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的自主性是指在高职教育视域下,五年制大专生在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关的人和物的相互作用中明确学习目标,主动生发积极正面行为、坚定职业理想的个体属性。五年制大专部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首先立足于对自主性内涵的解析,然后通过对五年制大专生自主性淡薄的现状分析,最后基于班主任的角度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生;自主性;淡薄;班主任
本文引用格式:胡萍.五年制大专生自主性淡薄的几点思考——基于班主任角度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0):159-160.
一 自主性内涵解析
自主性内在地包含了独立性、自律性和选择性。它是指个体作为社会一份子,不是消极地依赖于他人和社会,能够自由独立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并且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来进行选择取舍的。同时个体在清楚自己有权利选择做什么时也明白自己无权做什么[1]。
独立性是学生作为主体能独立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首要特性,可以说独立性内在地包含在学生的自主性中并且作为学生自主性的前提而存在;其次对于学生的自主性不能看成是一种随意的、无节制的自主。自主性是学生自觉形成的一种内化行为习性,并且对自我行为有明确的认知,清楚自己可以为之与不可为之的界限。同时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客观的条件不同等等,使得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选择,因此自主性也体现在学生的选择性上。同时,与小学、初中生相比,五年制大专生身心发展较为成熟,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他们有对自己所处环境的选择性吸收,有对自己学习生活的选择性安排等的选择意愿,保证学生的选择性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是学生的选择也应该是在自律性发挥作用下的选择。
二五年制大专生自主性淡薄的现状分析
(一)独立性不强
五年制大专生入校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左右,很多学生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很多事情难以独立面对,对家长及老师都较为依赖,独立性不强一方面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难以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同时对于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仍需要反复督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入校分数较低,未经过高中的学习和磨练。造成学习上不够独立,学习思考不主动,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自身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于所学专业将来毕业后是做什么的也不清楚,理想信念较为淡薄甚至缺失。因此这两方面都体现了五年制大专生独立性不强的现状。
(二)自律性不够
五年制大专生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冲动好事,在初中阶段多接受的是打压式教育,并且经常受到来自老师及家长的批评,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极度自卑,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纪律观念淡薄,逆反心理严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性不够。自律则成为了无律无章,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不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
(三)选择性不明
薄弱的文化基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上课多是玩游戏或是出现别的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课外时间也较多花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例如上网、逛街等等。对于应该在学校选择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不明确,对于周围环境存在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很难做到有选择的吸收,从而容易导致出现抽烟喝酒、迟到旷课等等不良行为。
三班主任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建议对策
(一)强化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构建是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前提
由于许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现在可以做什么没有一个准确认知,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甚至可以作为优势,创造尽可能多的渠道和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依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召开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每周一书、每人一语、每课一讲、每日一记”活动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学长学姐的榜样力量,建立一种传、帮、带的互助学习模式,让他们之间进行最直观的经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敢于拼搏、积极上进的精神;通过观看献礼十九大一系列纪录片的形式,涵养他们胸怀祖国的情怀,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砥砺奋进的品质。总之就是要避免空洞的说教与单一的灌输式,这也是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前提。
(二)深化学生对积极关注的情绪体验是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基础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学困生”,普遍不够自信,并且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加之他们原来多是接受的打压式教育。缺乏成功的体验,沮丧、自卑、被动的情绪体验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2]。实际上学生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他们希望被认同,所以树立起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犹为重要。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多给予正面强化。用心发现学生身上微弱的闪光点以及他们的点滴进步,适时适当地给予略高于学生自身能力的积极评价;另一方面陪伴学生成长,多给予积极关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例如在运动会的现场关注着他们一次次的奔跑与跳跃;在节目排练时关注着他们一次次的努力与坚持;在各类比赛中鼓励他们一次次的挑战与拼搏,记录着他们的每一次成长。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经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产生正面的情绪体验,从而为增强学生自主性奠定基础。
(三)提高学生对纪律约束的意志锻炼是增强学生自主性的保障
五年制大专生均为初中毕业的学生,进入五年制大专学习后,由于一下子脱离中学阶段较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氛围,如果他们初尝没有监督管束的自由生活,则会变得自由散漫,意志力薄弱,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更是淡薄。因此,在管理上,刚进校时就应建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加强学生对校纪校规的学习并且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与班委共同建立班纪班规,并严格按照班规实行奖惩。在班级班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为学生做好宏观的调控和适当的引导即可。这样,既显得管理的民主宽松,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每个星期定期召开班委会议,了解本周学生课堂及宿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的学生工作进行及时反馈总结。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每天早上7:30下寝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每天晚上22:00下寝督促各宿舍卫生打扫以及准确掌握晚归学生情况。通过严格管理,让学生从刚进校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学生对养成教育的行为规范是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控制而形成的不需要外部监督就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4]。因此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尤为必要。首先以日常管理为抓手,持续推进校风、学风建设,例如组织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加强学生讲卫生的能力;其次以特色文化活动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全系部学生参与的元旦游园活动等等增强学生讲合作的能力;再者发挥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例如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对《学生手册》的学习,民主商议班纪班规,通过立规矩讲纪律让学生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同时落实对学生教学效果维度的评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读书交流分享会和朗读者等活动检测学生自我学习的程度,从而促成学生讲自律的能力。
行为规范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对于学生的引导也应该循序渐进,辅助学生完成从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平稳过渡,为五年制大专生进入职业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培养教育学生恪守习惯养成之律。
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知、情、意”在背后作为支撑,就如同一个桌子三条腿支撑着桌面。五年制大专生自主性淡薄就在于他们的“知、情、意”没有被启动,很多行为迟迟没有发生,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要么是认知上存在问题,要么是情绪上没有正面体验,要么是意志力不够,要么是三者都存在问题,因此只有知情意行四者联动才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加强学生的自律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选择意识,最终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胡萍.大学课堂学生主体性的淡薄与彰显——基于教师角度的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17.
[2]郑玉琳.提升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15
[3]简悦.五年一贯制大专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教育管理策略[J].生活教育,2016(5):89.
[4]郭航鸣.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特殊性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