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历史演变中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和生态。本文结合泉州掌中木偶艺术进校园的案例,探究地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堂中的融合实践。通过对泉州掌中木偶艺术的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总结出制定教学计划、文化背景介绍、实地体验和观摩、艺术创作,以及互动交流活动等措施,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文化认知。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美术课堂,泉州掌中木偶艺术
地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性的文化形式,对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成为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泉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掌中木偶艺术作为泉州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本文以泉州掌中木偶艺术为例,探究如何将这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一、泉州掌中木偶艺术的历史与特色
泉州掌中木偶艺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晋代,经过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深受闽台两地人民喜爱。这一古老的表演艺术起源于泉州,是一种以木偶为媒介的戏曲形式,通过对木偶的操控,以传递故事情节为主要表演手段。在这个独特的表演形式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泉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方氛围。
泉州掌中木偶艺术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木偶的制作工艺。泉州掌中木偶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匠人们通过对木材的精细雕刻、绘画和装饰,赋予木偶栩栩如生的外观,使其成为一件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工艺品。其次,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木偶艺术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戏曲表演,还包括了形体表演、武术等多种元素。演员通过对木偶的灵活操作,展现出丰富的戏剧性和艺术性,使观众沉浸其中。再次,木偶艺术融合了当地的历史、宗教和民俗元素。在表演中,常常能够看到有关泉州历史故事、传统祭祀仪式及民间传说的影子,这不仅使木偶艺术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更使其成为当地文化的具体表现。最后,木偶艺术还具有强烈的参与性。观众不仅仅是旁观者,更可以通过与木偶互动,参与到表演过程中,增强了观赏体验的互动性、娱乐性,具有较大程度的参与感。
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还能够丰富美术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一,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民俗,从而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中。
第二,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能够为美术教育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侧重于技巧的训练,而通过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全面地体验和理解艺术的文化背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同时,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美术课堂更具多元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将所学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体差异,体验艺术的无限可能。
第三,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还能促进社区和学校的互动,加强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与当地博物馆、艺术家、文化机构等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体验地域文化。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够为地方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总体而言,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三、泉州掌中木偶艺术进校园的融合策略
(一)制定教学计划
福建省南安市毓元中学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该校具有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基础。该校紧邻泉州掌中木偶传承人黄通行、黄厚源的家乡——大济镇溪口村,具有开展掌中木偶进校园活动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特聘木偶艺术家黄通行先生任艺术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是确保掌中木偶艺术融入美术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与木偶艺术家一起设定掌中木偶进校园明确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也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教学目标中除了要了解泉州掌中木偶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及制作工艺外,还设定了创作目标。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校还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有序计划,分阶段进行,帮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并逐渐掌握掌中木偶艺术的核心概念。例如,先介绍木偶的起源和基本知识,再深入探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地域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与创作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美术创作中,让学生尝试DIY制作木偶、自编自演掌中木偶戏,感受艺术表演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木偶艺术的风格特点、现状与未来创新的发展方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保护传承非遗,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二)文化背景介绍
在课程开始的阶段,通过对泉州掌中木偶艺术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教师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本土传统艺术的大门。课堂通过图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展示掌中木偶艺术的源起、发展历程,以及在泉州当地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种形式生动的呈现不仅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还能够触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例如,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或提出问题:“掌中木偶知多少”“泉州掌中木偶问卷调查”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享他们对木偶艺术的初步印象。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为投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对“掌中木偶知多少”的看法,每个小组可以就木偶的历史、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角和信息,丰富对木偶艺术的理解。通过对泉州掌中木偶进行问卷调查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调查中主动了解、思考和总结,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为学生营造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后续的木偶艺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地体验观摩
