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视域下“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探索 ——以面向学历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1:20: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概况课程是来华留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介绍中国的客观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文——讲授——提问”的模式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本文提出“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并以新媒体加以辅助,进行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国概况;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新媒体

本文引用格式:陈旦.新媒体视域下“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探索——以面向学历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1):66-68.

一 中国概况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概况课程是来华留学生进行学历教育时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从教育政策上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9号《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第二十五条指出,汉语为高等学校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基本教学语言。从现实意义上说,本课程不仅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增强他们与中华民族间的“亲和力”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中国概况课程为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帮助留学生排除因文化知识缺失而带来的“文化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帮助他们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差异,教授他们在不同场合下应有的得体的行为举止,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中国概况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且应该用汉语教授中国概况课程。

二 中国概况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概况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行教学改革。中国概况课程涵盖中国地理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医药体育等各方面,课程安排的学时为72学时/学期,而面对的授课群体是不同国别、学历、文化、汉语水平的来华留学生,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中国概况课程对浩瀚的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成绩的优劣;教材及课堂语言较为精深晦涩,留学生在语言理解上存在难度;教学仅限于课堂时间,对于课前、课后缺乏有效的利用和监督。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

 
三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祖晓梅等认为传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传统教学以介绍中国的客观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文——讲授——提问”的模式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运用演绎法将客观文化知识进行过度概括,再将教师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教给学生,缺乏真实的文化语境。这种教学模式基本遵循的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传统,却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的独特性和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金泳利提出“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将教师的“讲”与“评”(较少时间)、师生间的“议”(较多时间)、学生间的“辩”(较多时间)与“思”(贯穿全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问题,将知识“内化”,发展自身潜能。这种课堂教学法为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考方向。

        除此以外,李跃文认为“互联网+”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互联网+”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监控学习状态、自我促进学习动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MOOC(慕课)、微课,但慕课和微课的制作都依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并非短时间内凭个人力量能够建立的。相比之下,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更易于使用,也更有优势。苗宁也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可以融入教学,师生关系可以得到优化和改善,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学生开口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因此,本课改将探索基于微信等新媒体辅助下使用“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对《中国概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四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发现与探索去构建知识,重视培养教学对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法分五步:讲——思——议——辩——评。金泳利提出的课堂教学法将五个步骤都集中在课堂之中,但中国概况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因此,要借助微信跨时间、空间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同时依据中国概况的特性将五个步骤做了调整。

          新的课程教学分“三部曲”:课前通过新媒体(以微信为例)引导学生“思”——课堂上“讲”“议”“辩”——课后通过新媒体“评”。

        第一步:课前“思”。在课前将所有学生分组,建立不同的微信小组。教师依据课程设计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把自己分配到的内容预习一遍并完成习题。学生再以微信的形式将内容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薄弱项。

        第二步:课堂上“讲”“议”“辩”。“讲”是指老师先用较短的时间把本堂课的知识框架罗列出来;议”是指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知识分享给同班同学;“辩”是指教师就某一个知识点提出疑问,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说说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辩论的形势分正反方进行讨论。

       第三步:课后“评”。课后教师通过微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课上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解释。若学生课后有疑惑,也可以通过微信即时沟通。

       以《中国概况》课程中关于中国人口国情的问题为例:

        第一步:课前“思”。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微信小组,给每个微信小组分配一个思考题,要求学生们自主学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有人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剥夺人权的行为,你同意吗?”“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人提议全面开放生育政策,但是另一部分人担心全面开放会引起人口爆炸式增长,你的观点呢?”“有人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于是提议设立生育基金,每月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生育基金,等生孩子的时候可以提取使用,你同意这种做法吗?”学生可以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中了解到中国人口政策的原因、中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人口政策的可能性分析。

        第二步:课堂上“讲”“议”“辩”。“讲”:教师先用较短的时间对《中国人口》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结构性罗列(人口发展历史——人口政策内容——人口政策原因——人口发展趋势——未来的人口政策);“议”:学生根据自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填充,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因为课前每组同学所学习的内容不同,同学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学生作为“小老师”的角色给同班同学上课,学生的表现欲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辩”:老师将课前的三个问题再次抛出,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学生可以在辩论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步:课后“评”。课后老师利用微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综合评价。同时,可以推送时事评论等,让学生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焦点,让学生“身临”中国文化、社会真正之“境”。

五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Ann C.Wintergerst和Joe Mcveign在著作中提出文化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对文化产生好奇并渴望完成任务,这会激发他们学到更多的文化。“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参与讨论、观察、分析,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主活动。新媒体教学可以拓展课程的教学时空,在课堂前和课堂后加入知识输入和互动交流,并在教师和同学的监控之下保证知识的准确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授课学生的期末问卷调查来看,学生的满意度在90%以上。学生对课程提出的建议包括:上课时间不够多;多学一些跟历史、文化、艺术有关的知识;资讯很丰富,所以每个单元要有一课综合最重要的知识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的教学法认可度较高,学生兴趣得以激发,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

 





        从授课学生的期末成绩来看,传统教学法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60分以上占比70%,平均分71.65分,标准差高达20.94,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成绩以学生学习意愿为分界线,对中国概况感兴趣的同学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的内容,而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同学期末试卷得分只有二三十分。新式教学法实行后的期末成绩显示60分以上占比提升10%,平均分提升7分左右,标准差下降1分。新式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问题,将知识“内化”,发展自身潜能。新媒体的介入提高了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的课堂激励机制。

六 结语

         “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仍处于完善阶段,仍存在不足之处:标准差依然较高,说明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依然存在较大差异,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单纯的任务式教学法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否可以引入考核机制,将学生课堂参与度纳入平时考核,用硬性指标刺激学生学习;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耗费的时间至少需要120分钟,但每次课时只有80分钟,如何压缩时长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学生觉得中国概况内容繁多,需要在每一章节最后加入一次复习总结课,如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9号.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Z].北京: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2002:2.
[2]祖晓梅,陆平舟.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121-127.
[3]金泳利.探索“激发——交流式”课堂教学法推行“弹性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2):38-40.
[4]李跃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6-108.
[5]包梦妃.MOOC(慕课)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Z].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6]苗宁.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136-140.
[7]A.C.Wintergerst,J.Mcveign.Tips for Teaching Culture:Practical Approaches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1:132-133.
[8]霍慧煜.黎族节庆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6):92-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5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