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而提出问题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文章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作者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借鉴法先分析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意义,然后指出农村地区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的不足之处,最后阐述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具体实践方法,以期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提问能力,问题情境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习得知识的动力[1]。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对提问的认识不足,导致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氛围较差。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助力生物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方面,提出问题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查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丰富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并且能够感染、带动其他学生,从而增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其思维发展。而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给予回答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教材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可以有效地将生物学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问的过程也是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特别是当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的、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时,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在探索答案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为学生未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讲究有教无类,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共性特征,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2]。但同时,教师也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激发其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活跃思维、保持头脑灵活,还能促使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的不足之处
以某农村初中学校为例,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该校的生物学教学中存在学生不愿主动提问、提问学生固定、所提问题价值不高、问题表述不够准确等问题。
(一)学生不愿主动提问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难问题,但是只有7.3%的学生经常提出问题,“有时”“很少”“从不”提问题的占比分别为28.1%、59.8%和4.8%。换言之,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疑问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多数学生的提问情况不乐观。
(二)提问学生固定
调查发现,生物学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固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说“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其他想法”等话语。另外,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利用课下时间探究问题、经常与教师探讨问题的往往也是这些学生。这部分学生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对生物学课程知识的兴趣较为强烈,二是生物学学科成绩较好,三是性格比较外向。
(三)所提问题价值不高
调查显示,在提问的原因方面,“教师讲解过但不懂”占比53.7%,“出于好奇心”占比10.4%,“能提高学习能力”占比7.9%。根据布鲁姆提问法的分类,学生提出的问题内容单一且水平不高,大多属于知识性问题,往往是对眼前现象或知识点的描述式发问,问题中带有“是什么”“为什么”等字眼。
(四)问题表述不够准确
从本质上看,提问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外界信息相矛盾、个体出现认知上的冲突时,将问题表述出来的过程。问题表述是否准确、全面,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3]。据调查,部分学生存在对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词不当、表达烦冗等,导致教师和其他学生不明白提问者的意图。
三、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方法
(一)激发提问意识
学生不愿主动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提问对学习的积极作用,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是培养提问能力的基础。对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为例,教师为引导学生思考可提出以下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动物会变成什么样?人类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可以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识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强化提问动机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元素较多,当学生面对感兴趣的事物且不知道其是否属于生物学范畴时,他们很少对其进行提问和探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第二,调整教学评价机制。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以往多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此,教师一方面应改变课后作业的内容,将其从机械性的抄写转变为探究性的活动,以达到使学生手脑并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将简单的计算题目转变为考察提问能力的题目,如设置生物学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质量进行评分[4]。
第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把握学情,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多种动物的图片,尤其是不常见的动物,以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动物的名称、生活范围和习性等,并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结合课标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将培养提问能力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创新。一是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课堂环境的管理者,将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需求,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优势,对传统的口头讲授模式进行升级,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以“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疑问:“环境污染是如何产生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后还能修复吗?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后,由教师划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设置问题情境
生物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其中某些知识具有抽象性,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对生物学知识进行直观展示,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基于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5]。
以“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用一杯热水、一杯温水创设条件反射的教学情境。在学生A没有准备的条件下,先让其触碰热水杯,学生A因被烫而立即缩手,并且表达“这杯水好烫”,此时再让学生A触碰温水杯,他就会表现出犹豫,害怕再次被烫到。根据这一现象,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学生A不敢触碰第二个水杯?被烫时为什么先有缩手的动作再喊烫呢?”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均和条件反射有关。这样,学生能够多提问、多思考、多讨论,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
(五)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最基本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该以教材为核心,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将复杂的知识点具象化地呈现出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便学生提出问题。
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课为例,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引入生活元素。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发霉的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发霉?发霉的苹果还能吃吗?吃了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避免苹果发霉?”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其展开提问,能帮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同时尽快进入教学情境,带着问题走进教材,深入探究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六)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是探索创新的源泉,问题的提出来源于质疑。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质疑精神。针对学生不愿提问、不敢提问的现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降低对教材、教师的依赖程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为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绿色植物,人类能否正常生存下去”,并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展开辩论。其中,反方认为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氧气,人类就无法呼吸,也就不能正常生存下去;正方则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氧气的产生可能不再依赖于绿色植物,运用科学技术制造氧气也能满足人类的呼吸需要。辩论活动本身就是正反双方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培养其质疑精神,同时锻炼其提问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思维水平,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其个性发展。然而,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并不乐观。为此,教师应从强化提问动机,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深入挖掘教材资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学生提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智力,2023(10):155-158.
[2]陈国霞.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3(9):43-45.
[3]游凤娇.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5):106-108.
[4]张本忠.关于初中生物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9):163.
[5]刘思佳.农村学校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