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学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学路径,包括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等。
关键词:课程思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平总*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手段,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拓展[2],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做好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开拓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坚定专业自信。
一、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医院或机构中从事康复治疗相关工作[3]。“运动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连接康复医学基础与临床康复课程的重要纽带,也是物理治疗师针对各类功能障碍患者改善个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障碍情况,以及家庭与社会参与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4]。“运动治疗技术”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的特点[5],专业课程教育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该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笔者所在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展“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在润物细无
二、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学路径
(一)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和阵地,而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与大学生的接触最多,所以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在立德树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因此,“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政认知水平。教学团队中的主讲教师全部由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且都经过课程思政的培训,以确保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质过硬。同时,还邀请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中负责挖掘、审核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每个月组织一次教学团队会议,探讨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方法,并对实施成效进行反思。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功能和评价标准功能,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南,课程标准要指导教师的“教”,更要指导学生的“学”[7]。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教学,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根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应当涉及思政内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更多地突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引导;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结合时事热点与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医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在考核评价上,对接专业技声中进行思政教育。能抽查,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使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可评可测。
(三)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运动治疗技术”开设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大二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对临床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本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如下:学生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善于沟通、交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要具有求实创新的学习精神,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要形成吃苦耐劳、勤于钻研的劳动精神,富有爱心、耐心,树立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形成热爱康复事业的职业情感;要培养勤学善思、刻苦钻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等优秀品质,为步入实习阶段打下良好的思想作风基础,树立规范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善于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
(四)课程思政教学与对应知识点设计
教师可以“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技能要求为基础,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充分挖掘“运动治疗技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围绕“家校院社”四方,结合神农精神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专业自信、家国情怀、医患共情、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内容。教学团队可通过对运动治疗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重构教学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结合时事热点设置专题讨论、引入名家事迹、介绍行业发展前景,以此坚定学生专业自信,增强其对行业领域发展的信心。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五)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课程思政入心入脑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效、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8]。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讲授、实操示范、学生练习为主,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操练习的积极性。教学团队经过集体备课后,认为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知识点的教学,从而让枯燥无味的内容呈现新的色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提升自身素养。以牵引技术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介绍:“某医院康复科在某平台发文,新引进了1台先进的脊柱减压治疗仪,广泛推荐体验。”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先进的治疗仪器是否一定管用、适用?”借助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而非盲目选择、利益驱动。课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同时播放反面案例,即牵引仪器操作不当引起不良后果的警示事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做到德技并修。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实验用物,清理实训室,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六)不断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课程考核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其素养的考核。随着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中的融入,教师在考核中要不断优化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教学效果,促使课程思政教育落地。教学团队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构建了多主体(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家庭、社会)、双结合(态度与结果、过程与终末)的全程化、规范化、信息化及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德育方面应从学风、思想道德、职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角度进行评价;智育主要从专业知识、临床思维能力等角度进行评价;体育应当从是否参与课前体能锻炼、是否有良好锻炼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美育则从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具体可以落实到科普作品创作、思维导图绘制上;劳育应纳入劳动素养、劳动实践等的评价,如实训课课后场地及器材清理与维护、劳动教育基地活动参加次数。具体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保证。在老龄化不断加重、医疗水平和医疗日新月异的环境之下,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要,而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实施者[9]。因此,教师要以身为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立德与育人落实到言传身教中。同时,也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等途径,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0]。此外,课程思政还需要家庭、医院、社会与学校教师一同实施,共同形成合力,从而增强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张金涛,杨延芳.云南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就业质量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21(10):16-18.
[4]梁贞文,郭琪.康复治疗学本科“运动治疗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67-69.
[5]夏青,张健,郭永明.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疗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22,41(5):77-80.
[6]于美玲,钱佳佳,王磊.课程思政融入运动医学教学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8(3):66-68.
[7]李梦晓,郑*,杨璐萍,等.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6):150-154.
[8]张效玮,黄尹虹,叶敏仪,等.《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0):4-7.
[9]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10]黄晓巍,赵昕彤,韩冬,等.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5):1-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