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词。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进度,更要关注教学水平和质量,创建优质的教学模式。文章基于“双减”教育背景,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为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论述了展开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设计工作的步骤,旨在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创新化的习作指导,让他们能够在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习作学习活动中掌握介绍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逐步提升文本创作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背景,习作教学设计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原则,倡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设计水平。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需求,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高年级习作教学体系,为其提供高质量和深层次的写作指导,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写作技巧,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审美创造的水平。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说明文为主,选编了多篇趣味性的说明类课文。从单元导语来看,习作要素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意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并能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征。基于单元要素和“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全面革新习作教学的目标和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化的习作活动,让他们全程参与习作的选材、设计和创作流程,由此加深其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
(一)明确具体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板块以“介绍一种事物”为标题,意在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在这一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关联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双减”要求以及单元语文要素,创建完善的习作教学和指导模式,让学生能够立足单元展开综合性的习作活动,从而将在阅读、口语交际等环节中积累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习作中。
在认真分析和解读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习作板块中的要求做好目标设计工作。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并积累丰富的说明方法,能够明确说明方法的具体应用范围和实际效果;(2)选择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以介绍该事物为出发点,写清楚该事物的典型特征;(3)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有条理、有逻辑地介绍事物的不同特征;(4)与同学分享和交流习作内容和写作经验,并从他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经验。
(二)解析目标设计意图
以上目标结合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目标(1)指向单元内的读写结合活动,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说明方法、积累丰富的说明经验;目标(2)合理地转化了单元语文要素,将习作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选取感兴趣的事物,并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说明与阐释;目标(3)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使其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说明能力;目标(4)指向作文的评改与课堂交流,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框架结构和作文内容。从上述四个目标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来看,它们既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又符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同时也满足“双减”背景下“减负”和“增效”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
在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后,教师需优化习作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在衔接严密、形式新颖的教学流程中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依据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的具体要求,教师可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从以下环节入手,优化习作课堂教学流程[2。
(一)第一环节:基于生活,选择一种事物
这一单元的习作标题为“介绍一种事物”,教材中对“事物”的具体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列举和说明,并以表格为载体,从“动物”“植物”“物品”等不同的层面,为学生指明了写作的具体方向。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出示单元习作任务,并要求学生从表格中任选一个写作角度,基于现实生活,选择一种常见的事物进行分析和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指导学生选择事物。第一步是在理论上分析事物。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教材中的表格,要求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事物。基于此,学生从纵向上理清事物的分类,即动物、植物、物品、美食以及其他事物;从横向上找准事物的介绍点。如在介绍动物时,学生可以围绕动物的整体进行介绍,也可以围绕动物的某一个突出特点进行介绍,比如猫发怒时弓起后背、大象发起攻击前发出鸣叫声等。又如在介绍植物时,学生既可以关注不同植物的相同特征,还可以重点分析同一植物的不同特征。这样,教师以教材中的图表为主要教学材料,借助直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分析事物的类型、找准事物的介绍点,学生不仅可以明确教材中的习作要求,还能在理论学习阶段明确后续搜集材料与整合材料的具体方向,有利于提升选材的效率和精准度。
第二步是在实践中寻找事物。在选择事物的第二步,教师要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种感兴趣的事物。它既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物品。总之,此事物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将选材的范围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他们或是在自然世界中寻找富有生命力的花草树木、禽鸟走兽,或是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这样,教师以现实生活为基本载体,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实践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要求,广泛搜寻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并将它们作为说明文的写作对象,由此便完成了习作的第一项任务3。
(二)第二环节:巧借图表,理清事物特点
在学生完成搜集素材的任务后,他们已经确定了写作对象。接下来就要关注“介绍一种事物”习作教学的关键点——“介绍”。那么,“介绍”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事物的特点,为此,在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清事物的特点。
此环节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所选事物的主要特点,要求条理清晰、文辞简洁。基于此,学生会根据自身所选事物,利用思维导图从不同角度梳理不同事物的特点。以“猫”为例,学生可以绘制如下的思维导图(如图1):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事物的主要特征,还能在分门别类地梳理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
(三)第三环节:拟写提纲,建构习作框架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积累和储备,学生获取了写作的素材和资料,已经初步具备了“介绍一种事物”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第三环节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拟写提纲,让他们能够将头脑中的观点和想法付诸实践,由此建构习作的框架,以达到“说清楚”“说全面”的要求[4。教师可布置学习任务: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呈现作文的结构和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可按照表1所示的方式拟写提纲。在第三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前搜集的信息和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拟写提纲,明确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再总体介绍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梳理文章结构,使叙事和说明的条理更加清晰,同时为后续详细介绍事物的特征奠定坚实基础。
(四)第四环节:迁移方法,完成习作任务
阅读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完成拟写提纲的任务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全面整合和梳理在阅读活动中积累的说明方法和经验,并根据习作要求,合理地选择某一种或多种说明方法,由此完成习作任务。教师可布置学习任务:阅读第五单元中的课文《太阳》《松鼠》,以及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全面梳理课文和习作例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认真分析它们的作用。基于此,学生通读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并以图表为载体,全面梳理第五单元中的说明方法。具体内容见表2。
通过对说明方法的梳理和整合,学生能够明确说明文中应运用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填充作文框架上的内容,详略得当地刻画事物的特征。
(五)第五环节:多元评改,优化习作内容
在习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作文评改的平台,采用多元化的评改方式,帮助学生优化习作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前出示评价标准(见表3)。
教师以习作评价标准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自评和互评的支架,让他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展开有理有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全面认识自己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当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到习作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效率自然也会逐步提升,这便为落实“双减”提供了良好条件[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板块为例,教师应结合真实学情和“双减”的基本要求,设定完善的习作教学目标。同时,在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应秉承着“减负”和“增效”的原则,预设和优化习作教学的流程,指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选材、利用图表化的方式梳理事物的特征,由此获得写作的素材和资源。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拟写提纲和迁移方法等手段,完成习作任务、优化习作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减轻学习负担,还能提升写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芳.小学高学段语文习作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0):40-41.
[2]苍黎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外语文,2022(1):134-136.
[3]朱初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10):57-58.
[4]杨建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3):129-131.
[5]王鑫.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创意写作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10):126-12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