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通过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首先介绍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合性、高效性、发展性,然后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古诗词三首》“3+2”精读引领课、《祖父的园子》拓展阅读课以及《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略读整合课的教学实践,概述“童年往事”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教学策略
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常规的单篇教学虽然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相比之下,实施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则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举一反三等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学习”向“学会”的转变。而要想高效开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教师除了要对教材各个单元的主题有全面的把握,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互动,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合性
整合性是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通过单元整合,不仅要将同一单元内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多篇课文串联起来,还要通过课内外资源的融合进行横向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最终达到以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整合性还要求语文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灵活调整,通过适当增减、重新编排等方式,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消化,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效性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通常采用单篇教学模式,教师按照顺序依次完成每篇课文的讲解,不仅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机会并不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也自然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开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则是以大单元作为基本单位,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上,用1个课时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词,用2个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讲解,用1个课时完成略读课文的讲解,剩余的时间则开展拓展阅读、写作训练等其他教学活动。开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探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发展性
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性,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1]。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会提前备课,制作课件,其中包含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在新课导入和课堂自学时使用。同时,教师采用问题导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童年往事”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一)《古诗词三首》“3+2”精读引领课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中收录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以及雷震的《村晚》。在讲解三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链接两首课外古诗——高鼎的《村居》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熟练掌握古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势在黑板上板书“村晚”,让学生诵读《村晚》一诗。而后教师围绕写景和写人两个角度对这首古诗展开解析,分析前两句时,重点让学生理解“满”“衔”“浸”的妙用,如“衔”字形象地表现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而“浸”字则将青山、落日、池塘连接了起来。分析后两句时,让学生结合“横”“无腔信口吹”体会牧童的随心所欲和调皮活泼。在解析结束后,学生大多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之情,怀念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2]。
在学生对《村晚》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接下来教师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诵读《稚子弄冰》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首先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含义,然后探讨这两首诗是如何表达童真童趣的。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稚子弄冰》采用“以稚为老”的手法,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待孩童的天真,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童趣;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则是用朴实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展示了农村初夏男耕女织,儿童参加劳动的生活景象。最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课外古诗,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思考诗人高鼎和胡令能是如何描写童年往事和表达天真童趣的。
(二)《祖父的园子》拓展阅读课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所作,回忆了作家在童年时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体现了作家对故乡的怀念、对祖父的思念以及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先简述作家萧红的生平事迹和获得的荣誉,如鲁迅称其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萧红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并引出课文《祖父的园子》。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樱桃、逛街、蝴蝶、瞎闹等词语,标注读音,保证学生会读、会写这些词语。而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园内景物以及趣事的句子。完成第一遍朗读后,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和第13自然段)。教师则有感情地引读第2自然段,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同时,让学生自由阅读第13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象园子的画面。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在作者眼里园中的花鸟、蔬菜、昆虫这一切都是自由的?”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简单的思考,得出结论:作者的童年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因此她眼中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其在默读课文的第3至12自然段后,共同讨论“作者是如何表现童年生活的自由的”“作者在园子里随心所欲玩耍时,祖父是一种什么态度”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赏析课文,可以感受作者自由的童年,感悟自由的源泉。
在完成《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呼兰河传》这本书,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两个章节都是“我”的童年回忆,其中除了记录祖父的园子以及“我”童年时期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趣事,还有关于“我家”的相关描写。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学生能够在感受童年乐趣的基础上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并且能掌握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技巧。
(三)《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略读整合课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属于略读课文,并且两篇课文的主题相同,因此在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中可将这两课整合,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
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梅花的图片,并让学生思考梅花有何寓意。学生给出“清高坚贞”“不畏严寒”“坚强独立”等答案后,教师开门见山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朗读课文《梅花魂》,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围绕梅花回忆了与外祖父相关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更强,阅读效率也会更高。课文阅读结束后,学生总结出“我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等事情,从中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祖国的思念。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教师提供的电子教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依托“通过哪些事能体现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如轻轻刮、慢慢抹净),体会外祖父对于墨梅图的珍爱;通过“外祖父为什么这么喜爱梅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领悟梅花有骨气、有品格、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这种借物喻人、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并顺势向学生介绍另一篇采用相同写作手法的课文《月是故乡明》。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然后过渡到课文,让学生通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到作者围绕月亮回忆童年趣事,进而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从而呼应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是否也有难忘的经历,并使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将童年趣事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三、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一)鼓励自主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常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按照教材顺序带领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由于课时紧张,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往往互动不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在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围绕大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课件,并以教学课件引领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互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则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课件的辅助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时,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
(二)提供阅读机会,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随着语文素养的提升,他们的阅读需求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而需要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挑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并推荐给学生,以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从短期来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长期来看,则能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三)追求一课一得,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相比,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争取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让学生扎实掌握重点知识。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随堂测验、课后习题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区,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重心,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常规的小学语文单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要,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实现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开展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倩.整体视阈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6).
[2]林艳,秦宏琼.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23(2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