律、运用了法律,而要从他的内心去考量,看他是不是从心底里认同法律、尊重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显然,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一个漫长的养成过程,它不可以速成。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在营造氛围、厘清观念、保障程序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一)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既定的规则,要求每一位公民照章办事,依法行事。法治思维从熏陶开始,从讲规则开始。比如,建立班级制度时,辅导员不要把自己的“严苛标准”和“美好遐想”写进班规里,而应该鼓励大学生制定班规。他们制定的班规,或许有漏洞、不规范,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借助晨会、班会、黑板报、班刊、班报、QQ、微信、博客等传播媒介,围绕学生关心的校内外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大力宣传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识。细水长流,久久为功,慢慢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二)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法治思维也是权利义务思维。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谙熟各项教育法规,以权利和义务为线索,多存疑,多追问,多回答。比如,学生的这种行为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力吗?学生的这种权力诉求,学校必须满足吗?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呢?等等,既要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又要依法管理,让学生承担起相应的义务。简言之,要不断平衡大学生的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
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索要权利的多,履行义务的少。比如念念不忘享受助学金,却迟迟不按规定缴纳学费;比如崇尚言论自由,却忘了互联网应该文明使用;比如床铺要选光线好的,教室要选没有西晒的,座位要选中间靠前的,却忘了什么是“公共资源”,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忘了自己的义务,忘了校纪校规……这个时候,高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提升他们的责任感。
当然,高校教师也要躬身反省,切莫居高临下,滥权专权,忘了那些“弱势群体”。只有给这些“弱势群体”施以关爱,“学生才能感受到法制的庇荫,感悟自身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三)注重程序公正严格,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心
法治思维,离不开公正严格的程序。公正严格的程序,意味着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即使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同样被否定。因此,高校管理者处理问题时要恪守法律的规定。比如,学校规则的内容和违反规则的后果,是否提前告知大学生;比如,对大学生作出不利决定时,其依据、其所享有的上诉权利,是否提前告知学生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注重程序公正严格,还要加强权利救济。“有权利就有救济,得不到有效救济的权利是虚假的、没有意义的。法律救济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或补偿;二是使遭到破坏的社会关系得到恢复或补救。”当大学生受到非法侵害,需要权利救济时,如果他们获得了专业帮助,就会感到法律的温暖;反之,就会觉得法律冰冷无情。权利救济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政法综治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局中来谋划[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3/c_1113097999.htm,2014—11—03.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7.
[3]陈大文,孔鹏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5,(1):34.
[4]戴中祥,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282.
[5]肖杰,刘贤芳.浅析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处事能力的培养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3(27):226-227+2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