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实用药物商品知识是高职药学类专业核心课之一,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文章以“抗酸药与抗溃疡病药”教学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与特色三个方面阐述信息化教学在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以期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实用药物商品知识
本文引用格式:李雪等.高职《实用药物商品知识》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抗酸药与抗溃疡病药”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8):104-106+114.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可避免地推动着高职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遵循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2018年广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作品“抗酸药与抗溃疡病药”为例,对实用药物商品知识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1-2]。
一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实用药物商品知识》作为高职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对药物基本品种、分类、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用药方法、常用剂型、规格、贮存等内容的学习,把疾病与相应的治疗药物以及岗位职责联系在一起,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医药商品购销岗位的需求。课程选用全国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实用药物商品知识》,所在章节消化系统用药-抗酸药及抗溃疡病药属于本书重点章节,需6学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药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采取药品陈列、处方审核、问病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症的主诉,准确判断,针对性推荐药品,并给予安全用药指导,在达到上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学生能结合医药购销岗位特点,增强学生自学、提炼、总结的能力,提高其沟通与应变的能力,从而实现向素质目标方向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药品的分类用途、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将治疗药物、相关疾病以及药品购销的岗位职责紧密联系在一起,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先修课程与同步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医学、药学基础理论知识,但基础不扎实,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度不够。他们思维活跃,非常期望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但同时易于产生畏难情绪。
二 教学实施
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学设计实施流程见图1。
(一)课前准备
教师学习空间发布任务,学生登陆超星平台的电脑或手机端进行自学,通过预习教材和参考资料《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如下:1.熟悉胃黏膜损伤与自我修复的动态平衡机制;2.了解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之间的关系;3.熟悉消化性溃疡用药的类别和代表药物。课前准备可使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代表性治疗药物类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课中实施
1.课程导入
利用一例阿司匹林诱发的胃溃疡病例巧妙切入,将新旧知识点串联,便于学生理解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广泛使用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损伤因素之一,进而启发提问,学生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溃疡形成的病因,教师予以总结完善。
2.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涉及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用药指导、剂型、贮存等知识,鉴于高职学生普遍厌恶单纯的知识灌输,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及应用:①采用情景渐进法,观看自制的微课动画《反酸烧心,胃酸过多怎么办?》,由身边就可见的常见症状入手,将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胃泌素受体、胆碱受体和质子泵设计成卡通形象,形象展示激动上述三个受体及质子泵时胃壁细胞产生胃酸并向胃内分泌的场景,将药品分类的重难点化“抽象”为“形象”;②采用对比强化法,比如展示处方,替丁类药物作为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第三代的代表药物法莫替丁单次用量20毫克明显低于第一代西咪替丁400毫克的单次用量,药效强弱一目了然;③采用逐步应用法,在了解溃疡药物分类及各个代表药物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拓展分析较为复杂但常用的复方制剂或板式组合包装,比如维U颠茄铝镁片、枸橼酸铋钾片/克拉霉素片/替硝唑片组合包装等,教师可设计思维导图(见图2所示),把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抗酸药物复方多,互纠缺点增效果,中和胃酸护粘膜,局部作用才对路”,便于学生理解药物合用可加强疗效或是减少不良反应。
3.实训操作
理论知识结束后,采用任务驱动法与情景案例法将教学重难点分解到药品分类陈列和问病荐药两大日常工作任务中。在产品分类实训中,我们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考察学生对药物作用类别、储存要求、处方/非处方药品等知识点的掌握。在问病荐药实训中,考察学生真实的药品应用情况,见图3所示:
①药品分类实训(任务一)
利用自主开发的药品分类仿真软件,先让学生熟悉项目药品在药店中的位置,自我测试。接着教师设定考核具体药品,设置考试时间、药品数量等参数,并向学生强调临床分类、储存要求、处方药/非处方药等注意点,学生再次操作。最后教师根据测试分析,及时掌握学情,精准答疑讲解。
②问病荐药实训(任务二)
采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问病给药的岗位模拟。首先播放往届学生视频。通过辨别错漏,引出问题,分析讨论。岗位操作分解为问病、辨证、用药3个步骤,包括相应的健康宣教。学生对照评分表项目,一一确认技能点是否体现,结合理论知识,判定用药是否合理。学生为主,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教师为辅,从旁及时分析,给予建议。依据方案,学生扮演药店店员及购药患者,模拟药店现场拍摄。评价考核阶段,学生互相学习各自小组问病荐药视频,采用学生小组互评、老师点评、企业兼职教师点评考核的方式,总结出较好的几个案例在专业不同班级推广[3]。
(三)课后练习、拓展
课后学生可登陆精品课程平台,通过授课录像、课件、习题库等资料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也可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学生可在课外拓展区域查阅到更多业内权威资料。还可以通过关注合作企业等微信公众号继续学习更多消化性溃疡及胃炎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效果与特色
(一)教学效果
以本章节教学方式为模板,辐射到其他章节,成功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学生先后参加并获得2016、2018年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近几年麦可思调查中,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在融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后,重要度评价指数逐年提升,获得学生广泛认可。教学中得到合作企业培训体系的介入,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企业导师们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信息化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在此后的企业实习中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二)教学特色
在内容优化方面,我们利用微课视频、问病荐药流程录像、仿真软件、网络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药品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药品分类仿真实训和问病荐药模拟实训,将繁多枯燥的药品知识与疾病以及岗位实际联系在一起,上课如上岗,强化职业意识,渗透职业理念。
在考核优化方面,药品分类仿真实训中,能利用信息化软件对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管理,对出现问题及时诊断,精准讲解;在问病荐药模拟实训中,能引入企业资源,企业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互动评价。
四 结语
在高职信息化教学中应用的手段有硬件、软件和资源(动画、视频、仿真软件和微课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即教师本人,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对高职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笔者为例,在信息化设计大赛之前,对教学平台特别是移动教学平台了解和应用其实很少,一般选择将课程相关资料和作业信息发布到微信群中,但这些软件缺少分析、统计功能,而通过移动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与评价,更容易完成自评、互评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实时的信息,从而及时收集过程数据,完成过程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敢于在教学中尝试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76-78.
[2]张海红,刘永飞.高职药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以“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的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3):290-291+300.
[3]李巧芳.以行动为导向,在实用药物商品知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执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43-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