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班级自主管理措施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6 15:12: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学工作呈现新形势,对班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从全面性、自主性、民主性三方面研究了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原则,重点探究了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措施,包括营造自主管理氛围、建立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班委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等,旨在有效落实班级自主管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班级自主管理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下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较为活跃,更加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赏,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转变自身在班级中的身份,给学生更多班级管理权力,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学生渴望表现的心理,还能利用这一心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热情,调动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参与积极性,促进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新课改实施后,班级管理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班级管理难度也有所加大。当前,班级自主管理中,多数教师仍然对自主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进而导致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影响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班级而言,缺少自主管理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上,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心理特征等存在不同,班级管理也应当更具针对性。初中班级通过自主管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对班级建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
 
  从教师角度出发,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培养方法,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工作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在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下,学生能够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会因此有所缓解,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方法、学术研究等重要的工作当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生角度出发,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学生各个成长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看,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更有利于促进师生间平等关系的建立,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在师生良好互动下,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可以更加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为班级管理和发展做出贡献,形成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成为更加积极的班集体。

\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这是基本要求。班级自主管理,应面向班级全体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自主管理工作当中,相互合作,主动发展,如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一视同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肯定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等。
 
  (二)自主性原则
 
  初中班级自主管理中,自主性是根本,强调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班级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应当自主参与到班级工作当中。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班级管理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班级各项活动开展时,可设置“建议登记簿”,鼓励学生勇于提出建议,积极参与管理工作。
 
  (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强调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保证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确保班级管理中各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化。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分享交流管理意见,构建和谐班级关系,形成协调互助氛围,学生互相尊重彼此意见,教师尊重学生意见,实现共同管理。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措施
 
  (一)营造自主管理氛围
 
  初中班级自主管理探索中,营造自主管理氛围是前提。对此,教师树立正确的自主管理理念,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行使管理权力至关重要。教师应意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形式上,大胆向学生放权,在思想上注意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比如,在班级布置、班级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中,教师可明确工作要求,先制订初步的工作计划,再将后续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确定工作重点,由学生负责后续具体任务的分配和人员安排。在任务布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人特点,针对学生特点,布置合适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尚未发展成熟,在得到班级管理权力后,会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权力,此时就需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对可以自主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对完成任务时存在困难或偏离正轨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导,避免过度干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向学生放权的过程,既能够促进自主管理的实现,又能够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当逐步渗透自主管理思想,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认识,不断将更多的班级管理工作移交到学生手中,直到实现真正的班级自主管理。
 
  (二)建立自主管理制度
 
  班级的制度规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保证班级自主管理成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教师应组织班级学生共同进行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兼顾每个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听取学生建议,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注意引导,循序渐进,避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确保每条制度有说服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班级管理规范。考虑到现阶段,初中学生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单独行为能力,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欠缺,所以为促进学生优化发展,教师可通过班务日记制度,对班级日常进行记录和管理,以此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班务日记制度建设过程中,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完成每条制度的内容确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还能够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自律意识和管理能力,对班务日记制度内容更加信服。班务日记,主要包括出勤纪律、劳动卫生、学习作业、行规仪表等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分配管理,由负责人再层层分配管理任务,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学生自主管理和约束自身与他人行为。
 
  (三)完善班委管理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重要帮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班干部发挥其管理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班集体凝聚力,树立良好班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对此,应建立班委管理机制,重点强调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班委成员应当明确其工作职责,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班委会成员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发挥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教师应注意引导班干部正确发挥管理职责,做好班级管理规划。比如,组织班长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由班干部自主安排会议的进程,明确会议主题,对班级管理情况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更好的班级管理方法。教师主要充当聆听者,在了解班干部想法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指导。
 
  其次,团队合作,互相配合。各班干部虽然职能不同,但作为班委团体,应当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发挥班委会效能。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协调师生关系;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相互协商探讨。
 
  同时,班干部要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关系,严于律己,获得同学的信服。
 
  最后,相互补充、协作沟通。班级管理范围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对象多元化,这对班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班干部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教师必须意识到班干部的重要价值,并在日常管理中,与班干部多加沟通交流,了解班级管理情况和班干部工作情况,帮助其解决困难,提供必要指导。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应当充分相信班干部,为其提供更多的管理空间。

\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中,各成员都应当具备努力奋斗、勤奋钻研的精神,树立团结进取的学风,要想达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必不可少。在班级环境下,学生不仅要有团结合作意识,而且不能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竞争精神是这一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把握学生这一发展特点。为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比如,针对某项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可开展竞争上位活动,鼓励学生自荐,并对参与竞争的学生提出相应考核,通过末位淘汰、述职考评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这一竞争过程,并非要对学生进行评判,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通过竞争活动,学生会更有危机感,进而不断约束和提升自己,提高工作质量。在竞争机制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的意义,保证良性竞争,杜绝恶性竞争,让学生团结互助,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力,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班级自主管理提供支持。
 
  (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班级自主管理探索当中,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保证合作学习效果。在小组成立前,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向任课教师吸取意见,通过学习成绩、个人表现和积极性等方面,综合分析每个学生,并结合学生的个人品质、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在分配小组时,教师应以“学科均衡,优势互补,互相搭配”为原则,科学划分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科优势、性格特点等不同特质,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确保各小组之间能力的均衡性,保证每个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的均衡性。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还能真正让小组内成员都有所收获,相互促进、成长,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合作自信心,增强其合作动力。在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小组的名称、口号和发展目标,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
 
  (六)完善班级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检验班级管理质量的主要方式。以往班级管理过程中缺少评价体系,对班级管理成果的评价有所忽略,也因此使得班级管理很难形成系统、规范的工作机制,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为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落实,教师应完善班级评价体系,以此检验班级管理工作成果,对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对此,教师可组织班委会成员、各课代表等组成评价小组,以每周为单位,定期对班级管理成果进行评价,汇报一周的工作情况,并在每个月底对工作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的班干部、个人和学习小组等,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对学生进行表扬,予以相应奖励。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强调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重点,是学生主体地位能否有效体现的关键。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自主管理中,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大的权力,提供更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并信任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班级相关工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完善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晋.构建学生管理民主共同体,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教书育人,2023(8):50-52.
 
  [2]程丽明.学生自主管理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路径分析[J].华夏教师,2022(8):18-19.
 
  [3]刘明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策略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2):13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