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教学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6 16:1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犹如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样,从具象到抽象概念的演变,并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不断进行艺术探索,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深度和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像艺术作品。并对未来的影像艺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影像艺术的艺术创作手段,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表达,为当今新媒体艺术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视觉艺术多种元素交汇和跟随时代发展的必然变革,是推动影像艺术教学创新与改革的靶向性原动力。

关键词:实验性影像艺术;新浪潮艺术;新表现主义风格;新媒体艺术;实验;变革

本文引用格式:梁立新.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教学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5):242-243.

一 现代影像艺术的简述

(一)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的概述


        实验多用在科学技术研发中,是对科学研究结果的一种验证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现代艺术领域涉及到了“影像”一词,并尝试在艺术作品中开始渗透。最先应用影像技术的艺术作品是摄影行业,因此当时的影像艺术泛指的就是摄影,但是后期慢慢被称为录像、实验电影等视频作品,到最后被扩展到相关的数字技术合成的新媒体艺术。因此影像艺术一般多指通过动态视频制作而成的作品。

         实验性影像艺术是我国社会上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受到人们当前艺术观念的与时俱进。在其表达方式及视觉效果方面均令观众有一种全新的认知感受,同时也使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有一个更全新的启发。此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发展仅有10年时间左右,目前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多在各高等院校中开展相关研究,如北京电影学院等,并且在这些高校研究过程中,也开展了相应的影视作品展览,其中实验性影像艺术作品占有当中的很大比例,帮助学生在此领域中的能力进行提高培养。

\

 
          实验性影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a.具有超前的思想行为,表现形式较为前卫;b.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种单一形式,视觉效果上有浓缩的技术应用;c.作品就是在一次次的创造,不管是叙事还是记录,都是对现实进行模仿或剖析,创作观念倾向于主观思维,能够清晰的表达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d.遵从自身的主观意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整体结构较为狂乱;e.作品时长一般控制在0.5小时以下,并且对利润回报看重程度较弱。

(二)新浪潮艺术与新表现主义影视作品对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的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变革运动,“新浪潮”电影艺术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但是新浪潮艺术既不是单指电影运动,也不是一种电影流派,但是在此种艺术中,其变革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当时的大环境背景下,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项目之一,而电影行业也在积极的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良性机制,此种机制的促进下,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电影创作。基于新浪潮艺术的表现形式,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主要集中在了青年人群体中,电影成为了60、70年代青年人中最流行的娱乐项目。

         表现主义影视作品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分别为无声影视与有声影像,前者多被称为早期表现主义影视,后者多被称为后期表现主义影视。而后期表现主义主要是指对于声音、视频图像等内容具有浓厚兴趣且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表现主义。

         新浪潮艺术与新表现主义影视作品的发展使得当时人们能够在电影学院中得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理论知识的训练,为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的创作打下了稳定的前期基础。同时在当时参与新浪潮电影变革运动的老艺术家大多数也涉足了主流的商业影片或直接进入到娱乐业中,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可以将人们内心情感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广大观众也能够清晰的知晓其中的表达内容,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电影创作人才加入到此行列中去,为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创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 如何印证现代实验性影像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基础

(一)实验性影像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异同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以现代新媒体技术作为基础,而实验性影像艺术则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两者的基础媒介存有差异,致使两者所表现的作品艺术性质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以录像、网络或多媒体艺术作为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的艺术媒介,以全新的审美特点贴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而后者则是将艺术创作表现得更加抽象化或非物质化,脱离了物质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自身灵感创作及虚拟影像技术,将现实物质形态下的事物进行具象向抽象的演变。

        但是两者具有相同的技术诱因,不管是新媒体艺术还是实验性影像艺术,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传统的影视作品在创作之时需要应用胶片进行摄像录影,再通过拼贴及暗房等专业操作才可获得动态图像的呈现。而当下影视创作主要是通过电子光信号及数字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即可获得图像,使原本较为繁琐的创作工作变得更加便捷自由,也使创作艺术家们原本受到诸多限制的思维得到解放,能够更加自由的挥洒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二)二者之间多元化的形式情感的表达方式

          新媒体艺术与实验性影像艺术均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内容,前者通过追求观众审美的现场感受,将艺术作品尽可能的还原现实亲身体验,在前期创作之时,艺术家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预期的反应判别,然后通过对行为及习惯的估计和作品创作的经验进行实验,验证作品的生效程度;后者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将个人具象的情感表达,在艺术创作中抽象的进行诠释,使观众能够自发的感受艺术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冲动,进而引发观众的自我思考。两者在多元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上有着共同的特性,为交互性,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情感表达中的观众静观默察的方式,变为当下艺术家与被接受采访者之间的情感交互方式,观众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构建工作中,同时作品的情感表达也能够根据参与者的情感流露的差异性构建合理的表达形式。

三 实验性影像教学如何适应当下数据时代的发展

(一)视效艺术多元化教学探索


        其一通过多种方式扩展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多所高校经过调查问卷方式的研究发现,当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设计创新艺术的追求较低,自身的艺术素养较差,以往小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为繁重的中学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可通过校内视觉艺术效果大赛的开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其二利用视效艺术的包容性引导相关艺术设计教学的作品创作。视觉感受的冲击往往比个人凭空想象的效果更加强烈,学生能够从艺术欣赏中得到立体化直观的影像引导,同时也可使人们“眼球旅行”得以便利快捷,将人们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得到升华,进而使得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能够坚守本心,立足当代文化发展需要,为观众呈现适应他们审美观的影像作品;其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先进的创作技术。视效艺术的多元化教学探索可为人们呈现以往不同的缤纷多彩的世界美景,激发人们对其加深探索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引导者可以对相应的艺术作品进行解析,为接受者讲解作品创作灵感及情绪表达的同时,也可对其中涉及的先进技术加以宣讲,如平面制作、3D图像、3D视频特效等,让学生能够了解,在当下数据时代环境下,必须要充分掌握必要的软件知识。

(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走出实验性影像教学的象牙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实验性影像教学的环境中也有极深的涉入,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与实验性影像艺术有着表达性质的差异。新媒体艺术往往会将抽象的情感表达具象化,而学生在校园期间,往往缺乏的是自身的创作能力,如一如既往的纵容新媒体艺术在学校中发展,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遏制,同时也对实验性影像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实验性影像教学其本质上是利用现代影像艺术的艺术创作手段,从内容和形式的表达方面为学生之后可能涉及到的新媒体艺术奠定基础,因此不可过早地为学生展现新媒体艺术创作,避免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

\

 
四 结束语

       现代实验性影像艺术教学中需要立足实验影像艺术的表达方式,充分开展视效艺术的多元化教学探索,同时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排出实验性影像教学的象牙塔之外,对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科学提高,并对他们的创作观念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娄宇,周丁一.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何去何从?——由“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引发的思考[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2):90-94.
[2]廖前兰,刘丰林,舒剑萍,等.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37-38.
[3]张亚丽.信息图谱与视听语言的并生与交融:多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装饰,2018(1):118-119.
[4]刘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92-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0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