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及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25 11:04: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民族音乐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坚持以美育人”这一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体验各类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民族音乐在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指出,教师应当着力实施民族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民族音乐作品的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倡导坚持以美育人,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在“设计思路”中提倡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感受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自信;在“课程目标”中将文化理解作为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重在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师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选取具有文化内涵的音乐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来实施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众所周知,民族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可以助力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一、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民族音乐作品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编创的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和美好思想"。在历史巨轮滚滚前进的过程中,一代代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经典。尤其,民族音乐作品历经时间的磨砺与检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彰显着美好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同时,民族音乐作品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于一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民族音乐作品的文化性决定了民族音乐教学在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认知
 
  文化认知是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起点2。民族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底蕴等有密切关联,是建构良好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例如,彝族音乐记录了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区的彝族人民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是学生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资料。学生在学习彝族音乐时,可以从文化、社会历史等角度进行探寻,了解彝族音乐的前世今生,建立文化认知,丰富文化储备。

\
 
  (二)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情感
 
  文化情感是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情感体验。文化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中,积极的文化情感有助于学生投身于民族文化的学习中,不断丰富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众所周知,小学音乐教材选编的民族音乐作品有积极的情感倾向。例如,《赛马》是一首以蒙古族音乐为基础、融合汉族音乐装饰音的歌曲,它通过描绘蒙古族人民赛马时的热闹场景,展现出了一往无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积极向上的感受。在欣赏《赛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伴随旋律在脑海中想象场景,建构积极的情感认知,体会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蒙古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地区的民歌音调中提炼出了音乐主题,描绘了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美丽的自然景象。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想象桃花盛开、乡亲安泰、战士戍边的场景,有利于产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在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发酵”作用下,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接纳、认可文化,增强文化悦纳感和归属感3。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早已欣赏、歌唱、创作了汉族音乐作品,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建立了文化认同。同时,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数量较多,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尤其,在体验多样的音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学生还会发现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并学会尊重这种差异,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四)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动机
 
  文化动机是文化认同的产物。一般情况下,个体会在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文化动机,体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主动传承民族文化。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作品教学其实是一项实践性活动。教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民族音乐鉴赏、民族乐器演奏、民族音乐编创等活动。学生在体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建构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自然而然地增强文化动机,还可以汲取经验,在课外利用恰当的方式展示民族音乐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
 
  纵观民族音乐教学意义可见,民族音乐作品是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助力。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以民族音乐作品为基础,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实施民族音乐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制订文化目标,指明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的导向。教师是否能制订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民族音乐教学意义表明民族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建立过程包括建构文化认知、建立文化情感、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动机[4。在教学民族音乐作品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民族音乐作品和学情,制订文化目标,凸显文化育人重点,明确教学方向。
 
  例如,《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展现了扬州民歌风格。在学习《杨柳青》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扬州的相关文化,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究扬州民歌风格,用扬州方言进行演唱,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确定具体环节: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然后,教师可以设计出文化目标:(1)学习扬州的相关文化,丰富民族文化认知,喜爱民族文化;(2)欣赏、演唱《杨柳青》,感受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3)尝试用扬州方言轻快、活泼地演唱《杨柳青》。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集中精力组织民族文化探究活动、民族歌曲鉴赏活动,助力学生建构文化认知,形成积极情感。
 
  (二)建构音乐课堂,落实文化目标
 
  音乐课堂是实施民族音乐教学、落实文化目标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具体的民族音乐作品为依据,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与民族文化进行互动,使学生在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认同、文化动机这四方面获得一定的发展,切实地建立文化自信。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情境是指教师利用语言描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营造出的良好环境或情感氛围5。在情境的熏染下,学生会建构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走进课堂。因此,在教授民族音乐时,教师要以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容为基础,用图片展示、游戏、问答等方式创设情境,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例如,“对花”是一种传统民歌小调,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民族文化内容。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迎春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并用演唱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花?”同时鼓励学生模仿教师,使用演唱的形式作答。在学生熟悉这种形式且产生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用演唱形式呈现与花有关的谜语、脑筋急转弯等,引导学生思考并以演唱形式作答。师生的“一问一答”实际上是在“对花”,这就能顺其自然地引入民族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这样‘一问一答'的歌唱形式是什么?”在学生陷入沉思时,教师可以揭示本节课课题,并解释“对花”。然后,教师可以播放河北民歌《对花》,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对花的特点。教师如此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入民族音乐课堂,还能帮助学生初步建构民族文化认知,增强民族文化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民族音乐。
 
  2.深入学习,建立感知
 
  深入学习是理解学习内容、建立文化感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民族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教学目标为重点,采用提问法、示范法、展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土匪们在为杨子荣庆功时,杨子荣激情演唱的一个片段。该京剧片段蕴含着中国革命文化,彰显着京剧的独特魅力。本节课的文化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受生角特点,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唱腔,感受京剧韵味,体会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学习兴趣,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基于此,在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杨子荣唱段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哪一角色?”“这段演唱有什么特点?”两个问题。学生会在欣赏的过程中迁移已有认知,初步认知生角及其演唱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做简单介绍,帮助学生强化已有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更好地理解唱段。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播放《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引导学生边聆听边配以手部击打动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哪一句歌词留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学生会在有目的的聆听过程中建立独特的认知,并踊跃作答。大部分学生提到了最后一句及结尾的“秋”字,简单地描述了“拖腔”。教师可以在赞赏学生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拖腔”,并反复播放最后一句,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一句一共拖了几拍?”“力度有什么变化?”两个问题。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进一步深化对“拖腔”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发挥示范作用,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和夸张的表演动作,引导学生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民族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容,助力学生建构了良好的文化认知。部分学生在不断聆听、学唱的过程中建立感知,感受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学习兴趣,夯实文化传承基础。

\
 
  3.动情表演,学以致用
 
  表演是学生展示音乐学习成果的具体方式,也是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方式。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体验了多样的活动,既理解了音乐内容,掌握了基本技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文化认知,增强了文化兴趣,建立了文化认同。基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情表演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学会传承民族文化。
 
  例如,在教学《新疆舞曲第二号》后,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乐曲,鼓励学生回顾学习成果,积极编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并当众表演。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已有认知,同时积累文化传承经验。之后,在校园音乐节期间,教师可以搭建展示舞台,鼓励学生登台表演,继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丰富传承民族文化的经验,建立文化自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建构文化认知、建立文化情感、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动机的机会,进而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民族音乐的文化育人功能。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在正确认知民族音乐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认同、文化动机为着眼点,设计相应的文化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指导,以音乐课堂为依托,应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音乐的文化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楚阳.教授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J].教育界,2022(13):23-25.
 
  [2]许琳欣.唱响民族歌曲增强文化自信:以《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为例[J].广西教育,2021(45):137-139.
 
  [3]王喜燕.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小学民歌教学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20.
 
  [4]张代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2):34-36.
 
  [5]韩彦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小学民歌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4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