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例,探究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从碎片走向整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任务转向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融单一为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认为基于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英语教材的差异性,以及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要求的差异性,要想使小升初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更高一层楼,小学英语教师就应注重课程教学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尽可能确保学生升入初中后可快速适应新的英语学习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初中英语,衔接教学
英语是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及新课标理念的进一步推进,英语课程的教学地位更为凸显。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知识点之间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的关系。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主要为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初中英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纵深递进。
一、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依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普遍比较感性,其获得英语知识的方式主要为“习得”,而中学生以理性的“应用”为主。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听、玩、唱、说等教学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让其自信地投入英语课程的学习。为了既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基础,又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量和运用英语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秉承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融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单元为单位呈现内容(许静渝2022),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帮助其形成与年龄匹配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为其顺利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连贯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起点,而初中英语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提高和延伸。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句型、语篇、语音等内容时,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共通性。只有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初中英语学习的需求,真正为中小学英语衔接作铺垫。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1.培养学生科学的预习习惯
当学生步入初中阶段,他们将会面临更为丰富的英语课程内容,包括显著增加的词汇量和语法难度。为确保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课前预习尤为重要。若学生未能充分预习,可能会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面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迷茫,不清楚具体的预习方向;也有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任务,认为即便不预习也能学好英语。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给予他们一定的学法指导,尝试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
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听力预习和朗读预习为主,让他们听录音并跟读,模仿发音,在书上标升降调,在图片的提示和结合旧知识的情况下猜测新知的含义,让其学会发现问题,并促使其解决问题。
随着年级升高和知识量的累积,小学生的预习作业可以逐步增加语篇预习和实践活动准备的占比。教师研读新课标,为学生设计导学案,指导他们在正式授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重点词汇的构成规则、重点句型的结构组成、语篇的框架及语篇相关的文化背景等。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重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培养积极思考的品质。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设计难度适中的预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可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同时在不断积累自主学习经验和技巧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其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为适应初中英语教学节奏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用语,其内容紧密关联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若仅掌握有限的教材内容,将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从而难以使其成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文字信息相对较少,这是与初中英语教材最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更好地衔接,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难度适中的绘本进行拓展,并积极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性阅读,并开办英语阅读节、英语演讲、英语情景剧表演、阅读摘录手抄本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英语视野,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及积累习惯,为中小学英语课程无缝衔接作准备。
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时,由于教材阅读文本讲述的是与Chinese New Year有关的话题,该话题是学生普遍热衷且喜欢谈论的内容,因此,教师鼓励他们在课下阅读与教材话题有关的英语绘本如Chelsea’s Chinese New Year、Lanterns and Firecrackers、My first Chinese new year、DK Baby’s First Chinese New Year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西方春节Christmas有关的英汉绘本读物如Christmas carols、The polar express、Ice and Snow Queen等,并要求其将阅读中印象深刻的内容摘抄下来,时常翻看。教学实践表明,小学英语教师在全面了解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特点之后,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并教会他们积累,对提高其阅读能力大有裨益。随着学生阅读水平、阅读意识的不断提升,其英语文化底蕴也逐渐增强,从而为其更快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从碎片走向整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目标下,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多为浅层、零散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机械训练,教学过程看似热闹、有趣,却流于形式,缺少对思维发展的关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转向了构建起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的关联整合的核心素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以往碎片化的教学,整合学习内容和主题,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达成从理解到应用,再到批判性评价和迁移创新,从而完成从低阶到高阶的思辨能力发展。
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Unit 4 My family时,教师摒弃以往依次讲解词汇、句型、语篇的分段式教学,而是围绕主题大框架结构展开教学,创设情境:班中将会转来一名英国小朋友本(Ben),他非常想去感受一下中国家庭的生活氛围,我们该如何招待他呢?围绕这一主题,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是家人的称呼、介绍家人和相关礼仪等,在语篇呈现上抓住了重点:句型“This is...He’s/She’s...”可用来介绍他人。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还推荐出了学习家庭成员称呼既快又好的记忆方法,如找出了grandma、grandpa的词根grand,发现ma和pa可利用拼音进行顺迁移。同理,学生指出father、mother、brother的词缀是ther,甚至有学生说出了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词汇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可见,虽然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少,但是他们的分析、归纳、概括、知识迁移能力一点也不弱。在呈现语篇后,学生先模仿迈克(Mike)介绍家人,然后又从海伦(Helen)、蒂姆(Tim)的角度介绍家人。教师给学生提供其他做客的视频,并引导其整理归纳介绍家人的礼仪:先介绍长者,再介绍平辈;长者可以用称呼介绍,同辈介绍名字和称呼;介绍照片先他人后自己等。最后,学生能够成功做到为英国小朋友本介绍自己的一家人。
在当前的整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围绕核心主题展开,深入实施了探究式学习策略。此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英语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分析、比较,旨在显著提升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从而使其在进入初中后能更加迅速地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由任务转向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习惯用模仿、唱歌、游戏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虽然课堂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但是不利于他们进行深度学习。而初中生已经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期望通过创造性思维获得学习上的提升,以便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总体侧重交际导向,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及在促进思维发展和学科育人等方面缺少关注。《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基于已知,主动参与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来(万玲2023)。
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时,首先,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从讨论蒂姆该不该帮助做家务的问题过渡到学生对自身的审视,与课前的学生家务调查讨论形成呼应。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家务分类,总结出家务小贴士,合理安排家务和学习时间等(洪永秀2021)。最后,让学生表达个性化思想,运用主题语言阐述生活问题“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从描述生活上升到思考生活、改变生活的高度。
围绕主题设计英语学习活动,聚焦结构化语用,使知识复习、技能发展、思维训练和意义理解有效融合(洪永秀2021),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用能力及学习能力,为其更快适应大容量、快节奏的初中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融单一为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面临的问题也愈发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为了培育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各类复杂问题的学习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跨越学科界限,精心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与深度发展,不仅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4 Then and Now时,教师开展跨学科英语综合实践活动“My people,my homeland”,将迈克和家人的过去与现在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和调查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变化,再通过查找新闻资料和实地走访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变迁,通过深度体验、讨论、反思、合作、探究、设计、创作等联系生活实际并依托不同解码方式的学习过程,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人、城市、自然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探究事物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学生通过深度体验、不仅感受到了人的成长,还了解了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在改变社会中的强大力量等。最后,教师引领学生畅想未来,表达自己在未来的所行所愿,使其树立华夏少年“发愤图强做栋梁”的远大志向。
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涵养了文化意识,发展了思维品质,提升了学习能力,更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弥补了以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在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的能力和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特点及需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找准衔接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初中英语学习所需的核心素养,从而为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注入活力。
引用文献
洪永秀.2021.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1):1-7.
万玲.2023.融通英语教材内外,培养学生文化品格[J].小学教学参考,(15):77-79.
许静渝.2022.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49):126-13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