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趣味田径是新课标背景下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项目。它要求教师活化教育方式,打破传统田径教学模式的限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设计富有探究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田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田径的独特魅力,逐步提高运动素养。本文重点研究趣味田径教学的概念特征、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为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将过分关注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田径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趣味田径更是强调教学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引入趣味元素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实施趣味田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在趣味性的田径运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形成丰富且目的深刻的运动体验。
一、趣味田径基本概述
趣味田径是基于传统常规跑、跳、投等运动,严格要求运动器材、丰富活动形式所设计的一项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及身心发展基本特点的教学活动。它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育形式,与传统田径运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如下:从学生发展层面来分析,趣味田径活动更关注学生身心协调性,强调学生身体、习惯及品德的多维发展。传统田径活动更注重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提升及田径运动技能的掌握。从组织模式层面来分析,趣味田径活动更强调学生共同努力,全身心参与。教师需依据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器材,力求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传统田径活动更强调个体练习,引领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的方式提升运动技能。
综合分析传统田径活动与趣味田径活动可以明晰:趣味田径更具独特性、多元性。教师的教学更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展现,有效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且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强调学生探究欲的激发与调动,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田径知识认知,提升田径运动技能,让整个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运动兴趣
趣味田径有利于打破传统田径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大多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印象较为刻板,对走、跑、跳等活动的兴趣不是很高,以至于影响了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视角,聚焦“快乐体育”这一主题,构建趣味田径项目,全面活化田径课堂,将促使学生通过玩一玩、做一做、试一试等形式,感知田径运动的魅力与特点,逐步提升运动的兴趣与能动性,这样便能贯彻“寓教于乐”的理念。学生将在保持积极且愉悦的学习状态中,逐渐缓解参与田径运动的畏难情绪,在各项趣味元素的影响下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丰富学习体验,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身体各项素质与机能的提升。
(二)有利于丰富田径教学活动
在以往的田径课堂中,学生运动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固定,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这便影响了田径教学的效率。趣味田径在具备趣味性的同时还将促进学生的有效锻炼,将更彰显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引入趣味田径项目,将让课程活动更为丰富多元,且活动兼具科学、合理、高效性,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悟田径运动的魅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基于传统田径项目走、跑、跳、投等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特点等优化布局活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能拓展课程内容及形式。学生将在丰富活动中了解更为科学的田径活动知识,提升田径运动技能,延伸田径活动认知素养,完善学习品质,以此助力自身的全面成长。
(三)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活力
教师实践趣味田径教学项目将提升体育课堂的活力。学生走、跑、跳、投等运动不再单调,其教育意义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它除了要满足各类运动所具有的共同育人价值及能力要求之外,还强调学生对田径运动文本内涵及历史渊源的挖掘,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掌握田径运动的本质完成实践,促进其深度感悟。如学生受到教师的指示,明晰田径运动不仅要发挥个人力量,还强调团队协作,他们将在互动中配合对方,这样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及团队合作精神。所以,趣味田径项目将让课堂焕然一新,学生的积极性、运动量大幅提升,身体机能、情绪心理、同学关系也逐渐优化,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策略探寻
(一)丰富器材,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趣味田径教学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田径教学存在的局限与弊端,去除教学中不合理、不良的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对此,教师就应严格要求运动器材,既要彰显丰富性、趣味性,也要保证安全性与合理性,便于学生操作与使用,使学生在丰富田径运动器材的支撑下完成高质高效的田径运动,激发运动的兴趣与能动性,促进其获得有效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丰富运动器械:
1.一材多用
器材的使用方法并不固定,教师应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将同一种器材运用于不同的田径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器材的使用价值。而学生在同一器材的使用中,将自主串联不同的田径活动内容,感悟不同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激发他们参与田径项目的积极性。比如,学生跳高时运用的软式跨栏架并不仅仅用于跳跃类的田径项目,教师可以将其拆卸、组装,运用于其他的田径项目。教师可以将其与长垫配合,开展“穿越火线”的活动,让学生匍匐前进。教师还可以将两个跨栏架并列,组织学生完成“过独木桥”活动,锻炼学生走、跑的平衡能力。因此,教师要敢于创新、敢于拓展,创新器材的多种运用形式,提升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激励他们自主发展。
2.自制器材
著名教育学者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本身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于诱导、善于启发,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体育器材,让学生结合自然物、废旧物或半成品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田径运动器材,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接力赛跑”时,为了激发其运动兴趣,挖掘短跑潜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接力棒。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划分接力赛跑的小组,而后让各小组自主协商,确定接力赛跑的口号,而后制作能展现自己小组精神风貌及必赢决心的接力棒,驱动其在接力赛跑中能循着接力棒砥砺奔跑,为团队争夺荣耀。比如,有的小组在一根木棍上绘制了“猎豹”的图案,寓意本小组在接力赛跑中像猎豹一样,跑得又快又稳。有的小组将废旧的书籍裹成一团制作成接力棒,寓意本小组不仅是运动上的接力,还是知识上的接力。还有的小组别具匠心,将接力棒制作成灯芯模样,寓意接力“星星之火”等。不同小组根据自己的商讨结果,自制了体现小组精神内核的器材,能让他们在接力赛跑中铭记初心与口号,不断激发潜能,为团队争夺荣耀,充分体现了整个运动的趣味性与个性化。
