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围绕图像识读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25 10:13: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更深刻感知、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本文探索围绕图像识读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包括基于感悟式鉴赏,启迪学生主观感悟,深化其对视觉形象的感知能力;基于比较式鉴赏,增强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及图像解读能力;基于社会学式鉴赏,助力学生挖掘图像背后的多元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图像识读素养,高中美术鉴赏,图像解读,审美意识
 
  与文本相比,图像呈现出更直观、真实的特质,能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理解、解读和评价,提升其视觉审美意识和图像解读能力。
 
  一、图像识读素养的内涵阐述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和其他视觉符号进行观察、辨识和解读。图像识读素养体现在通过联系和比较图像的方式,感知图像在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布局等形式上的特征;通过搜索资料、思考讨论等手段,挖掘并解读图像的深层内涵;具备从图像材料、技法及发展脉络等多个维度辨别图像类别的能力;了解图像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具备辨别和解读现实生活中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的能力。美术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使其在不断演变的图像文化中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图像理解能力。

\
 
  二、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策略
 
  1.以感悟式鉴赏启迪,提升学生的视觉形象感知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明确,美术鉴赏教学主要侧重于强化学生感知美术作品视觉信息的能力,图像识读素养则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解读图像视觉信息的一项关键技能。感悟式鉴赏法与图像识读素养的内涵有密切的关联,此方法注重鉴赏者的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强调鉴赏者通过自身的情感、想象和个人经验与作品互动,创造出对美术作品的独特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艺术家的意图。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堪称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以及深邃的眼神被认为是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她的微笑似乎总是在改变,充满了情感的复杂性。达·芬奇通过巧妙的光影处理和色彩渐变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情感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用感悟式鉴赏法开展此画作的鉴赏教学,鼓励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情感语言深度探讨作品,通过促进学生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使美术鉴赏更加个性化、有深度,同时丰富学生视觉形象感知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继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画作的情境中,鼓励学生想象自己是蒙娜丽莎,思考她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以情感情景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智慧,增强其对图像的感知。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画作中的情感元素进行分析,如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以及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符号和象征,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作中的情感表达。教师还可以组织情感共鸣会话,通过提出问题,如“你如何理解作品中的符号?”或“你认为艺术家通过哪些元素表达了主题?”等,以对话的形式鼓励学生以丰富和准确的情感语言描述自己观看画作时的感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与作品相关的个人故事或情感体验,从而在学生与作品之间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连接,促进学生与作品的深度互动,深化学生对图像的感知。
 
  2.以比较式鉴赏点睛,提升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
 
  不同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风格属性。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作品的形态、材料、技法、风格等,迅速辨别和判断艺术作品的流派。比较式鉴赏法是直观且有效的方法之一,此方法并不局限于对作品表面进行比较,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更细致观察,捕捉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和构图上的微妙之处,继而通过深度分析和思考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揭示作品深层次的意义。
 
  以比较式鉴赏法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比较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艺术作品,感知不同流派和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差异,从画面构成、色彩运用、线条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敏感性,增强其对图像细节的观察和分辨能力。也可以比较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其创作风格的演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场景相比较,感受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更深刻理解艺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视觉识别能力和图像解读能力。
 
  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意象美术时,学生在对作品的理解和区分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即可采取对比式鉴赏法,组织“图像对对碰”游戏,将具象美术作品和意象美术作品并列展示,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负责研究两幅不同类型的画作,深入了解其中的细节。随即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辩论式讨论会,要求学生针对画作的构图、色彩、技法、画风等,对比找出两幅画作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两种风格的作品,学生察觉到,具象美术在描绘主体物时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刻画,包括精细的比例和空间表现,与实际感知的场景高度一致。相较之下,意象美术则更为主观,意象美术作品的作家一般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突显画作结构的独特之处,打破客观物象比例的规律,甚至颠覆传统的时空概念,创造出一种超越实际的幻境。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美术鉴赏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索不同作品在内容、形式、主题、构成等层面上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解读图像中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更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和更深刻的图像解读技能,提升图像识读素养,更好地理解与鉴赏美术作品。

\
 
  3.以社会学式鉴赏引领,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
 
  美术鉴赏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刻的感知、理解、解读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其视觉审美意识和图像识别素养。美术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美术作品的诞生往往受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承载着独特的社会环境印记。视觉审美经验也是个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等多种元素交织、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积淀。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学式鉴赏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旨在引领学生深入剖析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元素,以综合性的作品鉴赏视野,引导学生将图像作为窗口,超越形式美的层面,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树立更为综合、更有深度的审美观。
 
  例如,《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之一,描绘了女范事迹,包括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还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汉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学式鉴赏法带领学生鉴赏《女史箴图》。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画作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元素。学生通过分析画中人物的服饰、姿态和题跋的内容可以发现,该作品生动呈现了上层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扮,画中的女性无论在身姿、仪态还是服饰上都完美地反映了其社会身份和个性,以真实的细节再现了贵族阶层女性的娇柔和矜持,由此可以明确画中女子所处的社会背景。画中的每位女性均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如方形的大脸、微睁的丹凤眼和小到几乎无法张开的嘴巴。针对此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思考画家为何运用程式化的方式进行人物形象的描绘,助力学生理解:画家正是以这种外在的“不完美”引发人们对注重内在美德的“理想美”的思考,这恰恰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又一个规则和特征所在。
 
  该画以线条勾勒为主要表现手法,画中没有过多的背景细节,重点集中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顾恺之运用毛笔的中锋,将线条勾勒得娟秀而有韧力,均匀而不失飘逸,使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通过起伏流畅的线条和相应的题跋,自然地处理了不同情景段落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线条的形态、力度和流动感等方面感知和理解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线条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视觉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表达的女子道德训诫,并与当代社会进行对比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女史箴图》,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价值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鉴赏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图像识读训练场,积极发挥感悟式鉴赏、比较式鉴赏和社会学式鉴赏等美术鉴赏教学方式的协同作用,通过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视觉形象的感知能力,使美术作品更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不同作品,提升学生图像解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元素,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季小洁.学生“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培育—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教师,2020(33):95-96.
 
  [2]凌秋萍.知识·鉴赏·浸润—指向审美浸润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新校园,2023(10):78-8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4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