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星光恰恰恰》一课为例,从“感知—设计维、体验—意识维、表现—诠释维”三方面来阐述“三维式”理念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使学生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动静相辅相成,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进而打造有利于学生歌唱素养提升的绿色音乐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三维式”歌唱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突出音乐学习要经过一个从感性体验获得经验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歌唱是核心组成部分。教师实施歌唱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歌唱技巧,有效提升学生表现能力、歌唱能力。
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有的教师按照“作品介绍—音乐聆听—歌曲演唱”这样看似流畅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学生易出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歌曲中节奏音型的听辨记忆不明确,在演唱时节奏把握不准;二是对歌曲旋律的记忆不深刻,在演唱时易跑调;三是对歌曲的不同表现形式了解模糊,导致在表现歌曲时,形式只是单一地拍节奏等。根据异质同构原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可以构建“设计维、意识维、诠释维”的“三维式”理念,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通过感性体验获得更多经验,再上升到对音乐的理性认识。
一、以歌曲情绪为参照,形成设计维的感知方式
感知也叫简单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设计维是指集设计多样性、层递性、相关性三原则为一体的维度视角。在设计维的视角下,歌曲情绪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这三方面,同时按照多样性、层递性、相关性三原则来感知。
1.初感情绪—感知设计维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设计维的首要原则,也是音乐的特性,音乐首先就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聆听能让人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歌曲有所认识,产生理解、记忆和联想,为表现歌曲奠定基础。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一段音乐。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请你思考!
师:听!谁加入我们的音乐中?(出示歌曲强弱音点图,播放歌曲伴奏,教师演奏非洲鼓)
生:刚刚老师演奏的是非洲鼓!
师:没错!刚刚老师演奏的正是非洲鼓这个乐器。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1:欢快的,随着音乐出来的点非常动感。
生2:活泼轻松的、有节奏感的,听了让人想要跳起舞来。
师:你们听得真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让我们也带上这样活泼欢快的情绪,随着音乐一起摆动身体吧。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细心聆听歌曲的旋律、出示强弱音点图、随鼓点演奏非洲鼓等方式,让学生在听觉感知层面建立起对歌曲情绪的准确把握,为后面歌曲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随音乐摆动身体,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能够主动、持久地投入音乐学习中。丰富多样的环节设计,体现了设计维的多样性。
2.品析情绪—体验设计维的层递性
层递性是设计维最重要的原则,也是音乐歌唱教学的重要原则。音乐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设计维的层递性体现为通过视觉、视听结合、参与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品味、分析歌曲的情绪,能让学生受到直观性刺激,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欣赏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力,还能拓展学生审美视野。
教师兼顾视听同步感知,通过“一颗微笑的小星星”“小星星开舞会”“师生跟着小星星一起舞动”,视听结合进行歌唱教学,将歌曲情绪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品析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欣赏能力,也正是设计维层递性的生动体现。
3.释放情绪—链接设计维的相关性
设计维的相关性是指通过强弱音点图、旋律线等与歌曲相关的情绪表现图示,让学生体验释放歌曲情绪。所谓旋律线,就是在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走向的变化而形成的起伏线条。旋律是音乐的生命线,旋律线是作曲家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形象生动地解析歌曲的强弱音点图,将有助于学生捕捉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从而更准确地释放音乐的情绪。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师生敲击强弱音点图、体验歌曲动感节奏,再让学生画小星星的队形,体验歌曲欢快跳动的旋律线,让学生更直观地增强对歌曲的音乐记忆,进一步体会到歌曲的音乐内涵,释放了歌曲的情绪。息息相关的设计,体现了设计维的相关性。
二、以节奏音型为主线,构建意识维的体验层次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维是指集潜意识、前意识、主观意识为一体的维度视角。一般适合跳舞的歌曲都有反复出现的节奏音型,它的运用可以清楚地说明歌曲的类型,如重金属、朋克、布鲁斯等。在意识维的视角下,歌曲可以以节奏音型为主线,构建体验层次,让学生通过固定节奏音型的反复体验,步步深入,层次性地对歌曲的音乐类型及要素加以认知和记忆。
1.体验恒拍—萌发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理解了节奏韵律,才能感受到歌曲的感染力和魅力。学生在并未学习、了解歌曲的状态下,通过肢体随音乐本能舞动,体验歌曲恒拍,进而培养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星光恰恰恰》是一节歌舞课,教材编写组专门为学生选编了活泼轻快的一段旋律,作为集体舞的音乐。4/4拍的节奏轻快明朗,动感十足。在课堂体验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在教室里围成一个大圆,随着歌曲伴奏的播放,引导学生随着节奏踏起整齐的步伐,并在乐句结尾的地方用拍手的动作表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小学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在踏恒拍的肢体律动中不仅初步熟悉了歌曲旋律,也感受到了旋律稳定的节奏感。学生在潜意识中找到了歌曲中隐藏的固定节奏型,为意识维视角下的体验记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体验乐句—呼唤前意识
对音乐中乐句的理解比较依赖感性,如果只是理性地跟学生说音乐中有几个乐句,哪几个乐句是相同的,哪几个乐句是相似的,常常是教师说得费力,学生却印象不深。而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包括特定时间内没有使用但可以依据需要随时唤起的储存记忆,它能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师:刚刚我们已经用整齐的踏拍表现了歌曲《星光恰恰恰》4/4拍的节奏,接下来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的动作发生了什么变化?