(二)创新形式,持续深化运动体验
趣味田径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权,让其参与所擅长的或喜欢的田径运动,持续深化运动体验。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也鼓励教师发挥创意自由地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引入各项趣味元素,合理布局田径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得学生在富有体系的田径活动中不断深化体验,彰显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比如,教师在教授“立定跳远”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理念,发展身体的灵敏性、柔韧性及协调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尝试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运动形式。对此,教师可以秉持“学、练、赛一体化”的理念完成教学。具体如下:
1.运用技术手段高效学
教师可以将田径运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让教学内容更为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增添课程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技能时,便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或者3D图像分解,为学生直观展示立定跳远中运动的基本特点。如跳跃前,两脚自然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跳跃时,上半身稍微前倾,屈膝,双臂后举,然后向上方用力摆动,同时两脚蹬地,迅速向前上方跳跃。落地时,小腿要前伸,屈膝缓冲,使身体保持平衡。教师借助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讲解立定跳远的运动技巧,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发力点与着力点,而后基于丰富的理论基础完成高效率的学习。
2.通过团队合作多元练
趣味田径更强调学生团体力量的发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机会。教师运用技术手段让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技术之后,便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练习。学生利用垫子,从起跳点跳到垫子上。组内成员互相观察对方的跳跃姿势,互相帮助,传达跳远心得。在练习中不断增加难度,将垫子距离放远,完成有意义、富有层次性的练习。
3.通过游戏活动创意赛
小学生的胜负欲较强。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设计竞技游戏,让学生以富有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实践自己学习的运动技能。学生在竞技中,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彰显个性,与团队积极合作,于竞赛中进一步深化运动技能,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跳远接力”的游戏竞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在起跳线后准备。第一名同学以立定跳远的动作连续跳过两个垫子后,绕过标志物返回与第二名同学击掌,第二名同学按照同样的方式出发。以此类推,最快完成接力的小组获胜。学生在这一游戏竞赛中将积极实践运动技能,展现自己的高素养水准,真正达成对技能素养的内化迁移。
(三)趣味评价,立体反馈运动效果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评价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要求教师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在实施趣味田径教学时,要尝试引入趣味化的元素,实现趣味评价,立体反馈学生的运动效果,综合分析学生的表现,积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田径运动期间的表现及动作要领掌握情况,鼓励并支持学生不断完善动作标准,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便于后续完成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发挥出以评促学的价值与作用。
比如,教师在评价“立定跳远”教学活动时,就要尝试从多个方面出发实施评价,让其彰显趣味特性。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贯彻“学生本位”理念。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让他们参与评价将进一步提升自主性与能动性,明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比如,教师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讲解了“立定跳远”的理论知识后,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情况。随后教师让学生互相练习时,便可以让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分析对方理论指导实践的正确度与精准度。最后教师让学生参与竞赛游戏时,便可以组织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分析对方小组立定跳远的表现,以此便能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元的评价结果,整个评价也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富有趣味性。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新评价手段,改变以往单一评估的模式。比如,学生在完成立定跳远的练习与竞赛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照片、录制视频,记录学生立定跳远运动的精彩瞬间,而后放置在电子档案袋中,记录学生跳跃类运动的进步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这些作品上传至家长群中,让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可以鼓励一些有体育专业特长的家长发表观点,交流想法,谋求一条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之路。家长在互相沟通与交流中,也汲取了关于“立定跳远”的丰富经验,而后与孩子在家中练习,增进亲子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录制自己与孩子练习的视频上传至群中,家长之间相互评价,互相激励,陪伴孩子持续练习,完善他们的运动技能。这种评价模式更为丰富、更具趣味性,不仅延伸了学生课外自主训练的意识,还调动了家长的力量,建构了高效的“第二课堂”,推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总之,在实行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趣味田径教学策略的创新与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活力,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吉莹.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趣味田径项目的作用探讨[J].小学生(上旬刊),2023(10):106-108.
[2]陈慧慧.趣味田径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作用[J].体育风尚,2023(7):56-58.
[3]郭宏阳.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3(7):94-95.
[4]杨福顺.趣味田径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家长,2023(7):54-56.
[5]杨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趣味田径”教学方式的价值与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2(7):92-9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