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教育资助是我国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采取的一项帮扶措施,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促进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和健全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我国的资助政策经历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勤、减、免、补”为主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但在这个资助体系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助政策和体系宣传不到位、资助不精准。
关键词:资助政策;贫困认定;奖助学金;精准资助;发展型资助
本文引用格式:史侠星.高校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3):179-180.
高等教育资助政策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大学的问题,是一项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看作政府促进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并根据其国内现实条件制定了资助政策。在我国,高等教育资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人民助学金阶段、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奖学金与助学金并存阶段、“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阶段,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以“贷、助、奖、勤、减、免、补”为主的较为完善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1]。2017年我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2]。从目前资助体系、投入规模和受益人群来看,高等教育资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一 高等教育资助的实施现状
(一)多种助困方式并存
2007年5月25日,我国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标志着以“贷、助、奖、勤、减、免、补”为主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开始建立。在以上资助办法中,各级励志奖学金、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等资助需要申请人在学业上或者工作上付出努力,属于激励性资助;而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入学资助等属于普适性资助,只需要认定经济困难就可以获得,属于不需要申请人付出、不讲求回报的资助。
(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在我国财政投入是国家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2017年。普通高校资助财政投入508.83亿元,占普通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8.43%。其中,中央财政301.23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8.67%;地方财政207.6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9.76%。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7.05%,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19.5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85%[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涉及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和综合等各类资助政策五十多项,在党和政府的不断关注和努力下,我国逐渐构建了结构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顺畅的资助机制。
二 高等教育资助的问题
(一)资助力度不足
高等教育资助是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经济来源,资助的力度关乎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而助学贷款是一种学费暂不缴纳的资助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帮助。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学年获得的资助大部分在1000-5000元之间,28.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资助额度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且资助力度不够时,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下降[3]。
(二)资助不精准
国家资助政策旨在促进社会公平,相关政策的实施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资助工作中家庭困难程度的准确认定比较困难,如何精准资助、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家庭贫困程度的认定一般依赖于建档立卡、自然灾害、孤儿、单亲和贫困证明等硬性条件指标,结合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作风进行评选。在上述硬性指标中,各地对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和贫困证明等的出具难易程度不一致,给精准认定贫困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操作中贫困认定工作多数由辅导员兼职,即使有专职的负责老师也是身兼数职。并且,资助工作涉及25%的学生,如此庞大的工作量,纵使负责老师只有贫困认定一项工作也很难做到准确掌握情况。辅导员虽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但其担负着上百名学生的思想引领、安全、班团建设、心理辅导等工作,还要做好自身的党性等方面的学习工作,根本无暇将涉及人数众多的资助工作做到细致、精准[4]。
(三)资助育人作用不够、发展型育人机制不完善
早期对贫困生的资助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而忽略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能力培养。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和深入研究,缺乏心灵关怀和教育引导的问题逐渐凸显。调查研究显示,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中有至少70%的学生在学业、交友、社团活动、家庭关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受影响1。另外,在资助中发现一些受资助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自立精神,甚至在生活上有一些享乐行为,抱着理所当然被资助的心态。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三个全覆盖”和“三不愁”的资助政策体系2,青年一代应该感恩社会的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争取在社会的帮助下早日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在“精神”上扶贫的重要性,但是鲜有学校在相关方面有比较好的做法。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既包括经济上的绝对贫困,也包括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的欠缺,以及在需要时获得资源和动员社会关系的能力缺乏。在现有的育人体系中鲜有学校对贫困生的社会能力、就业能力等其他的自我脱贫能力做太多的努力。加之,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助学岗位以学校内的基础工作为主,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社会立足本领的能力提升,贫困学生在能力提升上得到的提升有限[5]。
三 高等教育资助的完善的思考
(一)利于大数据精准扶贫、增设相关岗位识别贫困
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贷款情况、奖助学金获得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和平时生活消费评价录入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有利于精准识别贫困。增设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分析岗位,并结合同学、辅导员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实现精准扶贫。
(二)扩大感恩宣传
引导贫困生增强对家人、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意识,切实达到“资助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高等学校应该利用班会、媒体等对学生开展感恩和诚信教育,积极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受到资助、懂得提升自己的同时,树立未来回报社会,资助他们的理想进而信念,并且在贫困认定、偿还国家贷款的过程中诚实守信,守好作为大学生、作为“四有”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6]。
(三)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教育机制
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业、交友、社团活动、家庭关系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遇到的问题,定期分门别类的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并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充满自信的对待人生。心理老师、辅导员老师和社团老师要常常交换学生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单独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回馈社会。
(四)提供专业性强、技能型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来源于校内,开展建立多渠道勤工助学岗位,拓展勤工助学的工作内容和渠道,为学生争取专业性强、技能型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定的经济困难,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累积社会阅历、掌握未来立足社会的本领,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切实解决社会立足技能,自主脱离贫困问题,构建“发展型资助”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韩丽丽,李廷洲.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29-36.
[2]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18-03-02(014).
[3]宋晓东,曹宏鹏.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80-82.
[4]张宏雷,闫新华.北京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5):268-269+278.
[5]李洪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4):23-24+27.
[6]吕思菁.高校自治背景下贫困资助政策体系的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46-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