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巧用支架建构小学语文故事课堂的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0 15:49: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小学语文故事课堂的教学中,建构支架意在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了优化支架建构的效果,文章从巧借话题支架、搭设图示支架和利用活动支架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统整故事内容、梳理故事脉络和演绎故事文本,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文本解读、审美创造等能力,从而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小学语文故事课堂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课堂,支架
 
  学习支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手架”,是帮助学生探寻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规律的有效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学习支架可以促进学生有序学习,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学科探究能力。故事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自低年级起,便涵盖了童话、神话、寓言等丰富的故事类文本,这些文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以学习支架作为建构小学语文故事课堂的途径,不仅可以创新故事课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故事阅读、故事创作能力。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故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学习支架,合理建构故事课堂,为学生提供读故事、讲故事和写故事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新颖、多元的课堂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文本解读等各项能力。
 
  一、巧借话题支架,统整故事内容
 
  在小学语文故事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话题支架,结合故事的内容、主旨等,提炼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统整故事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并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以此强化学生的故事理解能力以及阅读感悟[1]。
 
  (一)以教材插图为素材搭建话题支架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教师可以教材中的插图为素材生搭建话题支架,引导他们依据插图围绕话题进行课堂讨论和思辨阅读,促使他们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在利用教材插图搭建话题支架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故事文本的实际内容等要素,以提高话题支架与故事课堂的契合度,充分发挥话题支架的实际作用。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故事类课文《蜘蛛开店》为例,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作者“做事要持之以恒、要考虑全面”等对现实的思考。为了让学生统整故事内容、把握故事全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几幅插图,为学生搭建话题支架,如:三幅插图分别对应怎样的故事?图中的蜘蛛在做什么?它还能坚持下去吗?如果不想半途而废,它应该怎样做?围绕这一系列话题支架,学生需要通读故事文本,寻找与插图一一对应的故事内容。经过阅读可知,第一幅插图中的蜘蛛正在给体型巨大的河马织口罩,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耗费了蜘蛛一整天的时间;第二幅插图中的蜘蛛正在给脖子特别长的长颈鹿织围巾,此项工作耗费了蜘蛛一个星期的时间;第三幅插图中的蜘蛛被拥有42只脚的蜈蚣吓到,匆忙躲回了网上。
 
  当学生统整内容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后半段的内容进行探讨,即“如果不想半途而废,它应该怎样做”。针对此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深层次思考,帮助蜘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比如,在蜘蛛的口罩编织店营业失败,继而运营围巾店时,它应该调整售卖招牌,如“围巾编织店,长度1米、宽度10厘米以内的围巾,每位顾客仅需付1元,若长度和宽度超过此标准,需要加价”。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可以围绕《蜘蛛开店》故事课堂中的探究性话题,展开创新性、生活化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解读故事文本内容。
 
  在上述故事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教材中的插图为素材,为学生搭建话题支架,引导其开启多维度思考,并将现实生活体验融入阅读过程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故事阅读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还能助力其把握故事文本全貌,进而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二)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搭建话题支架
 
  除了教材插图,教师还可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搭建话题支架,引导学生调动多重感官,进一步深化对故事文本的理解。在构建情境化话题支架时,教师要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并利用生动形象的导语,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让他们于情境中解读并探讨话题,促使他们立足于新视角解析故事文本的内容和思想[2]。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为例,这是一则由真实历史素材改编的寓言故事,为了让学生领会故事的深意,体会曹冲的奇妙智慧,教师可以真实的故事情境为话题支架,引导学生代入故事角色,比如:如果你是曹冲,面对眼前像一堵墙一样的大象,在没有大型称重工具的前提下,你要如何确定大象的体重?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在真实情景中,教师引出两个话题支架,一是“如何确定大象的体重?”,二是“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围绕以上两个话题,学生需要在阅读故事前,通过合理联想,探索有创意、有实践意义的称象办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办法与曹冲称象的办法进行比较,判定哪一个方法更有效果、更有新意。经历了联想、比较等课堂环节后,学生即可领略曹冲的聪明才智,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思想。
 
  教师围绕教材插图和真实情境两个主要元素,为学生搭建话题支架,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新的思考角度,创造性地解读故事内容,深刻理解故事主旨。与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相比,在话题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显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解读故事文本。
 