实地体验和观摩掌中木偶表演学习是学生融入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安排学生参与实地观摩,为他们提供了近距离感受木偶艺术魅力的机会。一是“请进来”,邀请传承人到校为学生进行木偶表演,每周为学生上课。学习内容包括表演动作要领、传统木偶制作等背景知识。木偶艺术家为学生展示了精湛技艺和表演经验,这种直接的观摩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木偶艺术的独特之处。二是“走出去”,组织学生前往“通行木偶剧团”“罗东木偶头制作厂”等进行实地体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木偶艺术的制作过程、演出背后的故事,与木偶艺术家的互动,更主动地融入木偶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实地体验活动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美术课堂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提供一种更为生动和直观的学习方式。通过直接观摩木偶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掌中木偶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掌中木偶艺术的文化内涵,将学生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
(四)艺术创作结合
将掌中木偶艺术融入八年级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是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环节。通过这一步骤,学生不仅能够深度认识木偶艺术的表现形式,还能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形成个性化的美术作品,同时有助于将木偶艺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学生的创作实践。
首先,开展“掌中木偶的风情”“掌中木偶写生比赛”等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木偶艺术。设立绘画任务,要求学生用画笔勾勒木偶的轮廓、表情和动作,能抓住不同人物角色特点大胆进行塑造,使他们更加深刻地领会木偶艺术的视觉特点。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和绘画表达能力,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木偶艺术情感的表达。
其次,开展掌中木偶创意设计系列课堂,并从造型表现中提出驱动问题:“如何用综合材料来手工制作精美的掌中木偶?”教师通过逐步分解、层层推进,开设了“掌中木偶之精美头饰创想”“掌中木偶之精美服饰创想”“掌中木偶巧制作”“偶趣”等木偶制作课,组织学生对木偶头饰、木偶服饰、演出道具等进行手工创意设计制作。这一过程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颜色,赋予木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在创作中展现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让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掌中木偶剧人物作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手工技能。通过亲身体验木偶制作的过程,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木偶艺术的制作工艺。
最后,邀请木偶老艺术家黄通行先生到校为学生开展“木偶剧对白大比拼”“掌中木偶剧创编”系列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木偶剧创编、对白艺术创作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解读与分享。同时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掌中木偶剧表演的表现性专业性很强,笔者创编了“木偶手指操”,带领学生练习手指操,为掌中木偶表演打下基础,并且邀请木偶艺术家为学生进行木偶表演现场教学。学生学习了简易的掌中木偶操作方法,能够自信、准确地在学校艺术节中进行木偶剧表演。这一系列实践创作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木偶艺术的深入理解,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实操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五)深入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活动是将学生与木偶艺术更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邀请闽台两岸掌中木偶艺术家到校园举办讲座、开设工作坊,为学生创造与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条件,进而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木偶艺术的精髓,激发对艺术的兴趣,加深对掌中木偶艺术的理解和探究。同时,学校定期举办掌中木偶制作大赛、木偶美术作品展、掌中木偶剧本赛和表演赛等促使学生在比赛展览交流中互相启发,形成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拓展对木偶艺术的认知,结合廉洁文化,创编《包拯》《海瑞罢官》《公仪休拒鱼》等多部木偶剧,在师生中传递正能量。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体验不仅是学识上的丰富,更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掌中木偶艺术与美术创作结合,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本校美育特色。如今毓元中学已成为市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先锋名片。
综上所述,整个掌中木偶艺术融入美术课堂的过程深入探讨了制定教学计划、文化背景介绍、实地体验和观摩、艺术创作结合,以及互动交流活动等关键步骤。通过这一融合实践,地域文化与美术课有机结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掌中木偶艺术的学习体验,使地域文化资源得以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课堂中得到了有趣的本土文化资源体验,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掌中木偶艺术的传统之美也在学生的创作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创造力和审美情感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为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思考。地域文化融合实践可以在更多美术课堂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参考文献:
[1]卢朝雄,陈国辉.地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高考,2023(23):171-173.
[2]张玉蕾.初中美术课程中地域文化融入课程研究——以桐城蛋雕为例[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3.
[3]李凯风.地域文化资源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研究——以广西岑溪市第一中学为例[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2.
[4]严恺,卢新燕.泉州传统掌中木偶戏“蟒服”纹样及文化内涵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50-35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