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唯物历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历史的系统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研究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指导,坚持“顺时论史”“系统学史”“史实结合”的教学理念,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历史教学。
一、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新课标将历史分成六大板块,所有板块在最开始都会运用“通论”的形式来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的历史线索与特征。每一板块内容都采取由点到线的展示方式。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为“点”,历史发展线索是为“线”。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分析点的关系来感悟线表达的内容,既能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还能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知晓学习内容,“学习提示”让学生获悉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学习延伸”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每一板块还会安排各种活动课,并注明活动主题与目的,以便教师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大单元历史结构体系的建设,通过视频导播、微课引入、问题讨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事实,又能获知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时代背景,总结归纳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认知。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设计的,这体现了一种顺时思想。学生只有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理解为何在那个时间、地点、条件下发生这一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蕴含着经济、科学、政治、文化因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助力学生全面、详细地掌握更多的历史资料,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佐证,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分析。这种顺时讲历史和跨学科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分析和解读意义重大。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影响等,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史料分析方面,应该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可靠的史料来源,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同时,在分析史料时,应该注重对史料的比较和分析,探究史料的内在联系和意义。只有深入分析和解读史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
1.学微课,探历史
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提供了一种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进行学习。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其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微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微课,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细分成易于理解的小模块,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如视频、动画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秦朝统一中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几个知识点,如秦始皇的生平、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的经济文化等,然后分别制作成微课视频。每个视频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生动的图像、音频和动画,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顺序和进度,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同时,微课还为学生提供了重复学习的机会,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加深理解。除了课堂教学外,微课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拓展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其他场所观看微课视频,自主探究历史知识。
2.踏山河,观历史
历史遗迹是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真实。比如,学生可以参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通过观察和了解这些遗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的教学设计为例。
(1)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秦始皇的功过,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②以活动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
(2)教学步骤
①导入
播放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讲解视频,引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进而引发其对秦始皇的兴趣,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的认识。
②活动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秦始皇的各个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秦始皇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下是一些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第一,政治方面,学生可以研究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他制定的法律、官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探讨秦始皇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如“以法治国”和“以吏为师”。第二,军事方面,学生可以研究秦始皇的军事策略和战争经历,如他消灭六国的战争以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战争。此外,学生还可以探讨秦始皇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如《孙子兵法》在秦始皇军事思想中的应用。第三,文化方面,学生可以研究秦始皇的文化政策和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探讨秦始皇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学术著作等,接着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秦始皇,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学生能够提升研究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活动实施
①小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②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就不同观点讨论和辩驳。
③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强调论据的充分性和逻辑性。
(4)活动总结
①学生分享收获和感悟,总结秦始皇功过的评价方法。
②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③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始皇功过的短文,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历史遗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重实践,强素养
历史实践作业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教师组织历史角色扮演、历史情景剧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学生学习了“辛亥革命”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排一场历史情景剧,再现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另一方面,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布置八年级上册“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课实践作业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重走长征路的历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的地点和发生的重要事件。在实践中,学生需要绘制长征的路线图,计算行程距离,了解长征路上的困难以及红*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学生还需要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三、结语
新课标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和创新思路。在此背景下,教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开标.“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2):7-9.
[2]贾丽霞.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96-98.
[3]周祚沛.立足乡土,聚焦新课标,提升历史课堂育人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2023(10):2.
[4]黄滔.合同而化疏通知远—“论史求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2023(10):38-4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