  二、搭设图示支架,梳理故事脉络
 
  梳理故事脉络,是故事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理清了故事脉络,便能明确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可以酌情搭设图示支架,以思维导图、流程图或者组织架构图等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图示支架中的关键词,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现故事脉络,并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3]。
 
  例如,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中,讲述了老屋三次想倒下,但是却因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请求而未能倒下的故事。此篇故事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引人遐想,赞扬了现实生活中如老屋一般淳朴善良、热爱生活且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关注故事情节,明确故事讲述了哪些内容,以从整体上把握故事脉络,从而在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理解童话故事的深层意蕴。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对话上,由此梳理故事脉络并填充故事脉络图(如图1)。

\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故事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凝练的语句展现出来,并借助简洁的图示支架梳理整篇故事的脉络。除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故事脉络之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聚焦故事的主要内容,将其按照情节发展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为例,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大致脉络,教师可以搭设思维导图支架,让学生聚焦故事内容并提炼关键信息,将以下思维导图(如图2)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
 
  借助图2中的提示语,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理顺《坐井观天》的逻辑结构,明确故事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安排的意图,理解故事的深意,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知故事全貌。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在支架建构下的故事课堂中,教师以图示支架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基本脉络,而且,在补充和绘制图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一步还原故事全景,循序渐进地理解故事的深层内涵。由此可见,通过搭设图示支架,可以有效推动故事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利用活动支架,演绎故事文本
 
  教师可以利用活动支架,引导学生以角色演读、故事情景剧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展示故事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涵[4]。
 
  (一)角色演读,读出新意
 
  故事文本有着丰富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较为深刻的寓意,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把握故事的深层内涵,教师可以搭建角色演读类的活动支架,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角色的形象特点,并由此挖掘故事中隐藏的深层内涵。
 
  以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为例,此篇童话文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知识。如在棉花姑娘与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的对话中文章融入了“燕子只吃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会捕捉树干里的害虫”等科普知识。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棉花姑娘》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还是一篇集合了生物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充分了解故事的特点后,教师可以着手搭设角色演读支架,如:
 
  棉花姑娘身上长了很多可恶的蚜虫,她痛苦极了,焦急地等待救她的医生,此刻……
 
  (1)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地说……燕子()地说……
 
  (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地说……啄木鸟()地说……
 
  (3)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地说……青蛙()地说……
 
  (4)最后,一群圆圆的虫子飞来了,帮助棉花姑娘吃掉了身上的蚜虫,棉花姑娘()地说……
 
  以上述支架为载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握故事中棉花姑娘的情感变化历程,让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还原棉花姑娘与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等角色生动的对话,如此,学生即可感受每一个形象的特征,同时也能在角色演读的过程中积累生物常识。
 
  (二)情景表演,演出深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故事文本创意改编为情景剧,并搭建情景表演的支架,展现出故事的深意[5]。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为例,这是一篇情节简单,但道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在故事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故事中“仗势欺人的人不会有好结局”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搭建情景表演支架,如:狐狸有什么特征?该怎样演出它的特征?老虎有什么特征?该怎样演出它的特征?基于这一情景表演支架,学生可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主要角色的特点:狐狸十分奸诈,在表演时要提高音调,增强语气的灵动性;而老虎憨态可掬,在表演时要压低音调,增强语气的浑厚性。经过反复琢磨,学生可以明确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梳理情节,明确不同情节之间的联结点,以此突出表演的亮点。
 
  以角色演读和情景表演为主要形式搭建活动支架,能够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朗读故事、编创故事和演绎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解读故事。而且,无论是演读还是情景表演,都需要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配合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表现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支架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以故事教学为根本,从巧借话题支架、搭设图示支架和利用活动支架等多个角度出发,巧妙地运用学习支架建构故事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统整故事内容、梳理故事脉络等基本学习任务,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创意表达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飞飞.探究小学语文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2(21):73-75.
 
  [2]许春晓.支架式教学: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2(25):57-61.
 
  [3]汤丽.搭建支架,助推深度学习[J].考试周刊,2022(11):13-16.
 
  [4]林艺璇.基于支架建构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1(36):7-8.
 
  [5]孙广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构学习支架的实践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39):122-12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