(播放歌曲,教师用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走步来表现歌曲乐句的划分)
生:老师不再像之前那样原地踏拍了,而是朝了四个方向走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思考,通过老师刚刚的走步表演,你观察出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
生一起回答:四个乐句组成!
师:非常好!歌曲正是由四个乐句组成!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巧妙借助了前意识下的走位律动让学生轻松、自主地体验到了歌曲四个乐句的划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轻松、有趣地解决了乐句划分的教学难点。
3.体验音高—表达主动意识
主动意识是指有目的性、创造性的意识活动。音高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音的高低变化也是音乐听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来说,音的高低比较抽象,而主动意识能够让学生在对歌曲节奏型,以及乐句有准确认知和深刻记忆的情况下,主动地对音高加以创造和表现。
教师通过出示四组乐句尾音音高对比图,让学生创造性地把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联系。学生通过自己身体位置的变化,对音高的体验更加形象、记忆化,从而达到了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训练音高的目的,学生也对歌曲的学唱更有兴趣。
三、以器舞结合为依托,拓宽诠释维的表现途径
诠释维是指在多元审美视角下,通过让学生在多元音乐课堂上表现美,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对歌曲情感进行精准而完美的诠释。在歌唱教学中运用诠释维可以促使学生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将个体的情感与音乐交融表达。
1.乐器融入—创设声感诠释
打击乐器简单易学,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中使用打击乐器,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节奏,增强乐感。而在歌唱教学中,打击乐器的加入更是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强化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丰富歌曲的情境。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师:这场热闹的星星舞会还吸引了好多打击乐器的加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谁?
(出示小乐器图片)
生:是铃鼓和沙锤!
师:回答正确!这两位音乐小助手如何为我们的歌曲伴奏?(出示小乐器对应的节奏)
师:请左边的同学模仿演奏铃鼓,右边的同学模仿演奏沙锤,带上欢快的歌声,我们来试一试!
(师生清唱,并演奏,师用乐器)
师:老师发现,在表演中,有几位同学表现得特别棒!老师要把真正的铃鼓和沙锤奖励给他们演奏。
(铃鼓3个,沙锤3个)
师:请拿到乐器的同学上台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加入了铃鼓和沙锤的声音后,音乐效果又会是怎样的?
(播放歌曲,6位同学上台演奏,师生演唱)
师:真是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加入乐器的队伍!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非洲鼓。(出示非洲鼓图片及简介)
师: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来合作表演吧!(播放歌曲,乐器演奏,师生演唱)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在诠释维的视角下,将非洲鼓、铃鼓及沙锤三个乐器发出的声响,按一定的节奏巧妙地融入歌唱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加深了其对歌唱学习的热爱,增强了其内心稳定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舞韵模仿—体验动感诠释
舞蹈的不同种类属于音乐的横向拓展欣赏。而对相关舞种的动作模仿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模仿,深入感知属于每一种舞蹈所特有的舞韵。学生在理解所学歌曲的基础上,对相关的舞蹈种类知识更能建立横向、系统的认知。舞韵的模仿能够让整个课堂充满新鲜感,不断地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使学生觉得音乐课堂是灵活、生动有趣的。
歌曲表现融入恰恰舞中的标志性动作可展现恰恰舞的舞韵。同时,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发展了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奏之舞之—营造立体诠释
立体诠释是指能够让人从音乐中感觉到立体效果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融声感、动感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歌唱教学中运用立体诠释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师结合乐器演奏的声感与学生围圈随音乐舞动的动感,使整个音乐课堂呈现出立体的表现效果。学生快乐演奏、尽情舞蹈、纵情歌唱,较为完美地诠释了歌曲的情感美。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
[2]水娜.小学歌唱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21.
[3]沈美如.小学歌唱教学中多元体验活动的实践探讨[J].名师在线,2023(23):85-87.
[4]白皓.让小学生在歌唱教学中感受节奏韵律[J].读写算,2023(25):98-100.
[5]彭吉象,刘沛,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