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论述了文本细读教学的重要性。文本细读教学强调对文本细节的深入理解和品味,基于此,文章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品味题目以建立初步感知、创设情境以感悟文本内容、反复诵读以品味文本语言、立足整体以把握文本结构、寻找空白以分析文本关键之处以及同类细读以体验课外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知,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获得细微、深刻的感受,继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驱动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走进文本深处,细细品味文本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谋篇布局等,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建立深刻的阅读感受,提高阅读效果。但是当前,部分教师还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从文本细节入手,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可以真正地让学生获得阅读主动权,让学生读有所得。因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审视阅读教学的不足,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文本细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揣摩文本的外在形式(语言、结构、人物内心活动),获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的读书策略。下面笔者将提出几点实施文本细读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品味题目,初步感知文本
题目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生感知文本的起点[2]。因此,教师可以将品味题目作为文本细读教学的开端。
以《慈母情深》为例,文章题目虽仅有四个字,但却揭示了文本的主人公(母亲)及其特点(慈爱)、文本类型(情感类文本)。歌颂深厚的母爱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在,所以,全文紧扣母爱进行了描写,题目中的“深”值得学生细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读题目,猜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深’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体现了母爱之‘深'?”。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会走进文本,了解文本内容,探寻母爱之“深”的具体表现,由此对文本建立初步感知,为后续深入剖析文本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感悟文本内容
情境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的载体3]。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情感体验先于理性把握。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感性思维的作用,想象画面,感悟文本内容。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按照游览顺序(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描述了美丽的景象。基于此,在文本细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旅游情境,依据文中的游览顺序,借助电子白板呈现相关的景观图片或视频,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化身为游客,欣赏美丽景色。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点拨,促使其深入探寻不同地点的景色特点以及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方法。
例如,在讲到“沿途”部分明艳的景象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诵读文本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同时借助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并向学生发问:“在欣赏沿途风景时,你拍到了哪些镜头?”学生边仔细阅读边思考,并结合图片内容,发现不同的美丽场景。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登台解说,并依据学生的解说情况借助电子白板呈现相关图片。学生在图片的辅助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自然景象之美。
实践表明,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建立积极的阅读情感,又可以顺其自然地走进文本深处,剖析细节,感悟文本,一举两得。
三、反复诵读,品味文本语言
文本语言是作者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的承载。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品味文本语言。经过品味,学生可以对文本建立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文本细读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4。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篇文章开头写道:“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将视线集中在“不可估量的损失”上。基于此,教师可给予引导:“‘不可估量的损失'说明了圆明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再次诵读这句话,试着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进行复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诵读这句话,思索其含义,继而组建语言,认真作答。
例如,有学生提道:“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说到这里时,其他学生发觉矛盾之处,纷纷提出质疑:“毁灭是一种价值吗?”面对质疑,该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主诵读原文内容,感知其内涵,重新组建语言描述道:“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重复语句,进而作出评价:“这样说有些重复。”在评价下,该学生再次描述道:“圆明园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教师鼓励全体学生齐读这句话。
在这样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圆明园的价值。部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其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鼓励他们通过反复诵读后续内容寻找答案。
在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后,教师可以搭建起“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之间的桥梁,驱动学生串联全文内容,建立整体认知,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四、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来助力学生建立整体认知,同时积累写作经验,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从全局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寻文本结构,建立整体的阅读认知,做好语用准备。
以《刷子李》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突转”结构,使得文章内容引人入胜。文章开篇直接指明了刷子李的特点——“奇”。在读到这里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刷子李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刷子李的神奇体现在哪里?刷子李的神奇是名副其实的吗?”如此,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接着,作者描述了曹小三跟随刷子李学艺的所见所闻。曹小三看到师傅身穿一身黑,但是在干完活后,身上没有一个白点,由此觉得师傅“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情况突转,曹小三发现师傅的黑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失手了吗?”这是文章出现的第一个“突转”。曹小三有些窃喜,想要看师傅怎样收场。刷子李早已看透曹小三的心思,让他凑上前来一探究竟,这时,第二个“突转”出现了。原来,刷子李裤子上的白点是他抽烟时不小心烧的一个洞,白衬裤从这个洞里透出来就像粉浆落上去的白点。这两次“突转”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使学生的心情经历了起伏。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两次“突转”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分析两次“突转”的具体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发现“白点”并了解真相。之后,教师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他们再次阅读并描述自己的心情。在此次阅读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心绪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奇”,还把握住了文本结构,尤其感受到了这种结构的使用价值,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写作经验,从而能在未来写文章时运用“突转”结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五、寻找空白,分析文本关键之处
文本空白之处往往是作者特意留下的可供想象的空间5。学生以文本空白处为入手点进行主动想象,可以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品味出文本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文本空白包括语义空白、句法空白、情节空白、主题空白、情感空白。在文本细读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挖掘文本空白,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分析,认知文本关键之处。
以《盘古开天地》为例,作者在第五自然段末写道:“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省略号处正是文本的空白,寄托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在诵读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省略号思考“除了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外,盘古还可能有哪些变化呢?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脖子、肩膀等会变成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觉诵读第五自然段,汲取经验,认真想象画面。之后,学生会发散思维,在脑海中想象其他画面,以展现盘古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进行板书,鼓励学生模仿范例(他的___变成了___的____)描述盘古的其他变化。在范例的支撑下,学生组织语言,描述脑海中的画面。
学生描述后,教师耐心点拨:“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世界上的高山、流水、绿树、蓝天、白云等,都是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的。面对盘古的无私奉献,人们对他进行了赞美。”由此,学生会主动走进文本中,齐声诵读“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一句,感受盘古的伟大,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关键内容。
六、同类细读,体验课外阅读
文本细读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锻炼阅读能力,继而能在课外阅读中迁移已有认知、经验,自主诵读,增强阅读能力6。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文本细读的拓展,是学生进一步发展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文本细读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实现了读有所得。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课内文本细读情况,引导学生在课外细读同类文本,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以《枫桥夜泊》为例,学生在课堂上细细品味了意象——明月,认知了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到了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以“明月”为意象的古诗不胜枚举。于是,教师立足学生的课堂细读情况,以“明月”为切入点,整理相关的古诗,如《静夜思》《泊船瓜洲》《山居秋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结合古诗内容,教师鼓励学生迁移课内阅读所得,品味“明月”意象背后的情感。
如此一来,学生从课堂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迁移课堂阅读认知,以“明月”为细读点,反复诵读诗句,想象画面,品味诗人的所思所想,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性,梳理“明月”意象背后的不同情感并认真比较。由此,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同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可能不同。如此,学生能够在拓宽文本细读时空的同时做到读用结合,增强阅读感悟,丰富文本细读经验,提升文本细读能力。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文本细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获得对话机会。小学语文教师应紧扣阅读教学特点,将文本细读作为教学“工具”,或引导学生品读题目,建立初步感知;或引导学生体验情境,感悟文本内容;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本语言;或引导学生整体分析,把握文本结构;或引导学生思索文本空白,把握关键之处;或引导学生细读同类文本,体验课外阅读。在整个细读过程中,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与教师、文本展开对话,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获取阅读方法和经验,提升阅读能力水平,从而切实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三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分析:评《学语习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指要》[J].语文建设,2023(8):81.
[2]韩平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J].知识文库,2023(5):16-18.
[3]林金铁.文本细读助力学生有效品读课文: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2):60-61.
[4]黄坤林.利用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13):134-136.
[5]陈亚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J].教育界,2022(15):95-97.
[6]任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方法探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4):71-7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