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体能训练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水平、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目前,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仍存在指导力度不足、忽视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等问题。为突破现状,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总结体能训练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接的实践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如何通过设计热身游戏、利用体育器材、拓展小组合作活动、布置课后练习任务等方式,深化高中体育与健康同体能训练的融合,帮助学生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体能训练,对接模式
体能是指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能训练锻炼自身的柔韧性、灵敏性、力量及速度。将体能训练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构建高品质体育与健康课堂,能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能训练现状
体能训练是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将重点仅放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未积极关注体能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体能训练的正确认知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第二,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存在脱节现象。许多教师会统一设计体能训练,并未考虑学生个性化的基础情况和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与懈怠心理,影响体能训练的实效性。第三,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方面的专业水平较低。训练内容的单一以及训练意识的薄弱使训练效果难以达成预期目标,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无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1]。
二、体能训练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接的实践价值
为更好地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切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笔者对体能训练的实用价值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分析。第一,高中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高强度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出现抵抗力减弱、健康水平降低的问题。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组织体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强健身心。第二,传统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增添体能训练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第三,为了确保体能训练效果,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并基于学生个人特点与实际情况,设计多元训练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身体素质[2]。
总之,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可以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助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合理设计,保障体能训练的有效性,构建高品质体育与健康课堂。
三、体能训练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接的创新策略
(一)设计热身游戏,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热情
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帮助其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效,使其在训练或比赛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目前,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而是直接依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展开训练。此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不利于其身体素质的发展。为突破现状,教师可以将体能训练相关内容与教学活动相对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丰富的热身游戏,指导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舒缓筋骨,放松身心,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3]。
以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认识体能”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体能发展对促进健康以及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在后续学习中根据自身体能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依据体能的组成设计不同内容的热身游戏,指导学生依据流程完成。
1.灵敏性游戏——闪躲带球冲锋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方扮演拦截角色,另一方扮演带球跑的“冲锋勇士”,带球跑的成员需要利用右脚运球,并躲避前方拦截的成员,运用足球变向过人技术将球成功带到终点即为获胜。
2.速度型游戏——勇攀高峰
依旧以组为单位,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分别站在缓坡下方以及缓坡上方,并为下方小组排头同学提供接力棒。教师发布指令后,拿到接力棒的学生立刻向坡上冲刺,将接力棒传递给同组对面排头同学,然后再跑到队尾,以此类推。
3.反应力游戏——比比谁的速度快
教师为学生提供游戏装置,引导学生站在装置下方,观察装置上装置小木棒的排列情况,当装置发出提示后,小木棒随机掉落,学生需要迅速作出反应,握住小木棒。
4.平衡性游戏——稳定发力
学生站在平衡球上,通过下移身体重心,维持在平衡球上的站立动作。教师进行计时,在平衡球上站立时间最长的学生获得胜利。
热身游戏活动采用个人积分以及小组积分制,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了解体能训练的具体内容以及增强体能的重要性。同时,热身游戏也能帮助学生放松身体,为后续参与体育运动做好准备。
如此,教师通过设计热身游戏,能改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使其逐渐了解体能训练的具体内容,从而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营造良好的体能训练氛围
体育器材是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要工具。部分体育运动需要依靠器材才能够完成。但现阶段,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并未关注到体育器材的实用价值,还有部分教师未能向学生讲解正确的器材使用方法,致使课堂学习氛围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得到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组织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各项器材的功能以设计个性化的体能训练活动,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助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双杠”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国奥运健儿在双杠项目中的精彩表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双杠运动。接下来,教师可利用操场上的运动器材,向学生介绍双杠的组成及运动价值。双杠运动是一种能够有效训练肌肉的体操运动。学生在练习双杠的过程中可有效锻炼自身的平衡力、支撑力及协调性。许多学生虽有过简单地运用双杠完成上下杠动作的经历,但未系统性地参与学习,对双杠这一器材的使用方法充满了求知欲。借助这一契机,教师可以结合体能训练的要素,指导学生依次利用双杠器材完成以下动作:(1)双杠支撑移动——在移动时,学生需要保持直臂顶肩的姿势,在前行的过程中迅速推手,重心侧移;(2)双臂屈伸——在双杠上,学生需要首先直臂推杠撑起,再使手臂自然下落,双肩向前移动;(3)双杠摆动臂屈伸——在掌握以上两项动作技术后,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贯力完成双臂屈伸练习。通过以上动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能了解双杠的使用方式,还能在练习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教师通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能调动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
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运动器材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正确地了解不同器材的使用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拓展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在组织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设计需要双人或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训练项目。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又能使学生在参与体能训练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4]。
以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足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足球是一项多人竞技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爆发力及速度都有较高要求。为实现发展学生体能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分组,保障班内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为锻炼学生的爆发力,训练其腿部力量,教师可以设计“阻力跑”活动:让一名学生将弹力带围在腰腹间,并紧抓弹力带后方形成拉力,而另一名学生则须尽力向前奔跑。在这一过程中,奔跑的学生将在拉力的影响下锻炼自身下肢的爆发力,为参与传球、接球等项目奠定基础。另外,针对足球运动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设计双人合作体能训练任务“横移对向传球”。小组成员需要利用教师所提供的篮球,共同向右方跳跃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手中的足球抛向队友,队友接到球后需再次将球抛回,以此类推。在抛球的过程中,学生的下肢需持续移动,倘若在抛接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需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此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树立与同伴的协作、配合意识。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小组人员分配情况,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如此,教师通过设计需小组合作完成的体能训练活动,使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布置课后练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习惯
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通过体能训练增强身体素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课中表现,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特色,为学生布置课后练习任务,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每日运动打卡,并将打卡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以便教师检阅。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打卡运动视频制作成完整的电子相册,为学生的训练反思留存电子资料,同时帮助其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身体素质[5]。
以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羽毛球”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了羽毛球的运动特点、运动价值、比赛方法及主要规则。此项运动对学生的敏捷性、上肢爆发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针对此项运动的重点内容,为学生布置如下课后练习任务。
(1)练习发球动作,了解发高远球以及反手发球的正确技巧,利用10分钟时间录制视频,展现自己的发球技能。
(2)利用课余时间与班级同伴或家人开展羽毛球对打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后场高远球、正手杀球、正手挑球等击球技能,并录制对打视频,要求击打至少3个回合。
(3)参考教材所提供的发球抢攻、打吊结合、压后场反手位、四方球等技术,尝试与同伴进行练习,掌握不同攻击技法及接球技法的应用。
(4)以表格的方式记录自己对上述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自己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不足及经验,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上述任务对学生体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通过日复一日的常规训练,能够缓解学习压力,提升身体素质,为后续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体能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能训练,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终身运动的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使其与常规教学相对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展体能,通过体育训练提高身体素质。与此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或产生较大心理压力,教师也应灵活调整训练的时间与内容,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运动氛围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洋洋.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探索[J].教育艺术,2022(12):50.
[2]王保成.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的策略分析[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93-94.
[3]沈学新.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校园,2022(11):73-74.
[4]邱军.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的路径探讨[J].高考,2022(21):174-176.
[5]史博.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的实践路径探究[J].天津教育,2024(19):44-4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