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提出了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在当今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传统计算机类、信息管理类课程——数据库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机遇。基于此,文章从新教学模式引入、“混合式”教学资源整合升级、紧跟前沿的项目案例开发、打造综合考核方案等角度对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混合式
本文引用格式:类骁.“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7):201-203.
随着“大、物、移、云、智”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产、学、研活动的快速融入及应用,对工科教育的未来培养目标和要求上升到了全新的层面[1]。教育部于2017年2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新挑战和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工科教育改革新思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基于以上背景,作为计算机类等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据库课程也势必面临着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挑战。
一“新工科”提出的需求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类、信息管理类课程的核心专业课之一,是程序开发、系统分析设计等传统计算机类课程的前序课,更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重要基础课;同时,数据库技术也是以上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日常重要技能之一。
“新工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管理的要求已超出传统的数据库课程的内容范畴,仅仅追求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专业基础知识,已无法满足“新工科”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新培养目标和要求。为此,本文将从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出发,以“新工科”视角重新审视和定位,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实践项目等方面探索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案。
二 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来看,数据库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表现为知识内容多且更新相对滞后、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环节不系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1.知识内容多,知识更新相对滞后。纵观全国各高校的数据库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大多涵盖概念-逻辑-物理三大模型、关系数据库与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定义操作及完整性约束、数据库编程和安全,数据库存储和事务管理等,课程知识点多而零散、不易理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涌现,以传统关系数据库为主流的数据库应用正向数据仓库、分布式数据库、NoSQL等方向发展,但目前课程对新领域、新方向的讲授内容相对很少,以我院《数据库系统基础》为例,讲授课时数为56学时,课内实验16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共计88学时,但作为核心部分之一的“数据库新技术及应用”仅占6学时,且无相应实践环节对应。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课堂效果不理想。通过调研北京市十余所高校的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基本上仍均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最大程度的利用课上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问卷调查发现我院信管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数据库课程难度大,且课上很难聚焦和理解重点难点;少数高校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学习网站,如图1所示,例如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但学习网站的使用效率较低,网站业务流程和功能仍需升级和改进。
3.实践环节相对独立,案例训练不够系统。不同于程序开发实践产出实际作品,数据库查询与操作等数据库设计与实践环节基础且抽象,数据库编程、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存储等实例之间在内容结构上又相对独立,造成学生很难把以上知识点通过完整案例贯穿融合,进而无法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知识结构体系。
4.考核方案不科学,教学效果反映不真实。目前的考核形式主要包括期末笔试和小组实验报告两种。其中,小组实验报告普遍存在抄袭其他小组作品、部分组员不参与等情况,小组考核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笔试环节存在很多答题技巧,往往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情况。
三 数据库课程的改革思路与建议
目前,我院开设了“数据库系统基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系统及应用”、“DBA for Linux Unix and Windows”等数据库课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多年来始终是培养计划中最庞大的课程体系,是学院所有五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仅《数据库系统基础》课程的年授课学生数就达到近400人。
在“新工科”注重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创新的要求下,结合目前我院课程开设的特点,就数据库课程的改革思路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引入“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新工科”建设思路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因此要积极引入“翻转课堂”[2]、“CDIO”等主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将教师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加强课上课下的线上学习交流。目前我院已尝试在数据库课程中采取学生团队讲解部分知识点、问题导向分析、合作探究、课程学习微信群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3]。
2.“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升级。目前,“慕课”网络资源已在国内教学平台中广泛的予以应用并取得了既定的效果,基于数据库课程知识点多、涵盖面广、知识难度大的特点以及学生数量多、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非常适合引入“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并与课堂教学相集合,开发建立“混合式”的教学资源模式[4]。除此之外,“慕课”资源部署到学习网站上更有助于丰富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考核,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并完成教学作业,教师可登录平台对作业进行批改,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同时,学生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网上学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3.紧跟前沿开发项目案例。基于目前数据库教学中多以基础实验为主、应用场景缺乏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基础实验与开放式项目实验相结合,打造一套综合性设计型的数据库项目案例,实现基础知识与项目案例的映射对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将数据库课程资源与大数据实验、python实验资源充分融合[5,6],突出各自重点,强调知识关联,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在新领域应用上的理解和掌握。
4.打造课程的综合考核方案。对考核形式进行创新,降低期末笔试的权重,加强过程管控:引入云课、雨课堂等教学辅助手段,对学生随堂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和及时摸底;改造学习网站,增加了“在线测试”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并记录到平时成绩;改变原有的小组考核方式,采用“小组答辩+个人答辩”的形式,除介绍团队工作外,个人须介绍自己在实验中负责的工作,最终采用团队总评、小组内部互评、答辩评委老师评分的加权方式给出实验部分的分数。
四结语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类、信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今后从事开发类、产品类、测试类、设计类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工作技能之一。随着“新工科”对课程关联性、实践性、创新性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亟需调整发展方向,借助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更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有效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掌握数据库的原理、技术及应用,为前沿技术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2]李正芳,侯清兰.翻转课堂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14(4):149-150.
[3]车蕾,崔巍,王晓波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154-155.
[4]陈红,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慕课课程建设与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7(11):10-13.
[5]周民,王建业,杨超峰.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库技术类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9):154-155.
[6]冯东华,邵航.案例教学下数据库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2(3):5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