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汉语方言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1:53: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里,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古代汉语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言资源,来进行古代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方言;方言资源;古代汉语教学;地位

本文引用格式:吕俭平,等.汉语方言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5):140-141.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但由于古代汉语的知识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古代汉语的语音和学生能够听到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相差太大;古代汉语的词汇,古语词和文言词,学生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用的很少,古代汉语的有些语法与现在的用法也有很大不同。由于上述原因,大部分同学学起来颇感吃力,觉得有许多知识不好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里,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而据我们调查,绝大部分学生的家乡方言掌握的比较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言资源,来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充分调动和利用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现象来让学生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知识。我们古代汉语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方言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一充分调动和利用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现象来让学生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知识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言资源,来进行古代汉语语音知识的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耳熟能详的方言,也可以利用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很感兴趣的网络词语中的方言现象。下面举例说明。

        我们在讲解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的语音演变规律时,就可以借助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耳熟能详的方言来帮助理解。比如,“古无轻唇音”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发现的关于古代声母演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它说的是古代的重唇音声母“帮[P]、滂[Ph]、并[b]、明[m]”,汉魏以后,就变成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源于“非、敷、奉”声母的字都读[f],来源于“微”声母的字读零声母,汉语拼音写成w。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掌握的方音资源,举出一些方言例子。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湖南省内的,可以举出湖南各地方言的例子。来自于“滂”母的“甫”字,普通话读[fu],声母为[f],邵阳、溆浦、东安、浏阳、益阳等地的方言读[Ph u],声母为[Ph],保留古代汉语重唇音。类似的例子,如湖南不少方言中,“蚊子”的“蚊”、“忘记”的“忘”读成[m],普通话读成轻唇音的,方言中还保留了古代“明”母的读音。学生通过比较自己都熟悉的方言语音(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就很容易掌握“古无轻唇音”的语音演变规律。同理,“古无舌上音”、“喻三隶匣、喻四隶定”等语音演变规律,都可以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发言。学生不仅容易掌握,而且恍然大悟、饶有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古代汉语的声调教学也可以借助方言来进行。比如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古今演变,就可以调查学生方言中的声调,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是怎么演变和归并的。比如古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是保留还是分化到其他各个声调等等。

\

 
         在教学古代汉语语音“反切”这个知识点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流行词语中的方言语音现象。“反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的,反切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诸”,之乎切。其实我们还可以举出不少网络流行词语中的方言语音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酱紫”一词最早源于方言,福建省部分地区的人以及南京人读“这样子”连读成“酱紫”。“酱”即“这样”的连读,是“这样”的合成字。这(zhe),声母是zh,属于舌尖后音。样(yang),韵母是iang,韵头是i,属于齐齿呼。声母zh与i拼合时,舌位会靠前,变成舌面前音j。按照反切的原则,合成后是酱(jiàng)。再比如,网友把“不要”称之为“表”,也是反切的例子。通过举出学生很感兴趣的网络词语,同样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韵母时,也可以举出网络流行词语中的方言语音的例子。比如“帅锅”,就是“帅哥”的意思,这个流行词语来源于方言,湖南、四川、广州一带“哥”和“锅”同音。其中“哥”读成了“锅”。对比可知,韵母e变成了o,这可以告诉学生,古代汉语中“坡梭辙”,可以通押。

(二)充分利用方言字,来进行古代汉语文字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造字法“六书”时,也可以举出方言中的用字来加以说明。例如有些地方把两头小中间大的玩具或饼干叫做“尜”,“尜”由“小+大+小”组成,表示两头小中间大,非常贴切形象!把它作为“会意字”的例子,就非常好。湖南等不少地方的方言中把水坑叫做“凼”,会意字,表示水坑里有水,也非常形象。

(三)结合方言中来教学古代汉语的词汇

        现代汉语方言中保留了不少的古代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在日常口语还经常使用,所以比较熟悉。我们在教学古代汉语的这次词汇时,如果能结合这些方言里的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学生就会觉得非常亲切、有趣,也就非常容易识记古代汉语的词汇。例如湖南大多数方言中,还保留不少古代汉语的词汇。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1.行:行走。例如邵阳方言中“渠(他)行得好慢(他走得很慢)”。

      2.走:跑,逃跑。例如“门个贼古子偷起东西就走(那个贼偷了东西就跑)”。

      3.崽:儿子。《方言》卷十三:“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可见,“崽”是一个古语词。一两千年之后的湖南的一些方言里,仍然还保留着“崽”的用法。比如邵阳、永州等方言中指人时还保留着“哈宝崽、崽崽、个只崽”等说法,还可以指称动物,说“X崽崽”,如“狗崽崽、牛崽崽、鸡崽崽、鸭崽崽”等等。还可以适当结合其他地区的方言,结合方言里其他词汇来教学古代汉语的词汇。

(四)利用方言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来教学古代汉语中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本质,比较稳定,难以改变。现代汉语方言中还保留许多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我们在教学古代汉语语法时,就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方言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下面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1.紧倒V。元代无名氏《神奴儿》第三折:“(正未唱:)‘孩儿也,向那梦儿里依本画葫芦,他为甚的便荒笃速,一句句紧支吾。你正是贼儿胆底虚。’”句中的“紧”表示做事持续的时间长,是“一直”的意思。现代汉语普通话“紧”已无“一直”义。现代汉语有些方言中还保留古代汉语的“一直,老是”义。使用时有“紧倒V(邵阳方言)、紧斗V(常德方言)”等格式。比如邵阳方言里,有“紧倒讲(一直在不停地说)”“紧倒呷(一直在不停地吃)”“紧倒捱(一直在拖时间)”等说法。

         2.状语后置是古代汉语的习惯。湖南、广州等方言存在状语后置的语法现象。比如说“你先走”,邵阳方言说“你行头”,广州方言说“你走先”。再比如表达“光吃饭,净吃菜”,邵阳方言说“吃光饭、吃净菜”。举出学生熟悉的方言,或者唤醒学生联系自己的方言来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学生会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识记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二我们古代汉语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尽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方言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经过以上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言资源,来进行古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的教学,是完全可能的。在现实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古代汉语教师一方面要切实认识到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代汉语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现象。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掌握了方言,有的还保留得相当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们丰富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利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古代汉语的老师,要尽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方言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要具备方言调查的基本功,学会、熟悉方言调查的流程和方法,逐步积累学生习得和熟悉的方言,从而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能够运用,而且能够得心应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力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条件的实现[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七),2017,2:129-130.
[2]储小旵.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几种主要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9):76.
[3]郑庆君.常德方言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